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刘文庆  张佳雯 《包装工程》2020,41(8):193-197
目的反思当代产品设计中存在的美与"丑"现象,并探究其在现有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艺术史为基础,在审美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变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艺术现象收集得出审"丑"在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中发生的变化,阐述"丑"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并探究未来发展方向。结论审"丑"成为一种新的审美范畴,它是美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审丑"获得情感上的宣泄和救赎,或批判现实,或寄托情感。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审丑现象,寻找美与丑之间的平衡。产品设计中的设计美需要设计师找准产品设计与大众之间、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理性及清醒的头脑形成自己对"美"与"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当下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各式各样的视觉类科技产品,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沟通传播,视觉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导,物质性走向了非物质性的电子传媒社会化历史阶段,文化表征为持续的、不稳定的去自我中心,分散化,多元化。设计成为一种规划方式,而不同的文化取向决定我们的设计走向。日常生活审美泛化成为趋势,我们的图像遭遇、信息骚扰,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导致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意义转向,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意义上的解构,把握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现代设计意义,在自己的存在中闪烁。  相似文献   

3.
卢位安 《包装工程》2023,44(14):291-296, 326
目的 以先秦文字为研究对象,挖掘探究以其为灵感来源的标志设计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代表中国文化的视觉元素做好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法 从符号学角度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先秦文字的符号特征、功能以及审美。结合先秦文字标志设计实例,分析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阐述标志设计的文化语境以及基于先秦文字文化基因的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结果 证明中国先秦文字承载着强大的视觉化设计基因,其“观物取象”“应物象形”及“以形表意”等创造思想对当代标志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先秦文字属于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因,中国的设计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语境下本体化回归。在设计全球化的当下,探究以先秦文字为元素的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新意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艺术授权作为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对当下文化创意语境下的地域文化设计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助推作用。面向艺术授权,地域文化即可以现代性语境进行可持续发展,又可真正地融入到当代日常生活并形成新的文化常态,同时还可以艺术授权为链接点,构建设计驱动创新模式的多元化业态协作关系。基于此,本文就艺术授权在地域文化设计创新中的作用、价值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如何使“国潮”更加有效对接大众情感需求并走出“符号化”的局限,从而将国潮美学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方法 以《只此青绿》节目为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寻国潮背后的动因,分析国潮美学的视觉传播机制,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国潮消费APP设计的案例研究。结果 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国潮美学中影响国潮表现效果的首先是色彩,其次是线条,最后是构图,并且国潮创作过程的关键在于创造沉浸式的“神似”体验。国潮创作过程应立足于时代语境,具备当代审美价值并着眼于现代表达。基于此结果设计了一款国潮消费APP并且表现出较好的可用性和美度。结论 国潮美学的视觉传播机制为现代国潮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建议,对国潮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影视和摄影等媒介的普及,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人们的生活被纷杂的视觉景观所包裹.而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中心也正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生活和艺术,当代绘画也在"景观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着转变.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为例,当代艺术家的使命由通过科学观察而忠实于再现大自然的"风景",发展为一种借助屏幕化的视觉经验来揭示景观社会下的个人境遇.本文旨在"景观社会"的议题下,以彼得·多伊格这位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的风景绘画为例,力图揭示当代的风景绘画与以往的传统风景画在创作来源,绘画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多伊格的风景绘画在当代语境下呈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莉  姜刘佳  黄洪辉 《包装工程》2022,(S1):70-72+103
目的 融媒体时代,传统民族符号如何融入当下的传播语境,视觉隐喻作为一种视觉设计策略如何进行实践。方法 通过案例的视觉分析完成案例实践的再设计。选取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图像为案例,解读花山岩画图像符号的空间与时间隐喻,并通过当下现实的媒介环境进行节气符号与环境符号的再设计。结果 基于实地考察及视觉隐喻的分析,将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在时间与空间中融合,形成新的符号系统设计。结论 视觉隐喻通是一种分析图像的方法,需要融入当下的语境进行传统符号的再设计,将不在场的符号内涵重新演绎,探寻图像作为视觉语言其独特的传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叶莉  矫苏平 《包装工程》2020,40(22):201-206
目的 选取当代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非和谐”设计实践,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出发,重点对视觉设计领域中的“非和谐”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与归纳总结。方法 在设计学和美学的视角下,对和谐与“非和谐”交互式的发展历程进行文脉梳理,归纳了在审美观念多元化的当代,视觉形式语言非常规表达下的几类常见形态,并深入分析了此类“非和谐”设计形态的特征和审美要素,详细解析“非和谐”作为非常态设计形式运用的背景、表象与审美意味,继续深化对此类设计试验的认识。结论 “非和谐”形态本身复杂与模糊的特征,都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和争议性,但不可否认“非和谐”设计实践获得了丰富的视觉词汇,扩张了和谐自身的形式语言和种类,是对设计观念的意义深化,对和谐自身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10.
唐林涛 《包装工程》2019,40(20):1-8
目的 在视觉的、身体的、意识的三个维度上,理解人工物、生活世界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启发设计师跳出视觉性的窠臼,在更为广阔、深远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语境下,理解设计中的“身体-意识”。方法 以现象学哲学、具身认知科学与意会知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系统阐述设计学中的“身体-意识”概念及其在体验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结论 从尺寸的、工程学的、我思的、无身认知的身体进化,到现象的、社会学的、我能的、具身认知的身体是一种认识论的转向,即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转向现象学的“身体-意识”与“生活世界”的水乳交融。这样的认识论,也将成为诸多当代设计主题的方法论基础。设计是联结身体与意识、日常生活与物质世界的一个过程,所探索的是人类体验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何玉莲  章宏泽 《包装工程》2020,41(8):246-252
目的将环境图形作为物质和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城市文本,创意性地介入城市更新,让艺术潜入城市日常生活,激活城市遗存的文化和历史魅力。方法在分析城市更新诉求的基础上,围绕环境图形设计的四大主导要素:用户特征、环境协调、系统功能、体验互动,阐释环境图形如何在特定的城市历史语境下以独特的艺术创意形式介入城市更新,实现城市信息的可视化,构建城市精神和文化特性,促成城市的新旧融合,平衡功能与审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升民众审美体验和情感认同。结论在城市更新中,环境图形体系以其指示性、图形性、象征性、隐喻性等特征,以艺术化的方式重塑城市历史遗存和文化活力,实现了图形信息的跨平台运行,充分发挥了系统功效,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别样景观,为民众带来了便利,提升了环境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丑萌”亚文化的流行成因及文化内涵,并探究其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机遇和未来发展。通过对“丑萌”亚文化的概念与其自身发展、流行成因进行界定和梳理,结合现有文创产品案例,挖掘“丑萌”亚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现状与价值,进一步解析当今社会“审丑”心理的情感需求和深层表现,探究“丑萌”亚文化视域下文创产品的未来发展策略。“丑萌”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需要客观的看待与接纳。“丑萌”将“丑”以积极的眼光和接纳不完美的乐观心态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是大众审美意识提高、思想开放的表现。“丑萌”亚文化对“丑”的重新审视,不仅拓宽了群众审美的视觉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创意。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丑萌”感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之中,使其成为一种魅力与亮点,将成为未来亚文化研究及文创产品设计探究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寇瑞冰  朱力 《包装学报》2015,7(4):89-92
解释学美学的"视界融合"原则使过去视界与现在视界相结合,因而当代环境设计可在可行范围内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活化"与"保育";据"效果历史"原理,艺术(包括建筑艺术)作品的生命是超越时间限制的,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人们解读作品可见仁见智;"合法的偏见"原理为个人意识乃至社会意识有力地影响人们对建筑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美学视角,人们据此可改变和拓展历史建筑的功能。而在接受美学影响下,环境设计立足于接受者即环境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意味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傅小龙  王俊晓 《包装工程》2011,32(16):4-6,18
分析了传统文化意味的张力以及平面设计"现代感"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性"意蕴与"现代感"视觉相互融合的3条途径。即: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写实感,使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中心;用传统写意手法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在情感;使现代平面设计的简洁风格与传统艺术虚一而静的审美法则相谋而合。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包装工程》2019,40(14):94-98
目的 研究古装IP剧海报设计中“意”与“象”的融合、“意中之象”和“意外之象”的塑造,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海报设计艺术相结合,从而使古装IP剧的海报设计更具民族特点和个性,在注重商业宣传价值的同时提高其审美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古装IP剧盛行的原因和意象美学的内涵,以及古装IP剧海报设计中“意”与“象”的塑造,阐述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在海报设计风格和个性形成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结论 将“意象”美学理论运用于古装IP剧海报设计,有助于体现剧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意蕴,可以创造出更加有意味、有意境的海报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影视剧的商业价值,成为一个时代审美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董霞 《包装工程》2018,39(10):249-252
目的在提出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作品存在的局限性、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不能满足现代人们高层次的审美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总结"立体化"的概念,进一步探究"立体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以平面设计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利用空间环境、视错觉、交互体验和多媒体技术等"立体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同时结合色彩、形态与材质,拓宽平面设计元素的范畴,探索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领域的立体化表现及其典型案例。结论将平面设计"立体化"能够构建出更具表现力的新视觉语言,在丰富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增强视觉冲击力,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率,使平面设计作品立体化、动态化,具备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孟刚  孙颖  胡斌 《包装工程》2022,43(24):392-402
目的 以江南文化为语境载体,从视觉叙事的理论视角切入,探寻当代平面设计的中国语言。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平面设计方法的创新。方法 在系统研究梳理视觉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以江南文化为衣钵的江苏平面设计作品视觉叙事的基本特征,其次剖析了海报、书籍作品视觉叙事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并从叙事内容,情节设置,表述途径,视觉设计4个维度构建模型。最后总结出从文字、图像,以及文图结合的设计叙事策略。结论 通过对“寻计江南”平面设计展作品的叙事策略、模型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视觉传达叙事的设计策略,对当代的平面设计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宗立成  尹夏清 《包装工程》2020,41(18):378-383
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彩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彩陶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研究史前彩陶的艺术形式,彩陶艺术的审美意象,构建彩陶文化的设计学研究基本体系。方法 以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设计学中的设计思维、考古学中的类型学、社会学中的实验研究和历史学中的文献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史前彩陶造物设计的艺术形式和彩陶艺术所体现的审美意象。结论 史前彩陶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史前彩陶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彩陶艺术形式由造型和纹饰两部分构成,彩陶艺术的审美意象由象形纹饰的形象创造和几何纹饰的构图韵律所体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文化形态、社会组织、生活形态及人文面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早期意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