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SUDBC:一种基于空间单元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数据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聚类算法有很高的执行效率,很好的扩展性,能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以及对噪音数据的不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单元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SUDBC,该算法首先将被聚类的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空间单元,然后基于空间单元密度将密度超过给定阈值的邻居单元合并为一个类.实验结果验证了SUDBC算法具有处理任意形状的数据和对噪音数据不敏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网格聚类算法中的输入参数和聚类结果不精确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密度的动态生成网格聚类算法(DGLD).该算法使用动态生成网格技术能大幅度地减少数据空间中生成的网格单元的数量,并简化邻居的搜索过程;采用局部密度思想解决数据空间相邻部分对网格密度的影响,提高了聚类精度.该算法不需要用户输入参数,能识别任意形状的聚类并有效地去除噪声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的基于密度和栅格的聚类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网格和密度方法的聚类算法存在效率和质量问题,给出了密度和栅格相结合的聚类挖掘算法,即基于密度和栅格的聚类算法DGCA(density and grid based clustering algorithm)。该算法首先将数据空间划分为栅格单元,然后把数据存储到栅格单元中,利用DBSCAN密度聚类算法进行聚类挖掘;最后进行聚类合并和噪声点消除,并将局部聚类结果映射到全局聚类结果。实验通过人工数据样本集对该聚类算法进行理论上验证,表明了该算法在时间效率和聚类质量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单元间的数据分布特征,提出了二分网格的多密度聚类算法BGMC.该算法根据两相邻单元的相邻区域中样本数量的积比两相邻单元的数据量积的相对数,判断两单元间的关系,寻找相似单元和边界单元,确定边界单元数据归属.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密度、形状和大小的类,聚类结果与数据输入顺序和起始单元选择顺序无关,算法执行效率高,具有良好的空间和维数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密度单元的自扩展聚类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高效的基于密度单元的自扩展聚类算法SECDU.首先将数据空间等分为若干个密度单元,再根据数据点的位置将其划分到所属的密度单元中,然后针对密度单元进行聚类.聚类首先产生在数据最密集的区域,然后向周围低密度区域延伸.聚类在延伸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密度逐渐减小,直到聚类的密度达到一个事先规定的限度时为止.算法在保留原有数据分布特性的前提下利用密度单元对数据进行压缩,并在保证具有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了聚类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杨洁  王国胤  王飞 《计算机应用》2017,37(11):3080-3084
2014年提出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思想简洁新颖,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进行迭代求解,而且具有可扩展性。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提出了一种网格聚类算法,能够高效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将N维空间粒化为不相交的长方形网格单元;然后,统计单元空间的信息,利用密度峰值聚类寻找中心点的思想确定中心单元,即中心网格单元被一些低局部密度的数据单元包围,而且与比自身局部密度高的网格单元的距离相对较大;最后,合并与中心网格单元相近网格单元,从而得出聚类结果。在UCI人工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较快得出聚类中心,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聚类问题,具有较高的效率,与原始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相比,在不同数据集上时间损耗降低至原来的1/100~1/10,而精度损失维持在5%~8%。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网格的多密度增量聚类算法MICG,定义含网格单元间的相对密度和重心距离的判别函数。当数据集的部分数据发生变动后,不需要对全部数据重新聚类,只需分析有数据变更的单元与邻居单元的关系,结合原有的聚类结果形成新的聚类,有效地提高了聚类分析的效率。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同数据集大小、属性个数成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MICG算法能够处理任意形状和不同密度的类,有效地解决数据更新时的增量聚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元区域的高维数据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维数据空间维数较高,数据点分布稀疏、密度平均,从中发现数据聚类比较困难,而用基于距离的方法进行高维数据聚类,维数的增多会使得计算对象间距离的时间开销增大. CAHD(clustering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算法首先采用双向搜索策略在指定的n维空间或其子空间上发现数据点密集的单元区域,然后采用逐位与的方法为这些密集单元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双向搜索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搜索空间,从而提高算法效率,同时,聚类密集单元区域只用到逐位与和位移两种机器指令,使得算法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算法CAHD可以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基于数据集的实验表明,算法具有很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数据集中数据分布密度不均匀以及存在噪声点,噪声点容易导致样本聚类时产生较大的偏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框架下改进的多密度SNN聚类算法。网格化递归划分数据空间成密度不同的网格,对高密度网格单元作为类簇中心,利用网格相对密度差检测出在簇边界网格中包含噪声点;使用改进的SNN聚类算法计算边界网格内样本数据点的局部密度,通过数据密度特征分布对噪声点进行类簇分配,从而提高聚类算法的鲁棒性。在UCI高维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算法相比,该算法通过网格划分数据空间和局部密度峰值进行样本类簇分配,有效地平衡聚类效果和时间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算法使用固定参数Eps和Minpts,导致多密度的数据聚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多密度的DBSCAN改进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识别出每个数据对象周围的密度,据此自动生成适合本区域密度的密度阈值.聚类结束前,采用密度阈值进行扩展聚类;进行下一个簇的聚类时自动生成适合本区域的密度阈值,依次进行,直到达到聚类停止条件.大量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地对多密度,任意形状的数据进行聚类.  相似文献   

11.
Clustering in Dynamic Spatial Databas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fficient clustering in dynamic spatial databases is currently an open problem with m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Most traditional 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are inadequate 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an efficient support for incremental clustering.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DClust, a novel clustering technique for dynamic spatial databases. DClust is able to provide multi-resolution view of the clusters, generate arbitrary shapes clusters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generate clusters that are insensitive to ordering of input data and support incremental clustering efficiently. DClust utilizes the density criterion that captures arbitrary cluster shapes and sizes to select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points, and builds the 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points, called R-MST. After the initial clustering, a summary of the cluster structure is built. This summary enables quick local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data updates on the current set of clusters.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DClust outperforms existing spatial clustering methods such as DBSCAN, C2P, DENCLUE, Incremental DBSCAN and BIRCH in terms of clustering time and accuracy of clusters found.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簇特征的增量聚类算法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大型数据库,如空间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传统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受到限制。通过动态增量的方法,在基于密度和自适应密度可达聚类算法的基础上,根据BIRCH算法中聚类特征的概念,利用簇特征设计与实现了一种新的动态增量聚类算法,解决了大型数据库聚类的有效性以及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问题。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大型数据库,使聚类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分区的DBSCAN算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数据聚类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数据压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在处理空间数据时具有快速、有效处理噪声点和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等优点,但由于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在数据量大的时间就需要较多的内存和I/O开销;此外,当数据密度和聚类间的距离不均匀时聚类质量较差,为此,在分析DBSCAN算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分区的DBSCAN算法,测试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为识别混合属性数据集中的离群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共享最近邻的离群检测算法,通过计算增量聚类结果簇间的共享最近邻相似度,不但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还可以检测到变密度数据集中的全局离群点。算法时间复杂度关于数据集的大小和属性个数呈近似线性。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检测到数据集中的离群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发现数据聚簇,尤其是任意形状的聚簇,近年来提出了许多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如DBSCAN.OPTICS,DENCLUE,CLIQUE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CODU(clustering by ordering dense unit),基本思想是对单位子空间按密度排序,对每一个子空间,如果其密度大于周围邻居的密度则形成一个新的聚簇.由于子空间的数目远小于数据对象的数目,因此算法效率较高.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将数据对象看做刺激光谱映射到三维空间,使聚类的结果清晰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网格的数据流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勇  刘青宝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1):3281-3284
提出的增量式数据流聚类算法DGCDS结合网格和密度技术,能够得到任意形状的聚类,通过改进网格密度的计算方式,解决了现有网格算法中丢失数据空间影响信息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关键参数的自适应设置,减小了人工参数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Chien-Yu  Shien-Ching  Yen-Jen   《Pattern recognition》2005,38(12):2256-2269
As the sizes of many contemporary databases continue to grow rapidly, incremental clustering has emerg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for conducting data analysis on contemporary databases. An incremental clustering algorithm refers to an abstra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ata instances generated by the previous run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refore is able to cope well with the ever-growing contemporary databases. There are two main challenges in the design of increment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The first challenge is how to reduce information loss due to the data abstraction (or summarization) operations. The second challenge is that the clustering result should not be sensitive to the order of input dat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GRIN algorithm, an incremental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numerical datasets based on the gravity theory in physics. In the design of GRIN, a statistical test aimed at reducing information loss and distortion is employed to control formation of subclusters as well as to monitor the evolution of the dataset. Due to the statistical test-based summarization approach, GRIN is able to achieve near linear scalability and is not sensitive to input ord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