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替代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研究及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生物柴油的优势及生物柴油制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我国石油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展望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柴油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历史和西方主要国家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和生产现状及有关的政策。讨论了各种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生物柴油应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能源和生态双重危机下,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大力开发生物柴油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生物柴油产业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生物柴油在发展中遇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原料、成本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瓶颈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和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包括产能、标准和政策等。从原料供应和生产经济性角度分析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建议采用废弃油脂作为起点,推动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用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和甘油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大幅度提高利润。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生物柴油来源于动植物油脂等可再生资源。作为矿物柴油的替代燃料,生物柴油具有空气污染物排放少、润滑性好、生物降解完全等优点,但生物柴油的成本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原料(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实、油藻和食用废油等)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的加工技术(酸碱催化、酶催化、无催化和副产高品质甘油的酯交换工艺),以及高附加值的后续产品(润滑添加剂、特种溶剂、表面活性剂等)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阐述了生物柴油作为环境友好的替代燃料和大宗有机化工原料的可行性。指出必须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柴油专有技术,才能使生物柴油产业成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6.
李海军 《硅谷》2014,(5):4-5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前的两个巨大挑战。而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寻找其替代品势在必行。生物柴油不仅能有效替代石化柴油,而且还能成功避免石化柴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柴油的检测方法也变得很重要,文章主要评述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以及红外光谱(近红外和中红外)等技术在生物柴油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这些分析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程显兵 《硅谷》2010,(15):86-86
介绍生物柴油与普通0#石化柴油的理化特性,分析生物柴油对柴油机常规排放物的影响,提出改善生物柴油排放性的措施,为进一步开展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非均相催化剂的研制一直是生物柴油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其中的负载型催化剂以其制备材料广、活性高、重复利用性好等优点成为生物柴油制备的首选催化剂。本研究综述了以金属氧化物及复合物、活性炭和分子筛为主要载体的负载型固体酸碱催化剂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性能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负载型固体催化剂在生物柴油产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精制棕榈油为原料,与无水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合成条件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及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产物的结构和组成,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主要成分进行了结构确定。结果表明该生物柴油符合《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国家标准》(GB/T20828-2007),接近美国和德国的生物柴油标准,基本符合《轻柴油》(GB252-2000),适于中小规模及大规模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乙醇作为制备地沟油生物柴油原料醇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均相催化(碱、酸及酸碱两步催化酯交换反应)及非均相催化(固体酸、固体碱、酶及超临界法)酯交换反应制备地沟油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并着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旨在为后续研究制备地沟油生物柴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TCM-2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改变了以往检定热电偶的手工操作过程。以微机为中心,配以高精度的控浊信和多通道检测系统,自动控温,进行数据采样与处理,并直接打印检定结果。设有计算和检索的辅助功能。满足国家检定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钛--跨入新千年的金属巨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海绵钛提取及钛材生产在20世纪的兴起与发展;论述了钛、钛材、钛合金在国民经济各主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与重要作用;展望了钛工业在新千年的市场前景并提出在我国应给予重点发展和关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SiCP/Al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搅拌溶炼法具有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少、经济可行等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的半固态搅拌熔炼-液态模锻成形SiCP/Al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既具有搅拌法的优点,又能直接将复合材料熔液锻压成形为性能优良、形状复杂的铸件,是铝基复合材料在民用工业上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快速凝固铝硅合金材料及其在汽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快速凝固技术的特点及在高硅铝合金中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快速凝固高硅铝合金的制取方法及研究现状,扼要总结了快速凝固高硅铝合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最后提出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液聚合合成橡胶节能技术和节能型橡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燕山石化溶液聚合合成橡胶节能技术和节能型橡胶的开发情况。通过改进催化体系,提高反应速度,提高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并在聚合反应器中采用带刮刀的搅拌器,同时改进聚合、凝聚、溶剂回收的部分工艺及设备,燕山石化顺丁橡胶的能耗不断下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溶液聚合合成橡胶凝聚过程热泵技术的工业化,使生产每吨胶可节约1MPa的低压蒸汽0.72t。橡胶溶液直接脱挥,聚丁二烯橡胶气相聚合工艺技术开发,溶聚丁苯橡胶(SSBR)、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橡胶(SIBR)、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SBS)等新型节能型合成橡胶的技术开发也在进行中,其中SSBR、SBS技术已经工业化。  相似文献   

16.
陷阱式探测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陷阱式探测器是光辐射计量中一种重要的探测器,本文介绍了这种探测器的发展过程、结构特点,并指出了研制新陷阱探测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综述了单壁碳纳米管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了最近两年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发展情况,包括电弧放电,化学气相沉淀,激光蒸发和太阳能方法.展望了其在储氢材料,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讨论了影响单壁碳纳米管制备及实际应用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了单壁碳纳米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研究了pH值、无机盐、丁炔二醇等对光亮镀镍体系中添加剂吡啶羟丙基硫代甜菜碱 (PPSOH)吸光度的影响 ,建立了电镀液中测定PPSOH浓度的分析方法 ,并应用于电镀实验中。  相似文献   

19.
快速凝固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快速凝固高强度高导电率铜合金的研究现状 ,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 ,快速凝固铜合金的凝固过程对合金的最终显微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 ,因而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barrier properties of paperboard with emphasis on bio‐based polymers. Focus is directed to novel application techniques and water‐borne, renewable coating materials. Some aspects on substrate proper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n food packaging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 processability, convertability, recycla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packaging materials. The functionalit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bio‐based polymer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Among these are starch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chitosan, alginate, wheat gluten, whey proteins, polycaprolactone, poly(lactic acid) and polyhydroxyalkanoates. Also discussed is the enhancement of barrier properties by incorporation of nanosize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thin protective top coatings and local reinforcement by self‐healing agent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