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邯郸地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进行评价。在已获得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站点间距、居民出行方式等多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整体布局到车况本身,切实分析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结果表明:邯郸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执行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目的,对增强群众选取绿色交通方式和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行为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效用极大化原则,建立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利用模型预测出行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分配的比率,分析不同服务属性对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短距离出行是学生日常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引导短距离上学群体交通方式选择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缓解高峰期间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南京市为例,利用贝叶斯分类法识别出南京市学生的短距离出行阈值为2.7 km,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 MNL)模型与地理加权多项logit(geographically weighted multinominal logit, GWMNL)模型,探讨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家庭特征及建成环境对短距离学生群体上学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比MNL模型,GWMNL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说明学生上学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因居住位置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与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低龄学生相比,核心区与近郊区较短出行距离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乘坐小汽车上学,而远郊区(六合区和江宁区)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出行(步行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上学.小汽车数量对学生选择积极出行、电动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上学均有消极影响,且这种消极影响从市中心向外围区域逐渐增强.最近公交站距离对居住在核心区与近郊区的学生选择公共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度量土地利用混合度的相互作用法,通过提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公共边线并赋予相应的权值,进一步定量计算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借助STATA软件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混合度指标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以天水市为对象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相互作用指标对居民出行行为的解释性优良,土地混合利用有助于引导居民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研究结果对小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市面上2种主流租赁自行车(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以南京市为例,基于共享单车骑行数据、公共自行车智能卡数据和租赁自行车用户问卷调查数据,对比2种租赁自行车用户在出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差异. 从骑行距离、车辆使用频率与时间分布等方面揭示租赁自行车用户的出行特征差异;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从用户个人属性和主观感知2个层面探究影响租赁自行车用户出行方式选择的显著性因素. 结果表明:相较于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平均骑行距离和骑行时间更短,但小时使用量更高;2种租赁自行车在工作日均呈现出明显的早晚高峰时段,且使用量均远高于周末. 退休人员、企业职员和电动自行车拥有者更倾向于使用公共自行车;高收入群体、对互联网技术以及在线支付服务高度敏感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共享单车.  相似文献   

6.
西安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节点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治地位决定了解决交通"城市病"的迫切性。基于西安市11个辖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交通状况感知的问卷调查得出,随着"互联网+交通"的出现,本地居民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日趋多元;时间、经济性和安全性成为影响居民出行选择的三大因素;公众认同共享出行方式但表示有条件支持,显示出交通新业态仍有发展空间。结合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共享出行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政府应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配置高质量交通资源、依托先进技术进行交通研判、建立健全交通政策法规、培育良好的出行文化;以交通企业为代表的行业主体应积极探索新旧交通业态的融合发展;公众则应树立主体意识,积极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共享的出行理念,进而形成交通"城市病"治理的三方合力。  相似文献   

7.
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轨道交通建设对居民居住地选择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居住在轨道站点周边并选择地铁出行的概率,为解决居住地选择区位间的空间相关性,构建了交叉分层Logit概率估计模型。选取影响因素如个人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和土地利用属性为联合选择模型影响变量,建立了轨道站点周边居住地和出行方式同时选择模型。利用Biogeme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同时模拟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的居住和出行方式选择概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居住地离轨道站点越近的居民越倾向于使用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当小汽车出行时间增加时靠近站点附近的居民越有改乘地铁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准确掌握土地利用与公共自行车交通需求关系是调整管控措施和站点运营管理的关键依据,以西安市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为例,先以多因子指标作为变量运用K-means聚类将站点分为白天目的地站点、夜间目的地站点、白天起源地站点和组合起源/目的地站点;然后针对各类站点属性,分别建立用地、公交线路、地铁出入口、站点中心性为解释变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站点区位、外部环境变量和土地利用对不同属性站点具有不同的客流生成率.结果可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居民是否选择低碳出行的问题,本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影响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相关因素与实际交通出行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设置自变量与因变量及其取值,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原理进行拟合建模,在不同属性下,对城市居民是否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和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属性之间与各个属性内部的影响与区别关系。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与决策树3种分类预测模型,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对城市居民是否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收入、距离和是否拥有汽车及驾驶证,对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没有汽车的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的可能性是拥有汽车居民的9.065倍,且3种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均在85%以上,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接近90%,各项指标均说明预测效果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该研究为预测不同地区与类型的低碳出行方式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勤交通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以往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个体属性对于方式选择的影响,而针对各类出行者特性与出行方式特征的关联性分析较少的情况,以拥有小汽车的中长距离通勤者为研究对象,提取相关的个体属性参数和交通方式特性参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个体属性与公交和小汽车出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经济水平会对方式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短的停车后步行时间、低廉的停车费用或充足的停车设施泊位供给会鼓励出行者选择自驾出行,而减少公交等车换乘时间,提高公交运行时速则会增强公交的吸引力,这对于城市中心区制定引导居民公交出行对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学出行是儿童日常生活和家庭通勤出行中的重要活动,通学方式决策对于儿童通学的安全、便捷以及城市交通系统优化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20年展开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研究个体属性、家庭特征、学校属性及地理特征因素对通学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地理特征因素对通学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大.东部地区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机动交通方式和自行车;西部地区学生更倾向于步行;东北地区学生则更倾向于机动交通方式和校车.农村乡镇和小城市的电动车通学比例明显高于大中城市,且农村乡镇使用校车的概率也更高.全国范围内,私立学校学生使用校车的可能性是公立学校学生的3.3倍.此外,研究还发现个体属性和家庭特征也对通学行为具有影响,如肥胖儿童更加依赖校车和电动车;性别对通学方式选择没有显著作用;家庭规模越大,越愿意步行通学.从促进主动出行、改善交通公平性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合肥市中心区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处于不同居住区位的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的基础数据,分析居民的家庭及社会经济属性,归纳总结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基本特征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合肥市区城市交通布局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情况,使用专家调查和SP调查法,在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评价体系。利用数学计算,对现有的出行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探究了长三角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能源效率最优化方式,对长三角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交通小区层面建成环境各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多层logistic模型,以长春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模型同时考虑了个体层面和交通小区层面变量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并借助HLM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空间异质性是显著存在的;在控制了空间异质性后,个体层面变量中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家庭收入、家庭小汽车拥有和出行属性中的通勤距离均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交通小区层面中,居住地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公共交通站点及道路交叉口密度越大,居民选择小汽车通勤的可能性越低,而居住在距离城市中心商务区较远的居民更倾向选择小汽车通勤。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可缩短换乘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出行中的时空消耗,使居民自觉地选择绿色交通方式作为出行交通工具,改变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比例,从而实现未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但是,国内许多城市存在公共自行车空间布点与居民使用不平衡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公共自行车公众使用度及站点布局与其周边城市用地性质间的关系,通过居民出行分析,探求自行车公众使用度与城市用地性质之间的特定规律,以期为淮安市及我国其他同类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城市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方式划分,能够提高交通分配和交通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出行者个人和交通网络特性的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方式划分的两阶段模型,并基于上海中心城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算例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阶段模型中的第一阶段,小区1~6的单一出行方式和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分别为39.3%和60.7%,拆分的公交—轨道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为46.42%,单一和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更为精确;而第二阶段,小区1~6公交—轨道组合方式的OD矩阵被拆分为公交出行和轨道出行2种单一方式OD矩阵,其支持常用交通规划软件的运行与仿真。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家长接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早晚高峰交通出行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家长、学生的个人属性与家庭属性,以及后续行程目的、生理成本与延误时间等出行属性因素,基于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 MNL)模型分析对于家长接送学生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中国海宁市居民出行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年龄越大,选择步行接送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性别对于家长接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家长性别和学生年龄对接送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女性接送者更偏向于选择非机动车接送,学生年龄越小,家长更偏向于选择非机动车接送;后续行程目的为上班的家长更偏向于选择机动车接送;小汽车接送者的接送时间相对较长,但该接送方式承担的生理成本和延误时间相对较少;电动车接送者承担的生理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低.依据研究结果,从家庭、学校和交通管制等维度对学生通学出行提出相关改善建议,能够为相关部门从学生通学的角度制定交通规划管理政策、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把握城市各种条件下的交通状况,提高模型的精度,为交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开发了人员和车辆两套模型,通过二者的匹配,达到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同时,模型针对哈尔滨寒地城市自行车出行方式比重较少的特点,采用了步行和自行车方式预划分,机动化方式先分布,后划分的模型.该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城市交通规划中交通模型的确立及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合理的研究范围内,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交通出行效率越高.首先针对不同的规划范围,进行了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交通出行效率的相关性研究,并得出不同的出行方式下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的研究范围,借助元分维理论中相邻区域单元性质相似的思想,建立相邻区域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计算模型.并针对出行效率较高的低碳交通出行时耗和距离,选择适宜低碳交通出行模式主导下的空间尺度,建构了土地利用混合度模型和模型的标准化处理模型.以榆林空港生态区东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值的计算为例,以低碳的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主导方式进行网格划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结果输出,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得出最终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