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敏感性评价 ——以北川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北川县为例,对研究区进行崩塌滑坡敏感性评价,并探究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研究建立研究区崩塌滑坡空间数据库,选取距断裂带距离、坡度、坡型、高差、地层岩性等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指标的权重定量,使用因子加权相加模型对北川县的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距断裂带距离和坡度对崩塌滑坡影响较强。研究结果将北川县划分为崩塌滑坡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五个区域。其中,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北川县东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并沿断裂带延伸,在西部河流两岸也有少量分布,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区在极敏感区外围辐射分布,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5·12”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唐家山堰塞湖库区为中心的沿通口河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5、3、0变为地震后的7、51、10个(条),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模数分别由地震前的0.26 个/km、46×104 m3/km变为地震后的1.35 个/km、104×104 m3/km,地震后发育密度及模数分别是地震前的5.19和2.24倍,地震产生的边坡破坏效应极为显著。通过分段剖析,得出以下认识:1)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就北川~禹里段沿通口河两岸岸坡而言,发震断裂上盘3 km范围是地震地质灾害的极(强)发育区,3~6 km范围为中等发育区,6~20 km范围为弱发育区,20 km以外基本不受地震影响;2)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顺向岸坡以及斜向~顺向岸坡结构内,且以大型和特大型滑坡为特征,常常发生堵江事件;而在逆向坡及斜向~逆向岸坡结构内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即使有也以崩塌为主,且主要发生在单薄山脊以及地形坡度陡峭处;3)地震对大型松散堆积体等整体复活主要受控于其地形坡度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坡度40°以上以及由缓变陡的转折部位是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整体或局部容易被地震触发失稳的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均会被地震诱发而整体复活。  相似文献   

3.
研究地震造成的路线走廊带灾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减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对道路的破坏。通过对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内G 213、G 317道路路段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结合理论分析,以ArcGIS软件为基础平台,分析了断裂带距离、地质岩层、地表粗糙度、坡度、坡向、植被类型、道路影响区共7个因子与地质灾害产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距断裂带越远,受到影响越小;地质岩层越古老,越易发生灾害,岩质坡体灾害少于土质坡体;地表粗糙程度为1.2~2时,灾害的密度比较大;坡度为30°~60°时,灾害密度最大;阴坡灾害多于阳坡;阔叶林地带灾害密度分布最大;道路左右0.5km区域灾害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汶川县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遥感影像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Ms 8.0级地震在汶川县城约4 083 km2的区域内诱发了 5 528余处崩塌、滑坡灾害.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层岩性、距断裂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崩滑的确定性系数方法(CF),对诸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该区域内各因子最利于地震滑坡发育的数值区间,结果表明: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元古界、震旦系、二叠系硬质岩石分布的地层里,坡度为大于40°的坡体上;活动断裂10 km缓冲区内,未动断裂6 km缓冲区内崩滑密集分布;崩滑发育较有利的高程范围位于1 000~2 500 m;相对高差范围位于600~1 000 m之间,岷江干流对崩滑分布起绝对控制作用.分析得出影响本次崩塌滑坡分布的因子具有地震波传播介质效应和距离效应;由地震产生的崩滑与降雨诱发的崩滑在岩性、坡度的发生区间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并为进行其他地区区域地震崩滑灾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栖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尤其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其 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因而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将泥石流 的发育频度、面积密度和规模进行了分级,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趋势进行了分区 评价,确定了泥石流灾害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崩塌和滑坡、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评价区实际情况,选取了12个具体的评价因子,其评判模型的影响因素集U={岩溶塌陷点数,滑坡和崩塌点数,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土体结构,水文特征,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年平均降雨量,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确定了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等级评判集V={轻度,中度,中高度,高度}。运用基于GIS技术的信息量法和MORPAS3.0中信息量计算模块,对研究路段崩塌一滑坡、岩溶塌陷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该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以轻度一中度为主,高度危险区仅在局部发育,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弱一中等。综合评价结果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现状和分布特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崩塌和滑坡、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评价区实际情况,选取了12个具体的评价因子,其评判模型的影响因素集U={岩溶塌陷点数,滑坡和崩塌点数,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土体结构,水文特征,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年平均降雨量,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确定了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等级评判集V={轻度,中度,中高度,高度}.运用基于GIS技术的信息量法和MORPAS30中信息量计算模块,对研究路段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该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以轻度—中度为主,高度危险区仅在局部发育,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弱—中等.综合评价结果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现状和分布特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山区,为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及高发区之一。通过对调查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分析了西峡县境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规模、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规模上,西峡县境内中小型地质灾害居多;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直线型和凸型斜坡地段、560~920 m高程、阳坡、植被条件差的地段和易滑或易崩地层岩性段;在时间上,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与人类活动强度和降雨强度正相关联。研究结果对西峡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堰塞湖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期间基本覆盖重灾区的124幅ADS40航空影像,解译出地震滑坡和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存留时间14天以上的堰塞湖256处。遥感调查发现,堰塞湖集中沿地震破裂带呈带分布,沿河流成串珠状分布的特征;堰塞湖数量分布与地震破裂带距离的关系符合对数衰减规律,负相关系数达到0.9699。结合部分野外实际考察资料,选择物质组成、坝体结构、坝高和最大库容等作为堰塞湖危险性评估指标,制定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四个危险等级,对查明有危害的32个堰塞湖进行了溃决危险性分级和排序,除已经溢流的11处堰塞湖以外,共分出极高危险的1处、高危险的7处、中危险的5处和低危险的8处。评价结果全部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采纳,用于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布设,在堰塞湖应急排险中发挥了作用。并且,对堰塞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震后5至10年内,由于斜坡失稳,物源丰富,仍有可能产生新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但随着其后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于减弱,堰塞湖的形成概率将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降雨对龙胜县滑坡、崩塌发生的数量与发生当日的降雨量、3日累计降雨量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其滑坡、崩塌发生的数量与上述两种降雨量关系曲线图出现2处拐点,拐点处所对应的降雨量值被认为是降雨诱发滑坡、崩塌发生数量产生重大变化时的临界降雨量值(日降雨量60、110mm,3日累计降雨量100、200mm)。以龙胜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各易发区为基本单元,分别计算各易发区在不同降雨量段下,这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量值,再根据信息量值大小,把全县划分出5个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预报时,先将预测的当日降雨量值或3日累积降雨量值归入相应的降雨量段,再采用相应降雨量段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报图来预报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塌、砂泥岩地层崩塌、灰岩直立地层崩塌、堆积层滑坡及滑坡碎屑流5个主要类型.在对典型灾害体灾害特征、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构造背景为“4·20”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芦山地震次生灾害具有群发性、滞后性特点,在后地震时期降雨激发条件下可能产生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因此,后地震时期在极震区特别是集中安置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工作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3S技术,进行遥感解译、野外灾害点定位、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分析,发现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上分布不均。天府新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300处,其中:滑坡204处,占68.00%;崩塌(危岩)29处,占9.67%;不稳定斜坡67处,占22.33%。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为主要灾种。从地貌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龙泉山低山区,其次分布于台地丘陵区;从行政区划上的分布看,主要分布于龙泉驿区和双流县;从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各功能区分布现状看,主要分布在两湖一山国际旅游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和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条件,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甘肃省舟曲县白龙江两岸古滑坡的发育复活呈现活跃趋势,下游已经开发建设的大量民用设施受其威胁,因此这些滑坡的早期识别成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预防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Sentinel-1A降轨SLC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对舟曲县,尤其是白龙江沿岸滑坡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获取舟曲县潜在滑坡灾害点列表,并划分其风险等级,重点分析大蠕滑量的四个典型滑坡的时序形变过程,总结舟曲县滑坡发育与降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舟曲县白龙江干流及支流河谷区西北-东南方的老滑坡体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滑动,共识别出高风险等级坡体8个,分别为寺儿沟、立节北山、杭嘎村、锁儿头、三眼峪、南峪、大川乡—两河口及曲告纳乡滑坡,严重威胁15个村镇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锁儿头、三眼峪和南峪滑坡的形变最为严重,对其重点分析的结果显示,监测时段内平均形变速率达-80.1421.48mm/y,形变量达-482.01493.31mm,坡体在未来复发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近年来逐渐增加的降水更有可能促使其提前复发。舟曲县典型滑坡的后缘形变与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滑坡的发生受降水影响极大,同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震、地层岩性等也对滑坡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大面积坡面的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在泥石流形成的三大主控因素中,最重要因子已经由震前的短历时降雨量变为松散固体物质量了。由此,在同样的降雨激发下,同一流域将可能爆发比灾前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历史地震后泥石流发展规律的类比分析,结合2008年雨季灾区泥石流活动状况,讨论地震灾区泥石流工程防治的最佳时机。经过初步分析认为,在极重灾区不宜在震后3年内实施大量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而应在震后3~5年实施工程防治;在重灾区和一般灾区,可以在震后立即实施泥石流工程防治。目前地震灾区规划了大批泥石流工程防治项目,覆盖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在极重灾区立即实施大批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建议汶川地震区位于极重灾区的泥石流防治项目宜在3~5年后实施。  相似文献   

15.
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连续多起如茂县滑坡、白格滑坡、水城滑坡等大型滑坡灾害表明,灾难型滑坡事件的发生不仅与该地区易孕育地质灾害的条件相关,无法准确识别与监控滑坡灾害的发育发展情况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地区,地形高陡、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澜沧江流域环境更为恶劣,海拔高、地形陡,夏秋季山高林密、多降雨,春冬季天气寒冷、多降雪,传统的地面式地质灾害调查手段在此效果有限,光学遥感技术也受到天气条件的诸多限制。而基于主动式微波遥感成像的InSAR技术被证明适合进行人类不易到达地区的地质灾害识别工作。本文以澜沧江流域梅里雪山段为研究区,使用PALSAR1、PALSAR2与Sentinel-1多源雷达遥感数据,结合D-InSAR与IPTA-InSAR技术开展冰川密林陡谷区的滑坡灾害精细识别工作。过程中发现长波长的PALSAR1和PALSAR2数据有更好的适应性,短波长的Sentinel-1数据通过数据量多的优势弥补了自身穿透能不足的缺陷;成功解译了研究区内92处活动性滑坡灾害;平面面积超过20万m2的有26处;时间序列InSAR结果结合地面调查验证表明,澜沧江河谷典型的大型滑坡,梅里水滑坡和亚贡滑坡活动速率快,危险性高;德钦县成周边典型滑坡,丁羊丁滑坡与归巴顶滑坡整体处于蠕变状态,局部变形速率高;同时德钦县城周边泥石流与冰碛物运动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6.
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宝成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发育规模主要以小型为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这三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断裂影响区和土质影响区;时间上则主要集中在雨季。该研究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备受各界关注。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双石—大川断裂带槽谷以及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省道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龙门—太平峡谷,其中震中区宝盛、太平镇崩塌密度最大;泥石流动静物源有不同程度增加,崩塌新增了泥石流沟的物源;斜坡上缓坡带也堆积有新的崩塌物源,使震后沟谷泥石流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斜坡震裂现象较普遍,震动引起斜坡表层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宏观上表现为地面开裂、房屋开裂以及公路路基失效等;沙土液化加重灾害程度,震动引起发震断裂槽谷区砂土液化,使发震断裂带上地基失效,震害加重;厚覆盖层场地效应使地震下盘平坝区震害异常,下盘前陆盆地厚覆盖层地区地震波放大效应使芦山县龙门、清仁以及天全县老场、仁义平坝区及斜坡地带震害严重;芦山地震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震中区太平—宝盛一带,其次是断裂带下盘5 km—上盘5 km 的地带、宝兴县城区域及前陆盆地带。  相似文献   

18.
重庆是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大范围广,且地质灾害类型各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针对性的工程防治措施,并应结合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及实际情况,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遥感图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质灾害是目前威胁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一种重大自然灾害._本文讨论地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遥感地质应用._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用调查、监测和预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_利用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坝址规划在峡谷河段,坝址选择中同时遇到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深厚覆盖层等地质问题.局部而论,峡谷中不乏地质条件较好的坝址,但总体分析,滑坡、崩塌等地质缺陷的影响不容忽视.经全面、准确地分析上述地质问题,为坝址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避开了影响工程的重大地质缺陷,在峡谷河段的坝址选择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