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功庭 《金属热处理》2012,37(11):87-90
通过对轧制态的含磷Nb-Ti高强IF钢冷轧硬卷进行750~870℃退火试验,在Instron5569拉伸试验机上测试计算了塑性应变比r值和平面各向异性指数Δr,并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试样进行了ODF分析。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从750℃升高到870℃,试验钢的r0、r45、r90和珋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平面各向异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显微组织分析,810~840℃退火时,试验钢获得最佳综合性能。试验钢从冷轧态到完全再结晶,{001}<110>、{110}<110>织构强度降低,{112}<110>织构遗传成为最强织构,而{111}<110>织构比{111}<112>织构强,使Δr值为负值;最佳退火温度(810~840℃)条件下最大珋r值为1.65,Δr为-0.3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终轧温度对超低碳Ti IF钢的组织性能和连续退火板织构的影响。试验采用810 ℃、850 ℃、890 ℃和910 ℃4种不同终轧温度。结果表明,终轧温度直接影响退火试样的组织性能和织构特征。在810 ℃和910 ℃低温终轧时,退火组织较均匀,力学性能较好,退火后有利织构ND//{111}显著增强,r值较高。而在850 ℃和890 ℃终轧温度下轧制时,其退火板显微组织不是很均匀,性能和织构特征都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与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了不同温度退火的含磷高强IF钢的再结晶织构、晶界特征与晶界处P、B偏聚量。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由750℃升高到840℃,IF钢的{111}面织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在810℃退火120 s得到最强的{111}面织构,体积百分含量大约为75%,织构的主要组分是{111}112与{111}110。810℃退火时样品晶界处P、B偏聚量最少,重合位置点阵(CSL)晶界与小角度晶界含量较高。合理控制高强IF钢在再结晶退火温度,有利于降低P晶界偏聚量并获得强度较高的{111}面织构。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试生产600 MPa热镀锌双相钢时,分析不同退火温度(800、820、840℃)对成品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退火温度和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品主要组织均为铁素体+马氏体(面积分数8%~12%),退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下降,晶粒尺寸逐渐增大,840℃退火出现少量珠光体。成品力学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强度偏高,随温度升高屈服、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屈强比变化不明显。对成分C,Mn元素微调,采用800~810℃退火,成功稳定批量生产600 MPa级双相钢,性能均值为:屈服强度360 MPa、抗拉强度630 MPa、伸长率26%、屈强比0.57。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D406A钢的加工性能,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EBSD分析比较了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D406A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810℃和870℃时,D406A钢都发生完全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形成的等轴晶粒尺寸越大;退火后,钢中晶粒以{111}面织构为主,退火温度升高有利于{111}面织构的增强;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D406A钢形成等轴晶粒的尺寸增大,分布更均匀,主要在25~60μm;并且{111}面织构强度增高,{111}110织构百分含量增加,而{111}112织构百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尹鸿祥  张倩  吴毅  张恒  赵飒 《金属热处理》2021,46(10):108-111
通过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及背散射电子衍射,研究了退火温度对21Cr-0.3Cu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成形性能和微观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70 ℃退火时,晶粒细小且均匀,组织处于完全再结晶状态。退火温度低于970 ℃时,再结晶不完全;退火温度高于970 ℃时,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这两种情况均出现混晶组织。试验钢在970 ℃退火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473 MPa,屈服强度为315 MPa,伸长率35.7%。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平均塑性应变比rm值先增加后减少。当退火温度达到970 ℃时,rm可以达到最大值1.82。γ纤维织构密度变化趋势与rm值一致,退火温度为970 ℃时,γ纤维增强明显,此时其取向密度达到最大值f(g)=20.56,成形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EBSD研究了初次再结晶退火温度对低温Hi-B钢组织、织构和晶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再结晶退火温度直接影响低温Hi-B钢的初次再结晶的组织均匀性和晶粒平均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初次再结晶组织的晶粒平均尺寸从15.2μm增加到26.7μm, 820℃退火的初次再结晶组织均匀性最好。初次再结晶主要织构类型为γ织构、α织构、{001}<120>织构和{114}<481>织构,退火温度880℃时,{001}<120>织构强度明显增加。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Goss晶粒数量减少,{114}<481>组分的面积分数先减少后增加,而{111}<112>组分的面积分数在退火温度升高到840℃后开始减少。退火温度为800℃时,{110}<001>取向晶粒与相邻晶粒的取向差为20°~45°的比例最高,为89.2%。不同退火温度下,{110}<001>取向晶粒周围的CSL晶界分布情况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8.
水恒勇  赵爱民  汪志刚  王纯  苏岚 《轧钢》2012,29(2):8-11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高强IF钢组织性能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长大,IF钢的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r值逐渐增大;退火后表现为较强的{111}<110>和{111}<112>γ纤维织构,且强点集中在{111}<112>取向,退火温度为840℃时该两取向织构密度值均较大且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退火时间对含铌IF钢的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840 ℃分别退火60、120和300 s后,均发生完全再结晶,主要得到{111}//ND面织构,织构组分为{111} <112>及{111}<110>,其中退火60 s时,{111}织构含量最高,达到75%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采用SEM、EBSD和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含Ce新能源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800 ℃退火后,试验钢边部和中心部位均能观察到再结晶组织及亚晶组织,α线织构中的{112}<110>取向密度最高,γ线织构中的{111}<112>取向密度较弱,退火板存在少量η织构;830~920 ℃退火后,温度越高,再结晶越充分,α线织构取向密度下降,γ线织构取向密度增加,η织构基本消失;试验钢在950 ℃退火后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48.29 μm,γ线织构中的{111}<112>取向密度最高,为11.36。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学显微镜、EBSD测试技术和三维原子探针分别对超低碳烘烤硬化钢的微观组织、织构以及固溶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低碳烘烤硬化钢经过750 ~ 810℃退火后,退火组织均为等轴状的铁素体组织,退火织构主要为{111}有利织构.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其晶粒尺寸和{111}织构的强度都不断增大.烘烤硬化钢板经过退火后碳和磷元素在晶界等缺陷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聚.通过三维原子探针相应的软件计算得出,固溶在钢中的含碳量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成分Nb-Ti IF钢冷轧硬卷为研究材料,结合改良森吉米尔法和美钢联法连续热镀锌线的工艺特点,采用Gleeble-1500模拟退火方法和金相、X射线织构测试和硬度测试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退火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加热温度在720℃以上时为完全再结晶组织,加热温度在720℃至840℃间变化时,铁素体晶粒度在10.0级左右,加热温度为880℃时,铁素体晶粒度为9.0级,模拟2号线工艺相对模拟1号线工艺而言,在相同的加热温度条件下,铁素体晶粒稍粗大一些;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下降,当加热温度为920℃,因保温后快速冷却得到非等轴组织,虽然组织粗化,但硬度却有所提高,2号线相对1号线工艺而言,由于铁素体晶粒尺寸较粗大,因而显微硬度较低;当加热温度为840℃时,保温时间在30s至60s间变化时,铁素体晶体尺寸变化较小,但当加热时间从30s增加到45s时,显微硬度明显降低,加热时间进一步增加到60s时,显微硬度变化不大。试验钢退火后具有较强的{223}〈110〉和{114}〈110〉织构,且退火工艺条件对它们的影响较小,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554}〈225〉、{111}〈112〉和{111}〈110〉等组分的取向密度增加趋势较明显,特别是在模拟2号线工艺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拉伸机和EBSD、XRD分析技术研究了中锰TRIP钢热轧后不同退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轧后,组织中有δ-铁素体条带、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当退火温度从600 ℃增加到900 ℃时,屈服强度由610.3 MPa下降到496.7 MPa,抗拉强度从757.3 MPa下降至630.4 MPa。热轧试验钢在700 ℃退火时伸长率最大,为44.9%。从整体上看,当热轧试验钢在700 ℃退火后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强塑积最高,为33.8 GPa·%。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冷轧高强IF钢在810 ℃退火保温不同时间下的组织及织构,以及加入稀土对高强IF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强IF钢810 ℃退火时,保温时间低于15 s时再结晶已经开始;加稀土的试样,保温45 s与60 s时,{111}<112>织构均比{111}<110>织构强,但60 s时的{111}面织构均匀性较好。由于稀土的加入,退火后高强IF钢的铁素体晶粒得到细化,硬度升高,且造成较强的α纤维织构与较弱的γ纤维织构,减缓了变形织构强度降低的速率,延迟了再结晶过程;同时{111}面织构的均匀性变差。  相似文献   

15.
刘鹏飞  杨波  陈宇  刘宏亮 《金属热处理》2022,47(11):122-125
利用奥钢联热模拟试验机模拟980 MPa级双相钢连续退火镀锌过程,利用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连续镀锌工艺中均热温度和快冷出口温度对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镀锌退火后,980 MPa级双相钢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组织中有Nb,Ti碳氮化物析出。随着均热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屈服强度和屈强比不断升高。快冷出口温度从340 ℃升高到430 ℃,马氏体发生回火分解,降低了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同时改善了伸长率。快冷出口温度为400 ℃时,强塑积达到最大值13.9 GPa·%。当均热温度为840 ℃,快冷出口温度为460~480 ℃时,可以获得抗拉强度在980 MPa级以上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16.
对800 MPa级别DP钢分别进行了780、800、820和840℃两相区退火温度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分析组织比例,研究对应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检验结果。结果表明:随着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升高,马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钢板的抗拉强度不断升高,伸长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800℃DP钢力学性能良好,这与800℃时相对更好的组织比例、均匀的分布及晶粒尺寸相一致,说明两相良好配比及微观组织形态可以改善DP钢的塑性,进而获得最佳的强塑组合。在800℃的两相区退火温度时,强塑积可以达到1.83×10~4MPa·%,为800 MPa级别DP钢退火工艺提供了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7.
利用OM、SEM、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再结晶退火温度对节约型NSSC 2120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50~1 200℃退火,铁素体和奥氏体的两相比例(α/γ)逐渐增大,层状奥氏体组织转变成小岛状;两相中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组分逐渐形成并增强;随退火温度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下降,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耐蚀性能先降低后增大。在1 000℃退火后,冷变形双相钢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730 MPa和58%;经1 200℃退火后,其腐蚀电流密度达最低值,为2.5μA·cm~(-2),其耐蚀性能最强,并具有明显的Brass织构等再结晶织构组分。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退火模拟器、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设备研究了连续退火工艺对780 MPa级复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80 MPa级复相钢经连续退火后组织结构为铁素体、贝氏体加马氏体复相组织,同时在基体中含有大量Nb Ti碳氮化物析出相。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组织中的马氏体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同时Nb Ti碳氮化物析出相数量逐渐降低;同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增加,在810℃退火时达到最佳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两相区加热(奥氏体化)对低碳Si-Mn系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用钢分别经750℃、780℃、810℃、840℃加热,保温50 min,随后迅速将试样放入420℃的盐浴炉中等温1 h,再油冷至室温,结果得到贝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通过拉伸试验,测得加热温度为810℃时,钢的综合性能Rm×A5达到最大值18 590 MPa.%,断后伸长率也达到最大值22%。在该温度奥氏体化的钢硬度和冲击韧度也达到了较高值。  相似文献   

20.
《铸造技术》2015,(5):1184-1187
利用光学电镜、SEM和Formaster-FⅡ相变仪,研究800 MPa高强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钢中含有较高的Mn和Cr,因此能够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超过80.0℃/s时,钢中主要组织为马氏体;经过退火处理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达到800 MPa以上,且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增大,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当退火温度为780℃时,试验钢伸长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