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ARM的便携式航空发动机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便携式航空发动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案,系统结构、组成和主要的技术特点,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数据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航空发动机的数据和嵌入式ARM的特点,提出了基于ARM的嵌入式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便携式航空发动机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对航空发动机数据的采集、回放,利用专家系统与航空发动机故障征兆信息库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故障模式自动获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使得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变得愈发重要。然而,当前针对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较少考虑系统失效时的动态特性,面向《航空发动机适航规定》(CCAR33-R2),考虑航空发动机危害性发动机后果发生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一种将动态故障树和概率模型检测相结合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对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动态故障树对航空发动机的动态行为进行建模,并将其转换到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然后基于概率模型检测语言PRISM对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进行描述,并利用相应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将顶事件发生概率和《CCAR33-R2.75》条款规定的故障发生概率比较,验证航空发动机是否符合《CCAR33-R2.75》条款安全性要求;最后对某型航空涡轮发动机进行实例建模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李荣生 《测控技术》1998,17(6):27-29
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用整体式耐高温振动传感器的设计要点,制造工艺和性能指标,这种传感器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地面试验时的振动测量和空中运行时的振动监视。  相似文献   

4.
杨盛华  潘军  丁航 《测控技术》2020,39(5):54-58
为了准确获取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火焰燃烧情况进行推力控制,针对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加力火焰检测的作用,分析了基于离子火焰传感器的加力火焰检测工作原理。根据离子火焰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实际安装情况,分析提出了影响加力火焰检测的因素,包括离子电流的汇流面形状、离子火焰传感器电极与汇流面的相对距离、燃烧温度以及离子火焰传感器电缆的寄生电容。通过搭建燃烧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了离子火焰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实际安装使用中各影响因素对离子火焰传感器采集值影响趋势,试验结果可用于航空发动机加力状态检测相关故障的排查。  相似文献   

5.
许元  李华聪 《测控技术》2012,31(11):123-126
为了提高航空发动机温度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给出了一种航空发动机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航空发动机温度测量技术要求进行分析;进而设计了航空发动机低温、高温温度测量系统方案;最后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给出了关键的信号调理电路。该电路设计方法能满足航空发动机对不同温度环境测试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航空发动机工作温度测量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航空发动机气路中带电粒子的电荷信号微弱,传感器工作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监测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能适应高温、高噪声等恶劣工作环境并对电荷信号灵敏监测模型,使用LabVIEW软件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气路不同工况中静电信号的子V1,对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多种工况的模拟和试验,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分析系统.结果表明:该监测模型分辨率高、信噪比高、稳定性好,可稳定地监测航空发动机的多种工况,为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动叶片的叶尖间隙参数直接决定航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运行安全,随着发动机朝着质量更轻、运转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被广泛应用于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的设计,然而材料导电性会影响间隙测量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容法的CFRP叶片叶尖间隙测量方法;利用显微观察和元素分析,获取了CFRP叶片导电性规律,建立了仅碳纤维层参与构成电容器极板的叶尖间隙测量模型;开展了金属叶片和CFRP叶片叶尖间隙测量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叶片在不同间隙值下的电容输出呈比例关系,CFRP叶片的叶尖间隙测量精度优于45μm;完成了某型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测量试验,验证了航空发动机CFRP风扇叶片叶尖间隙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回顾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的发展历程,最后展望了航空发动机主动控制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多电/全电控制技术这三大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空涡扇发动机仿真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和特点,研制成功一大型航空燃气涡轮风扇发动机仿真系统.系统采用了多种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创造了一个具有强烈沉浸感和真实感的虚拟实验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结合航空发动机的专业知识开发成功了三大功能模块,直观生动地揭示了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构造,发动机试车等航空燃气涡轮风扇发动机的主要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结构复杂、非线性强的多变量控制对象。随着航空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器的研制和应用,控制变量也随着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多,发动机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式必然的趋势。本文将智能控制引入到航空发动机多变量控制中,将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相结合,设计出了航空发动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并以某型涡扇发动机为被控对象,进行了数字仿真研究,检验了该方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给出控制理论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对认识控制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各种控制理论的地位及作用具有借鉴意义。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传统控制理论到现代控制理论,再到大系统控制理论;从计算机控制理论到智能控制理论、人机结合控制理论,再到自主型控制理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并且各个阶段的理论相互继承、相互影响,水乳胶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熵的角度对粗糙集理论进行研究,用熵理论的方法来讨论粗糙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从粗糙集的角度证明知识熵的一些性质,在知识熵与粗糙集理论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为寻找高效的决策规则建立了知识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子句型自相容缺省理论的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相容缺省理论是一种颇具优良性质的特殊缺省理论,从子句着手是一般逻辑揄常用的方法,文中Reiter缺省理论和张明义的自相容缺省的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子句型闭自相容缺省理论,文中首先给出了自相容缺省理论的扩张个数的单调性定理,然后将Reter关于正规缺省理论的证明论推广到自相容缺省理论,得出了自相容缺省理论的缺省证明、自顶向下缺省证明和信念个性的相关定理。  相似文献   

14.
泛论控制工程对控制理论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治 《控制工程》2005,12(3):196-197,202
从控制理论的内容上将控制理论分为模型控制论和工程控制论,并且阐述了两者的关系;讨论了反馈控制系统对控制理论的需求,从目标函数的多少、控制策略集的大小以及控制策略的求取三方面研究反馈控制系统对控制理论的要求;研究了自动化对控制理论的需求。为了解决此课题,从扩展目标函数入手,给出复杂控制系统的概念,并且给出了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主要内涵,展望了复杂控制系统控制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Rough Set理论的推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Rough Set理论中属性域约简、决策表及Rough算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Rough Set理论与模糊集理论及证据理论的关系,着重对基于Rough Set理论的推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DS 证据理论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证据理论的建模、推理、决策到评估各层面最新进展梳理的基础上, 针对证据理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 一些问题、混淆和误解, 结合仿真算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包括据理论与概率论的关系, 证据冲突与反直观结果的 关系, 证据距离的定义以及证据理论的评价准则问题等. 最后对证据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该研究旨在为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证据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use of grounded theor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at seeks to develop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s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ggest guidelines for grounded theory studi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Our guidelines are based on a framework for theorizing in grounded theory studies that focuses 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ory scope. Our hope is that the guidelines will help to raise the quality and aspirations of grounded theory studi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集合论与映射关系,论述相似关系的符号、表达式,关系处理和有关运算规则,并用以表征有关综合仿真系统的相似方式、相似方法、相似程度,从而形成一套有关系统仿真的综合相似理论体系,并与综合系统论、控制理论相结合形成组合理论,以便有效地分析、研究、设计、生产和运行综合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19.
概念格理论和粗糙集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表示与知识发现的工具,都已被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粗糙集理论的数据表现方式是信息系统,其研究基础是对象之间的等价关系;概念格理论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形式背景,其研究基础是一种有序的层次结构--概念格.本文讨论了概念格理论与粗糙集理论之间的基本联系;重点分析了形式概念与等价类之间、概念格与分划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概念格与分划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给出了转换算法,并用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Design, design research, and design science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lately. This has led to a more scientific focus on design that then has made it timely to reconsider our definitions of the design theory concept. Many schola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ssume a design theory requires a complex and elaborate structure. While this structure has appeal for its completeness and complexity, it has led scholars to criticize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in design science theories that fail to demonstrate the “required” elements. Such criticisms lead to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design theory can be considered theory at all. Based on a study of notable design writing in architecture, finance, management, cognitive psychology, computer science as well a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design theory consists of two parts: a design practice theory and an explanatory design theory. An explanatory design theory provides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 as to why a solution has certain components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s stated in the design. For explanatory design theory, only two elements are essentially necessary for a complete design theory: requirements and solution components. The argument is logical as well as empirical; the authors give examples of design theory drawing from IS as well as other design-related fields show how design theory can be both simple and complet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proposal for explanatory design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