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在鲁迅作品中使用得相当普遍,模糊语言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主要分析模糊语言在《鲁迅选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模糊语言的使用,首先是体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其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让鲁迅先生能够表情达意,在战斗的同时保全自己;最后鲁迅作品中模糊语的使用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3.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文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4.
<正>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批评甚至作否定的,很有点热闹气氛,已越出《收获》杂志领地,通过媒体传导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有人批评鲁迅。因为鲁迅曾被人封为“现代圣人”,被人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或“中国的伏尔泰”,这已在老一代人的认识和心理上形成惯性,现在突然有人批评甚至否定鲁迅,相当一部分人难免心灵震动。笔者读了《收获》2000年第2期发表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林语堂的《悼鲁迅》、王朔的《我看鲁迅》,也有话要说,不妨从《鲁迅的功与“过”》说起……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起因是鲁迅对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敏感与认同。试图梳理鲁迅藏书中的克尔凯郭尔和鲁迅作品中的克尔凯郭尔,来探究克尔凯郭尔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何种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7.
酒是鲁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作用在于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五类酒客形象,开辟了从文化学角度阐释鲁迅作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中,启蒙是其重要的主题。在此总的主题下,不同篇目具体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鲁迅先生对启蒙的态度影响了对主题的处理。从希望到绝望,是鲁迅态度的沉痛变化,由此折射出他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对鲁迅十分推崇和敬仰的一位当代作家,在创作上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系。她坚守鲁迅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原则,关注民生、关注现实,表现出“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的创作特征。在具体的小说创作中,王安忆还继承了鲁迅在五四时期所开创的“女性解放”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当代意义上的思考。另外,王安忆的散文里流露出鲁迅散文的“表现心灵的奥府,反映深邃的人性,具有深刻内涵”的风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鲁迅《离婚》的难读难解性在学术界几乎是一个共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误读。文章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内部,用症候式分析方法解读《离婚》,得出《离婚》的症候:爱姑形象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是显在的,而鲁迅无意识之中丑化爱姑,消解了爱姑的反抗性,把爱姑的反抗塑造成不成熟的,无意识流露出对爱姑的厌恶情绪。接着从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思想矛盾性里寻求鲁迅的情结所在,反映了鲁迅潜意识之中是对自我思想矛盾性的追问和反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鲁迅关于童年生活的有关描述以及鲁迅家人的有关回忆,认为《风筝》中以长兄意志压制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的"我"不是作者本人。鲁迅通过"风筝"事件,批判了泯灭儿童天性的教育以及家族长幼有序的制度,同时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的无奈、悲哀之情。  相似文献   

12.
民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内容,是展现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为例,分析民俗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晚清小说与鲁迅小说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叙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国民景象.鲁迅一反晚清小说对“国民”的赞美,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对“国民”内涵重新审视.鲁迅小说人物大多徘徊在新旧之间,前路迷惘,“未来”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时间框架.鲁迅小说多呈现如“铁屋子”般封闭的空间意象,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其“国民”身陷进退两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鲁迅晚年思想中存在着七个矛盾。只有正确分析这七个矛盾,才能正确理解鲁迅,才能树立一个既不是被“塑造”,也不是被“神化”,更不是被“贬损”的鲁迅。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中的意象体现着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特色,文中旨在考察这些否定性意象中蕴含着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鲁迅杂文及其思想.通过对杂文中否定性意象的分类及其生成的分析,可以窥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对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奴性人格的否定,其中既体现着创作主体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而且寄寓了鲁迅潜意识深处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刻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郑学稼论鲁迅,以《鲁迅正传》为代表,此外尚有一些散见的篇什。其主要观点有: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其创作的高峰是《呐喊》;阿Q自问世之后,便有和唐.吉诃德的比较,但二者在性质上却难以相提并论;鲁迅笔下的阿Q,若干方面就是周树人的化身;对于民族主义文学,鲁迅也并未彻底的理解,因而出现前后的矛盾;健全和发展新文学,首先要求作家具有独立人格。如何评价郑学稼的观点,自然是见仁见智,但了解其具体内容,却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所写广告丰硕精湛,聆听这广告的独特'呐喊',仍然可以直抵鲁迅的心灵深处。分析《中国矿产志》系列广告、《周豫才告白》、关于《果树园》的《鲁迅启事》和《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牌记等广告,鲁迅科学救国、反抗军阀、维护版权、为艺术和人世牺牲个人权益的伟大人格魅力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鲁迅《野草》中包含了三种话语模式,即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自由间接引语模式。这些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灵魂的剖析,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