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年5月13日,华北电网、东北电网联网启动调试工作顺利完成。这是我国首次以交流方式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也是我国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项跨大区电网互联工程,采用了TBC联络线控制方式和机组快速解列装置,首次同时配置了30多套安全控制装置。华北、东北电网通过500 kV姜绥线联网运行,姜绥线自河北唐山姜家营至辽宁绥中,全长167 km。作为我国第1条跨大区电网交流联络线,姜绥线的启动调试成功将有力地推进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和电力南北互供。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已于1989年通过直流联络线实现互联。此次华北电网、东北电网以交流方式联网成功,充分表明我国已能够运用交流、直流2种方式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  相似文献   

2.
大区电网互联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徐博文 《电网技术》1999,23(9):32-34
决定大区电网以直流互联的主要优点在于,两交流电网可以非同步运行;两网可以互相隔离,不传送适中功率,有利于再发展;大区之间的周边联网问题,一般都是较小容量2的效益型联网,可以因地制宜,选择不同联网方式;采用或有可能采用背靠背换流时站,需要考虑中长期规划;直流输电可以取代特高压交流输电方式,问题在于特高压的技术难点难以解决;与西北联网及其内部更高一级电压等级采用500kV问题;展望21世纪电网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建议按现行稳定导则的分区原则、继续运用直流输电实现直流远送/稳控互联各大区强化的同步网,这比全国1000kV联网安全、经济。认为交流1000kV线路用于长距离输电不如直流输电,用于中、短距离输电不如同塔双回500kV紧凑型线路,特别是交流1000kV线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都不如其他两者。结合美国2030年联网预想、欧洲电网可行性研究和联合国的联网文件,分析世界电网长远发展趋势,将来都不会在现有电压电网上再叠加交流1000kV电网。应继续通过直流输电保持分区独立、贯彻分层原则,强化和充分发挥各级电网和线路的输电能力,同时从电网规划开始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短路容量和直流多落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征雄 《中国电力》2001,34(12):27-31
分析东北、华北交流联网后电网内部某些重要输电断面暂态稳定水平变化的机理和原因,结合全国大区电网互联,研究分析影响电网内部暂态稳定水平变化的因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交流互联电网动态稳定性的研究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55,自引:20,他引:35  
在我国大区交流互联系统中存在着区域间弱阻尼或负阻尼低频振荡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工程人员通过现场试验、整定和调试,目前己为100多台机组配置了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联网试验及联网后的运行经验证明,这些PSS的配置增强了联网系统的阻尼,保证了联网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是解决我国大区交流互联系统动态稳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的发展必然使大系统之间互联,东北、华北电网互联是大势所趋。本文提出了东北与华北电网互联的意义,联网采用的方式,认为直流联网在投资上虽比交流联网多一些,但直流联网在技术上具有交流联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直流“背靠背”换流站方式更适合于东北、华北的联网。  相似文献   

7.
东北、华北和华东电网联网方案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2015年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三个大区电网的联网方案,针对不同联网方案下系统的低频振荡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证明了在系统中的主要大型发电厂配置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可以改善低频振荡的阻尼特性,并验证了所配置的PSS的有效性.文章还对系统负荷的阻尼特性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对各种交流和直流故障下系统的暂态稳定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将三个大区电网互联为一个大同步电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华北东北联网是全国第一个大区电网互联工程,详细介绍了华北东北联网工程的概况,联网对华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以及提高华北电网安全稳定的措施等,并指出了在大区联网新形式下,加强电网分析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网的发展及其决策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徐博文 《电网技术》1998,22(2):26-29
交流电网是大区电网的主体,要加强其网络结构,组成坚强的网架,大区电网之间,应以直流互联,避免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出现大面积的交流大电网,潜伏着事故的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交流联网可能会带来互联电网的动态稳定性问题.通过对交流和直流2种联网方式的对比分析,提出利用储能技术实现交流互联电网分区解耦控制的思路,即通过储能装置消除2个交流互联的区域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各区域电网只需按照本区域的电网特性进行稳定控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该思路的可行性,讨论储能装置安装位置对分区解耦控制效果的影响和对储能装置容量的要求,提出实用化的控制策略,对2个电力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目前规划的中,长距离输电项目,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了2020年以前我国电网采用800kV或1200kV作为更高一级交流输电电压等级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系统技术问题,并对这两个交流输电电压等级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国威 《电网技术》1996,20(9):58-62
本简要了北美联合电力系统的现状,可行性管理、运行控制、电力市场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我国电网运行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20年以前大区电网互联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更同一级交流输电电压的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文章对中国未来大区电网互联的趋势更高一级交流电压等级出现的可能性作了分析了判断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互联电力系统同调机群的分布式协同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区域子系统运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系统数据具有一定的不透明性.文章研究了与市场条件相适应的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同调发电机识别问题,基于弱耦合算法提出了一种子系统内同调机群的分布式识别方法,在相邻区域子系统间通过交换少量的边界母线信息可形成子系统状态矩阵,实现对子系统内同调机群的识别.通过50机145节点系统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过网电量电能损耗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大立 《电网技术》1995,19(8):55-58
本透彻了点等效功率法,经数学推导,建立了一套实用的互联电网过网电量电能损耗计算公式,并应用这套公式计算了某一电网过网的电能损耗,结果表明与实际损计值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联合电力系统中直调电厂子系统电力的经济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电力经济分配模型,并以某联合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当联合电力系统存在效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时,获得直调电厂子系统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证整个联合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规模互联电网区域间振荡的特征值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分析了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大型电力系统分析软件NETOMAC所特有的特征值分析程序NEVA中适用于大规模互联电网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的特征值算法.该程序及其算法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为互联电网的区域间振荡分析及阻尼控制研究提供了一种应用级的有效手段.最后以跨欧洲互联电网为例进行研究,说明了所介绍程序和算法的强大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广域测量信号的互联电网区间阻尼控制   总被引:37,自引:29,他引:37  
在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区间模式的低频振荡是限制传输能力的严重瓶颈之一,而经典阻尼控制(如PSS)因限于局部测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迅速发展的广域测量系统能在全网范围内精确测量和高速传递机组相对功角和角频率等量,使得采用广域测量信号构成全局性的区间阻尼控制系统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互联电网的功角稳定性和传输容量提供了契机。文中在一个简单的2区4机电力系统中,研究了采用广域测量信号实现励磁控制器区间阻尼控制环节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和仿真效果,说明了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区间阻尼控制能有效抑制区间低频振荡和提高互联系统的传输容量,而且可工程实现。同时就设计适用于复杂电力系统的广域阻尼控制系统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互联电网AGC分层控制与CPS控制策略   总被引:38,自引:16,他引:22  
通过分析网调和所辖各省调构成的中国互联电网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联络线和频率偏差控制(TBC)模式下的网省调自动发电控制(AGC)分层控制与协调技术;重点讨论了CPS考核标准下新的AGC控制策略。这些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电网频率控制质量,并体现在紧急情况下各AGC控制区域之间的相互支援,在多个网省调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洪志深 《电网技术》1996,20(4):55-58,60
本文论述了联合电网内部电力市场建立的必要性,提出了西北电网未来内部电力市场的一种模型及操作细节,相配套的调度体制也同时提及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