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多道次热轧工艺对微合金化Fe-36Ni因瓦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Ti-Nb微合金化Fe-36Ni合金经轧制后的组织为单相奥氏体组织,且析出相数量较少;当终轧温度为850℃及采用较小的道次压下率轧制后,合金中出现了形变带,且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形变奥氏体晶粒;而采用终轧温度为1050℃及较大道次压下率轧制后,形变带消失,奥氏体晶粒再结晶程度提高,晶粒尺寸更均匀;在两种轧制工艺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均达到约630 MPa,但较低终轧温度及较小道次压下率能使合金的屈服强度提高约45 MPa,小尺寸再结晶奥氏体晶粒的细晶强化及形变奥氏体晶粒中的亚晶强化是合金屈服强度提高的原因。采用多元合金化,轧制态因瓦合金的热膨胀性能可达到同类合金在热处理态下的水平,较低的终轧温度和道次压下率,能够降低轧态合金的晶界总量,增强织构强度,从而获得更低的热膨胀系数。  相似文献   

2.
研究热轧压下率对Q235A碳钢与304不锈钢复合板中碳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珠光体数量随压下率增加而增多,分布更加均匀,先共析铁素体随压下率先增加后减小。轧制形变试样产生内应力促进奥氏体的共析转变;碳原子从被压碎的晶粒内部向外部扩散,导致珠光体增加、先共析铁素体减少。轧制后晶粒细化及析出均匀的碳化物使材料抗拉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铸造技术》2019,(1):106-108
采用控冷控轧工艺对3种规格的Q460E中厚板生产的工艺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预热和两阶段控制轧制,第一阶段在奥氏体再结晶区轧制,铸坯开轧温度为1 050~1 100℃,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0%以上;第二阶段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开轧温度为≤950℃,终轧温度为860~790℃,待温后累计压下率≥50%,道次变形率≥12%;采用层流冷却方式,钢材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成分和工艺参数对超低碳烘烤硬化钢板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b、Ti含量(特别是Nb含量)的降低,析出相颗粒对再结晶的阻碍作用减弱,降低了再结晶温度,相对延长了晶粒长大周期;加快了退火时晶粒的长大,有利于获得较大的铁素体晶粒.提高连续退火温度、减小冷轧压下率均能显著增加ULC-BH钢冷轧退火板铁素体晶粒尺寸,提高终轧温度可使冷轧退火板铁素体晶粒有一定程度的粗化,但卷取温度对冷轧退火板铁素体晶粒尺寸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控冷控轧工艺生产不同规格的Q460D中厚板,研究工艺过程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轧制在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铸坯的开轧温度为1 050~1 100℃,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0%以上;第二阶段轧制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开轧温度≤950℃,终轧温度为860~790℃,待温后累计压下率≥50%,道次变形率≥12%;采用层流冷却方式;使钢材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低碳合金钢板的强度,进行了终轧温度为710℃的(α+γ)两相区和γ单相区的热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终轧温度为800℃奥氏体单相区轧制的钢板相比,采用终轧温度为710℃的两相区热轧工艺所得到的钢板强度并没有增加;而且,(α+γ)两相区轧制条件下所得到的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具有二个特征,一是呈现仿晶界型铁素体形貌,二是部分铁素体晶粒沿轧制方向被拉长,一定程度上出现织构现象,但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试验钢采用低碳Nb、Ti、Ni、Cu、Mo等合金化设计理念进行X100管线钢化学成分设计,用真空感应电炉冶炼,并经试验轧机TMCP工艺控制轧制,轧后弛豫并在机后快速冷却线中进行快速冷却。冷却后采用显微分析方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终冷温度对试验钢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是由多边形铁素体向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型转变。在418 ℃时出现板条状贝氏体组织且随着终冷温度降低,组织中板条状贝氏体的含量增加,贝氏体板条束的直径变小板条间距变窄,提高了试验钢的强度和韧性指标。301 ℃时出现马氏体组织,试验钢的强韧性有所降低。未发现终冷温度对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有影响,因为影响试验钢原始奥氏体晶粒度的主要因数为控轧工艺。  相似文献   

8.
终轧温度对Q235热轧钢板晶粒组织的非常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组织观察、晶粒尺寸测定、织构检测等方法研究了终轧温度对Q2 35热轧钢板晶粒组织的非常规影响。结果发现 ,在较低温度下Q2 35热轧钢板表面有较高的相变形核率并可能引发动态再结晶 ,因而使表面晶粒尺寸略小于心部 ;在靠近A3点的 86 0℃~ 880℃终轧时铁素体具有更强的 { 0 0 1 } <1 1 0 >和 { 5 5 4} <2 2 5 >织构 ,这种织构反映出钢板终轧时存在较多未再结晶奥氏体及变形储存能 ,并促使奥氏体在略低于A3点就发生铁素体相变 ,因此造成了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略大于高温终轧钢板晶粒尺寸的这一非常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在采用低温区大变形和轧后连续冷却工艺时,终轧温度对传统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最终组织均为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随着终轧温度(770℃~850℃)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由415MPa急剧降低到335MPa,而抗拉强度变化不大,约为690MPa;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尺寸逐渐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铁素体含量约为88%;试验钢的n值和延伸率,则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850℃时,n值达到0.23,延伸率达到28.7%。  相似文献   

10.
为消除或减轻J55石油套管用钢带状组织,通过热轧试验研究变形温度、终轧温度、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压下率、轧后至卷取温度前冷速以及卷取温度等,对J55石油套管用钢带状组织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金相组织中带状组织呈逐渐减弱趋势,而且终轧温度较高可以减少带状组织的产生。采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大压下制度,不仅可以明显减少带状组织的产生,还可以细化晶粒。适当加大终轧后冷却速度,可消除或减轻铁素体+珠光体的带状组织。卷取温度对带状组织的消除或减轻无显著影响,建议适当降低卷取温度,以保证层流冷却的加速冷却。  相似文献   

11.
低碳钢奥氏体晶粒控制对应变强化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王玥  胡安民  孙祖庆 《金属学报》2000,36(10):1055-1060
研究了在温度过冷条件下,名义变形为50%(应变为-0.69),应变速率为1s^-1,形变温度为800-740℃时,低碳钢相变前奥氏体晶粒尺寸(平均直径为44-7μm)对应变强化相变铁素体转变量及铁素体晶料大小的影响,形变前奥氏体晶粒小的铁素体转变量增加,相变完成后细小铁素体晶粒分布较均匀;形变前奥氏体晶粒粗大时,形变后铁素体转变不完全,铁素体晶粒粗大且不均匀,这种影响的显著程度随形变温度的降低而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工业试验和热模拟试验研究了未再结晶区轧制温度、弛豫时间、终冷温度对X80级管线用宽厚钢板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70~88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未再结晶区轧制温度的降低,钢中位错密度和形核位置增加,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升高,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升高、韧性改善;终轧温度为790℃时,奥氏体晶界附近形成了细小连续的铁素体;弛豫过程通过对位错、溶质原子、析出相、微观组织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引起性能的变化;终冷温度的降低会促进贝氏体铁素体(BF)的形成,并抑制Nb(CN)析出,使钢板获得良好的韧性和更小的屈强比。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改变在部分道次大压下率轧制时粗轧及精轧的轧制温度,研究了轧制温度对轧制Mg-2Zn-xY镁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还研究了Y含量对合金组织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部分大压下率粗轧后,合金组织发生了再结晶,且均为等轴晶组织。随着轧制温度的提高,平均晶粒显著增大,并以300℃粗轧时最佳。精轧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在350℃左右精轧能有效抑制孪晶组织的产生,获得较均匀的微观组织。不同Y含量的Mg-2Zn-xY合金的轧后晶粒尺寸与轧制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4.
TRIP钢热变形等温淬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壮  吴迪 《金属热处理》2008,33(2):72-75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采用3种不同的终轧变形量进行热轧试验,对TRIP钢热变形等温淬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轧后能够获得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大量稳定的残留奥氏体组织.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随终轧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残留奥氏体越稳定,其相变诱发塑性效果越好.由于大压下量终轧,在变形过程中应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造成铁素体晶粒细化,有助于热轧TRIP钢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热轧TRIP钢在终轧变形量为50%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总伸长率分别达到776 MPa、528 MPa和32%.  相似文献   

15.
以Q235钢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奥氏体临界温度(Ar3)附近不同变形温度和变形后不同冷却速度对Q235钢显微组织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变形温度降低,冷却速度的增加,铁素体晶粒越细,但当变形温度低于Ar3时,会形成混晶组织;变形后较慢冷却还会产生带状组织,临界奥氏体区变形有利于避免魏氏组织。试验结果显示,在奥氏体临界温度(Ar3)附近轧制、轧后快冷可在Q235钢中获得超细晶粒。  相似文献   

16.
仿晶界型铁素体/贝氏体低碳锰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  丁桦  杜林秀  宋红梅  郑芳 《金属学报》2006,42(11):1227-1232
对一种低碳锰钢进行了终轧温度高于Ar3卷取温度的不同控轧控冷处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终轧变形在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时,有利于获得均匀分布的铁素体和一定含量的贝氏体组织.终轧温度降低到800℃,实验钢产生了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当冷速增加到60℃/s且卷取温度为400℃左右时,铁素体主要沿原奥氏体晶界分布,晶粒得到细化,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强度有较大的提高,但延伸率较低,屈强比较高.通过控制终轧温度为800-850℃、冷速为40℃/s左右以及卷取温度为550℃左右时,低碳锰钢可以获得仿晶界型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其中铁素体晶粒尺寸为8-8.5μm,贝氏体体积分数在30%左右,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型筒节的轧制和轧后冷却模型,模拟大型筒节轧制截面的应变率和轧后冷却速度曲线;结合Gleeble-3800对金属小试样2.25Cr-1Mo-0.25V钢进行了热压缩模拟实验,得出了多道次压缩的流变应力曲线;分析了小试样热变形后不同冷却方式对其组织形貌的影响和对后期正火晶粒细化的作用。结果表明,2.25Cr-1Mo-0.25V钢轧制过程心部大部分区域温度不变;轧制压下率低,心部应变率不足10%;道次间歇时间长,静态软化率高达95%,奥氏体晶粒回复长大;轧后空冷过程心部冷却速度缓慢,冷却后基体主要为粒状珠光体组织,经后期热处理晶粒不易细化,是造成组织遗传的主要原因;增大轧后冷却速度和降低冷却转变温度有利于后期热处理晶粒细化,采用喷淋-空冷联合冷却能充分利用大型筒节的轧后余热,冷却过程热应力较小,有利于促进后期热处理组织细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氮含量与终轧温度对直接车削用非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氮含量的增加,钢中的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多,且铁素体组织从晶界向晶内扩展;钢的珠光体团尺寸减少,但幅度较小,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先明显减小后增加;氮含量为0.0190%的材料具有最细小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和较细的珠光体团尺寸。氮含量为0.0190%、终轧温度为850℃时,材料具有最佳的室温综合力学性能,此时,材料的屈服强度640 MPa,抗拉强度915 MPa,伸长率22%,断面收缩率63%,冲击吸收能量82 J。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氮含量与终轧温度对直接车削用非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氮含量的增加,钢中的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多,且铁素体组织从晶界向晶内扩展;钢的珠光体团尺寸减少,但幅度较小,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先明显减小后增加;氮含量为0.0190%的材料具有最细小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和较细的珠光体团尺寸。氮含量为0.0190%、终轧温度为850 ℃时,材料具有最佳的室温综合力学性能,此时,材料的屈服强度640 MPa,抗拉强度915 MPa,伸长率22%,断面收缩率63%,冲击吸收能量82 J。  相似文献   

20.
陈建超  郭潇  王智聪  赵金保 《轧钢》2022,39(1):94-97
针对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3 500 mm产线生产的25 mm 厚Q420qD桥梁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的问题,通过对钢板化学成分、轧制工艺和金相组织的分析,发现精轧终轧温度过低,进入两相区轧制而形成沿晶界连续分布的铁素体网及混晶组织是导致钢板冲击不合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Q420qD板坯出炉温度,以细化板坯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并提高精轧终轧温度到Ar3温度以上,避开两相区轧制,改善了钢板组织形态,使桥梁板低温冲击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