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弯性能是热轧中薄板带材的重要指标之一,冷弯试验是标准规定的必检项目,但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冷弯不合格现象。分析证实导致冷弯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钢中存在的两类夹杂物数量较多,经过改进炼钢工艺降低或消除夹杂物,冷弯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董爱良 《上海金属》2000,22(3):48-55
根据试制Φ32 ̄Φ40mm大规格BS460级钢筋初期出现的大批量一次冷弯不合格情况,经分析认为是由于控冷后钢筋表面马氏体厚度偏厚造成钢筋强度偏高、塑性变差所致。并通过调整钢的化学成分,改变轧后控冷工艺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影响结构钢锻件冷弯试验不合格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结构钢锻件冷弯试验不合格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提高冷弯试验合格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Q195热轧带钢冷弯时开裂现象较多,通过化学、力学、金相、电镜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开裂样品与合格样品进行了成分、性能、夹杂物、组织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夹杂物含量高是Q195带钢冷弯开裂的主要原因,但化学成分和基体组织对冷弯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手工电弧焊工(以下称电焊工)的考试工作中,冷弯背弯试验是按1980年国家劳动总局关于《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进行的,有不少电焊工达不到合格标准。试样背弯裂纹超标的原因,对A_3钢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1、根部焊缝缺陷引起背弯裂纹焊完经表面及内部检验合格的试件,经机加工冷弯,背弯不合格率达60%以上,而面弯合格率在95%以上。冷弯试验对焊缝内、外部的各种缺陷是很敏感的,面弯合格率大大地高于背弯合格率,说明问题就出在焊缝的根部上。在同一块经x射线检验合格的试板上,按《考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厂生产的锅炉使用了大量的日本进口的SB42和困产20g锅炉钢板。SB42的焊接性能优于20g。材料的其他性能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SB42钢的焊接,不用采取特殊焊接工艺,冷弯180°,一次合格;20g钢的焊接,即使采取了特殊工艺,冷弯180°,只有一部分合格。这两种钢焊接性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金属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所造成的,下面把两种材料的各种性能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7.
饶添荣  丰慧  范杨 《上海金属》2006,28(6):25-27,36
介绍马铜在CSP生产线采用C-Mn-Ti钢,在不添加Nb、V等昂贵合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开发510MPa级汽车犬梁板的生产实践。开发过程解决了CSP连铸连轧生产汽车大梁板存在的屈强比偏高及冷弯裂纹等关键技术问题,试制的M510L钢组织细小均匀,冲击韧性和冷弯性能良好,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8.
某汽车大梁用510L钢在冷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开裂,用SEM、EDS和OM对510L钢冷弯开裂的断口、夹杂物、组织形貌以及热处理工艺对带状组织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钢冷弯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试样心部氧化铁层以及硫化锰偏析是该钢冷弯开裂的主要原因,铁素体/珠光体带状组织进一步促进了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蔡宏彬 《焊接学报》1985,(4):195-201
本文通过对20g 钢埋弧焊接头冷弯开裂试件的扫描电镜断口、弯前接头金相分析以及20g 钢热裂纹和热塑性试验等认为,20g 钢埋弧焊接头冷弯开裂原因主要是焊后在接头熔合区产生结晶裂纹和液化裂纹,试件冷弯时,熔合区裂纹扩展造成接头冷弯开裂。  相似文献   

10.
张越峰  霍晓莉 《轧钢》1999,(5):17-19
介绍了大规格余热处理钢筋存在的冷、反弯裂纹问题的现状,并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横肋根部应力集中对钢筋冷、反弯裂纹的影响.冷弯裂纹与钢筋中氢含量有关,反弯裂纹与钢筋中的氮含量有关,当二者合格时,裂纹与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庞洪轩  陈建超  王智聪  郑磊  关秀格 《轧钢》2022,39(1):98-100
介绍了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NM500钢板的试制情况。针对NM500钢板试制过程中冷弯性能出现不合的问题,在大生产条件下对890 ℃淬火后的16 mm 厚NM500钢板进行不同回火工艺生产试验,采用显微硬度计、冷弯试验机和金相显微镜对不同回火工艺下NM500钢板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回火温度200 ℃、在炉时间80 min条件下,16 mm厚NM500钢板组织为正常马氏体组织,内部缺陷得到较好的回复,内应力释放更加完全,因此硬度适中、冷弯性能良好;在回火温度300 ℃、在炉时间80 min条件下,钢板组织中出现回火屈氏体组织,其硬度、冷弯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厚度为20 mm的NM400钢板在冷弯过程中开裂。从冷弯工艺参数、材料拉伸性能、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类型、尺寸分布对NM400钢板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M400钢板冷弯开裂主要由钢板中微米级TiN夹杂物引起。冷弯变形过程中,夹杂物与基体界面处应力集中,导致微裂纹在界面处形核并扩展,最终导致冷弯断裂。通过降低N含量至4×10-5以下,耐磨钢NM400冷弯过程中无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13.
A级船板冷加工开裂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级般板进行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宽冷弯、落锤撕裂等试验,对A级船板在低温环境下冷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开裂(冷脆)进行了分析。指出A级船板的冷脆开裂与其本身较差的冲击性能及火焰切割产生的淬硬组织有关;应在船板的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A级船板的性能在符合标准的技术要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纯净度,以保证冷加工性能,满足船舶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以攀钢汽车纵横梁用P510L为试样,在分析比较冷弯成形过程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1种新的适合冷弯成形过程真实实验的方法——网格法,通过试验找出了适合将钢板与网格打印材料土工膜连接在一起的KS胶粘剂.试验表明,实验结果与已有的理论分析结果相似,表明了试验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单机架可逆式冷轧机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同热轧生产厂的热轧板形原料性能、板形差别较大、从而造成弯辊力预设定值和实际指标相差较大的问题,利用现场生产工艺数据丰富,采用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方法,通过大量数据输入进行训练,大大的提高了生产过程中弯辊力预设定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泰钢冷轧厂1700 mm六辊可逆式冷轧机在板形控制方面的经验。通过张力控制、压下量控制、液压弯辊控制、轧辊轴向横移控制及工艺润滑系统控制,有效地改善了板形,提高了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热轧+正火工艺,鞍钢试制生产了核电站安全壳钢衬里用20HR-B钢板。经正火处理后,20HR-B钢板的显微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晶粒度级别为9级,带状组织较轻,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室温最低抗拉强度为485 MPa,-20 ℃冲击功大于75 J,高温拉伸和冷弯性能优良,均满足RCC-M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龚红根 《轧钢》2005,22(5):70-71
介绍了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开发A32、A36船板的试制工艺,对试制中出现的夹杂物偏多、宽冷弯不合格、厚度超差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使钢板力学性能全部合格,轧制命中率达96.13%。  相似文献   

19.
510L汽车大梁钢热轧钢板在进行冷弯、拉伸试验时,发现断口异常,呈台阶状,伸长率远低于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断口宏观形貌和金相显微组织,证实连铸坯表面纵裂纹引起的高温氧化和严重的带状组织是引起断口异常,并诱发伸长率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ncoloy800 and SS304 (304 stainless steel) were cladded by explosive welding. Accordingly, micro-hardness, tensile strength, shearing strength, bending properties, and SEM microstructure of cladding plate were examined in detail. The bonding interface of the plate showed a wavy morphology. Whereas, a different colorful area was observed at the wave ridge of the base layer either in optical or SEM pictures. Magnetic inspection showed that the colorful area was austenitic steel. Thus,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lorful areas seemed to be the result from the high deformation/cold working of the grains. EDX spectrum analysis and line scanning indicated that the diffusion through the bonding interface was not observed under the EDX and line scanning detection limitation. Micro-hardness, tensile, shearing, and bending tes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nding strength was acceptable according to ASTM spec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