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本文对低冲击功14Cr-0.5Mo不锈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网状碳化物的形成是影响14Cr-0.5Mo不锈钢冲击韧性的主要原因;终锻温度过高和冷却速度过慢是网状碳化物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用高温扩散热处理可以改变网状碳化物的分布,并且证明了用这种方法消除网状碳化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SEM、TE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回火工艺参数对感应加热淬火10Cr Ni3Mo V球扁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应淬火后,10Cr Ni3Mo V球扁钢淬火组织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10Cr Ni3Mo V钢球头与腹板处的强度与硬度单调下降,塑韧性得到改善;板条界面逐渐消失,晶界处析出的渗碳体长大和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回火时间延长,10Cr Ni3Mo V钢球头与腹板处的强度与硬度略有下降,塑韧性明显改善;碳化物的析出量减少,原有的粒状碳化物有聚集长大趋势。本试验钢获得良好强韧性匹配的最佳回火工艺为:回火温度630~650℃,回火时间3~3.5 h。  相似文献   

3.
高压缸套需具备耐蚀性及承受高压,工作条件较为恶劣,9Cr18高碳、高铬不锈钢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但该材料热加工性较差,锻造过程中及锻后均易发生开裂,且锻后组织易存在孪晶碳化物,影响其使用寿命及耐蚀性。锻前加热采用低温阶段缓慢升温、高温阶段快速升温,减少δ铁素体的形成,提高锻造塑性;锻造采用镦粗及分散小变形的方式,在上平砧、下V砧上拔长,破碎粗大的铸态组织及碳化物;锻后热处理采用球化退火,严控冷却速度,解决了退火组织中存在大量孪晶碳化物的难题,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满足了高压缸套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12Cr2Mo1V钢筒体锻件热处理后冲击性能,常温以及450℃下强度差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其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2Cr2Mo1V钢筒体锻件经原工艺处理后,组织中贝氏体含量仅50%,不符合要求。经过930℃锻后退火,930℃水淬以及710℃回火改进工艺处理后,组织全部为贝氏体,强度及冲击吸收能量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截面尺寸Cr8Mo2SiV和Cr12Mo1V1冷作模具钢的组织,共晶碳化物尺寸及不均匀度,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r8Mo2SiV钢和Cr12Mo1V1钢退火组织均为球状珠光体上分布着碳化物;随热轧截面尺寸的增大,碳化物尺寸变大,分布均匀性变差。适当减小试验钢的截面尺寸,能够显著减小共晶碳化物的尺寸并改善其分布不均度,提高材料的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6.
《铸造》2016,(2)
采用水冷结晶器快速冷却凝固W6Mo5Cr4V2高速钢熔体与电磁感应加热35Cr Mo低合金锻钢芯棒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复合轧辊,研究了复合轧辊经过退火处理后的复合界面的组织特征和硬度变化。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复合界面的组织形貌,并检测了界面两侧的硬度变化。结果表明:复合界面组织由W6Mo5Cr4V2高速钢层、扩散层和35Cr Mo低合金钢辊芯层三层组成。高速钢层由珠光体+粗大的网状碳化物和粒状晶内碳化物组成;扩散层由细珠光体和晶界碳化物组成。从高速钢层一侧向辊芯层一侧的扩散层组织中网状碳化物逐渐断网、变细和减少;辊芯层组织由珠光体+铁素体组成;复合界面的宽度约为0.8~1 mm,界面两侧合金元素扩散迹象明显;硬度在界面两侧落差大,但在扩散层内变化较为缓和。复合界面的组织特征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复合轧辊的形成是辊芯表面熔化与随后合金元素扩散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4Cr5Mo2V钢在不同球化温度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变化,利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Pro Plus定量分析了碳化物的数量、平均粒径及体积分数,进而研究了球化退火对4Cr5Mo2V钢淬回火状态下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球化温度在820~900 ℃时,碳化物的单位面积个数、体积分数和平均粒径分别在(10.0~14.0)×108 cm-2、8.0%~10.0%和0.30~0.43 μm之间。球化温度为840 ℃时,可有效消除不均匀退火组织,碳化物平均粒径为0.31 μm;其室温冲击吸收能量为392 J,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阐述 9Cr2 Mo小轧辊锻造时保证最后一火锻比不小于 1 .5 ,同时将终锻温度控制在 75 0~85 0℃ ,锻后快速冷却 ,可消除大的网状碳化物 ,并且有利于获得优良的球化组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成分及终轧温度对X80管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不同Cr/Mo成分比和终轧温度进行试验,试验钢均获得了优异的拉伸性能,但冲击性能稍差,成分对Rt0.5有显著影响,终轧温度对性能影响不显著;在Mo和Cr总含量不变时,随Cr含量增加,屈服强度增加,但韧性有所降低;基体组织为贝氏体,晶粒细小,晶粒度为ASTM13-14级,同时在基体上均匀分布着大量细小的M-A组元;析出相为(Nb,Ti)(C,N),数量较少,颗粒尺寸大多超过150 nm,析出强化效果不大,且其破坏基体的连续性,是导致冲击性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力学试验机研究了3种正火组织的1.25Cr-0.5Mo钢在回火和模拟焊后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结果表明:1.25Cr-0.5Mo钢粗大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经模拟焊后热处理,大量粗大的碳化物沿晶界析出,显著降低钢的冲击性能,铁素体晶内细小弥散碳化物的析出略微改善了钢的强度;贝氏体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宽化和碳化物粗化降低了钢的强度,但对冲击性能影响不大;1.25Cr-0.5Mo钢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铁素体组织含量的增加而变差,当铁素体组织的含量高于38%时,钢板的力学性能将难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杨明  肖冬玲 《铸造技术》2015,(1):102-104
以22Cr Mo H和20Mn Cr5钢为对象,通过金相观察和硬度测试研究锻后连续冷却、普通正火、等温正火和锻造后余热正火等工艺对渗碳齿轮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组织中贝氏体数量增加,齿轮钢的硬度逐渐增大。在同一等温温度下,22Cr Mo H钢的硬度高于20Mn Cr5钢。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德国1.2367热作模具钢圆钢直径(?96 mm,?152 mm,?222 mm) 对带状偏析、球化退火组织及冲击韧性的影响,并对退火后的碳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圆钢直径的减小,带状偏析有明显改善,球化组织由AS6级改善到AS1级,冲击韧性有所提高;退火后组织中的碳化物主要为Mo的碳化物和Cr的碳化物。  相似文献   

13.
刘丹  陈广兴  徐琛  许晓嫦 《金属热处理》2020,45(10):124-128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冲击试验机等仪器研究了15CrMoR钢中带状组织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对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后缓冷会出现铁素体-珠光体带状组织, 快冷则可以抑制带状组织的出现,但快冷会导致粒状贝氏体等非平衡组织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基体和马氏体-奥氏体岛在回火过程中逐渐沿Cr、Mo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偏聚的区域分解出碳化物,形成富碳化物带,降低钢的横向冲击性能。15CrMoR钢加热到1100 ℃并保温7 h后可消除带状组织,改善钢的横向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4.
32Cr3Mo1V连铸圆坯端部在锯切时发现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断口形貌,金相显微镜分析组织,并配合布氏硬度仪进行硬度分析,找出32Cr3Mo1V连铸圆坯端部锯切缺陷的原因为完全退火不彻底,存在较多的贝氏体组织,较大的组织应力在锯切下料时在锯条切口处产生应力集中,在珠光体内萌生裂纹,裂纹逐步扩展引起宏观开裂。通过提高退火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增加升温及降温平台,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胡平  章传国  郑磊 《金属热处理》2015,40(3):140-146
研究了冷却工艺和化学成分对一种经济型X100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冷温度从500~550 ℃降低至200~300 ℃,同时冷速从20 ℃/s提高至45 ℃/s,规定总延伸强度Rt0.5和抗拉强度提高,可以达到X100强度级别制管的性能要求。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和冷速的提高,组织中板条贝氏体含量的增加是强度提高的原因。高终冷温度、低冷速时,钢中加入Mo、Cr可以增加板条贝氏体从而提高规定总延伸强度;低终冷温度、高冷速时,Mo、Cr对屈服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另外,低终冷温度、高冷速下获得的X100试验钢具有优异的冲击性能和DWTT性能,-40 ℃冲击吸收能量大于240 J,-30 ℃全壁厚试样DWTT剪切面积比大于85%。  相似文献   

16.
H13钢退火态中的碳化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3热作模具钢在850℃保温2 h后,以25℃/h速度缓慢冷却至室温。用SEM观察合金组织经球化退火处理后的形态变化,用EDS、XRD、TEM和萃取分离方法对H13钢退火态中碳化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850℃球化退火处理后,合金中原有的马氏体组织和珠光体组织基本转化成球状碳化物,主要碳化物类型有4种:MC、M6C、M7C3、M23C6,而且不同类型的碳化物所含的主要合金元素不同,MC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V,M7C3和M23C6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Cr,M6C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Mo和Cr。  相似文献   

17.
程巨强 《金属热处理》2022,47(10):119-123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缝钢管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热轧态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缝钢管的组织粗大,强度较高,韧性很低。热轧+低温回火后韧性的提高幅度不大,仍然较低。热轧+正火+低温回火可以改善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缝钢管的韧性,但仍存在部分粗大的组织。热轧后先长时间高温回火(690 ℃×300 min),再正火和低温回火可以细化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缝钢管的组织,消除组织遗传性,大幅度提高韧性,冲击断裂特征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不同碳含量的钢种在不同冷速下的相变点曲线、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得到了不同碳含量的钢种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及其相变点和组织形貌演变;比较分析了不同碳含量下5Cr 2Mo V系列钢CCT曲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3种钢Ac1点变化不大,Ac3点略有降低,Ms点降低幅度较大;当冷却速度为0.04 ℃/s和0.06 ℃/s时,0.35%C、0.47%C和0.71%C钢的组织由“贝氏体+少量马氏体”构成;0.35%C和0.47%C在大于0.14 ℃/s冷速以上时,贝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0.71%C钢在大于1 ℃/s冷速时,贝氏体完全转变成马氏体;随着碳含量增加,5Cr 2Mo V系列钢的贝氏体转变相区发生左移现象,这与碳在组织转变过程中的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温轴承钢Cr14Mo4V开展了微观组织随奥氏体化参数演化规律研究。利用OM、XRD、SEM及硬度测试对Cr14Mo4V钢中碳化物、残留奥氏体、晶粒尺寸及硬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淬火态Cr14Mo4V高温轴承钢微观组织主要包括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带状碳化物;奥氏体化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对奥氏体化温度较为敏感,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碳化物逐渐溶解,带状碳化物合金元素分布发生变化。Cr14Mo4V轴承钢硬度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呈先略微增加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主要受基体固溶度、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晶粒尺寸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模拟焊后热处理对12Cr2Mo1R厚钢板冲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模拟焊后热处理(PWHT)、阶段冷却热处理对临氢重整设备用12Cr2Mo1R钢厚钢板的组织和冲击性能的影响,试图建立厚钢板的组织与冲击韧件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采用正火(加速冷却)+回火生产的95 mm厚12Cr2Mo1R钢板,显微组织以贝氏体为主,其中分布着一定数量的Cr、Mo析出相,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经模拟焊后热处理和阶段冷却热处理后,基体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有新的尺寸更小的析出相析出,其脆化指标VTr54+2.5△VTr54值为-97℃.经不同模拟热处理后,未明显变化的基体组织和晶粒内1~2μm的亚晶使厚钢板仍具有高的低温冲击韧性,母材中原有碳化物析出相和在不同模拟热处理条件下的新析出的细小碳化物相,未显示出对低温冲击韧性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