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火焰加热炉炉管泄漏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伟力 《腐蚀与防护》2008,29(4):220-222
通过对泄漏的火焰加热炉开裂炉管裂纹及断口形貌观察、断口表面产物的EDX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加热管为304奥氏体不锈钢无缝管。管子泄漏是发生连多硫酸应力腐蚀开裂所致。对发生连多硫应力腐蚀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金相,SEM、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分析技术分析了1Cr18Ni9Ti不锈钢取样管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取样管泄漏是由于取样管运行的工作应力和冷却却的收缩阻力与微量的Cl^-导致的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宏观形貌检验、金相检验、断口分析和腐蚀产物化学成分分析,对发生泄漏的奥氏体不锈钢铰链型波纹管补偿器进行了失效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介质中氯离子引起的应力腐蚀导致了波纹管补偿器开裂和泄漏。  相似文献   

4.
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力腐蚀开裂一直以来是不锈钢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许多行业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应力腐蚀开裂是材料、环境和应力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其复杂性,目前人们对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尚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从材料选择、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预防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是能够达到的。综述了应力腐蚀开裂的特征、机理和三个影响因素(应力、材料和环境)。对应力腐蚀的阳极溶解机理和氢致开裂机理进行了概述,阐述并探讨了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滑移溶解机理、氧化膜开裂机理以及氢致开裂机理。归纳了组织结构对不锈钢应力腐蚀的影响,分析了材料成分如(Ni、Mo和N)的添加与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关系,总结了环境因素在应力腐蚀中的作用,对特定介质中不锈钢的应力腐蚀规律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温度变化对不锈钢应力腐蚀的影响。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控制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方法的研究进展,如晶界工程、细化晶粒以及涂层等。最后展望了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某公司柴油加氢装置加氢反应流出物/原料油换热器出口管线的泄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管道开裂机理为奥氏体不锈钢的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针对管道失效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烟气轮机波纹管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金相、SEM、SAM、ESCA等方法,分析了某石油化工厂催化系列烟气轮机进出口六个不锈钢波纹管开裂泄漏的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结果证明,18-8型不锈钢波纺管的开裂是由于连多硫酸引起的应力腐蚀开裂所致,而大量连多硫酸的形成与烟机频繁的停机有关。  相似文献   

7.
某化工企业多台管壳式换热器在服役3~4 a后陆续发生泄漏,拆卸后检查发现换热器内部大量304不锈钢换热管存在开裂或穿孔现象。通过宏观形貌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金相检测,化学成分分析、晶间腐蚀试验、残余应力测试等手段对不锈钢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出现穿孔和开裂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发生了晶间腐蚀及应力腐蚀。换热管材料304不锈钢具有晶间腐蚀敏感性,换热管内外壁都存在明显的残余拉应力,且介质中存在S、Cl等腐蚀性元素,换热管材料同时具备以上3种应力腐蚀开裂的必要条件而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石墨氯化氢合成炉不锈钢下筒体开裂泄漏原因分析,分别找出了产生这三种裂纹的机理,叙述了奥氏体不锈钢下筒体在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存在因素,分析了奥氏体不锈钢弯头发生失效的原因,围绕着缺陷产生部位和特点,提出了奥氏体不锈钢下筒体在焊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素以及可行性试验建议。  相似文献   

9.
某公司不锈钢焊管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面积开裂泄露。采用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SEM、EDS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该管道的开裂泄露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焊管的开裂主要为氯离子应力腐蚀开裂。焊管成型后未热处理造成的残余应力、管外面橡塑保温材料释放出的氯离子共同造成了该不锈钢焊管的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10.
1Cr13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和应力腐蚀的缓蚀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酸性氯毁子溶液中抑制1Cr13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缓蚀剂,研究表明这种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受氢脆机理所控制,抑制应力腐蚀开裂的缓蚀剂均抑制了阴极过程,这是与奥氏体不锈钢的结果不同的,对于奥氏体不锈钢抑制应力腐蚀开裂的缓蚀剂均抑制了阳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现场试验,通过对精密箱型结构件应用动应力分析和VSR工艺前后残余应力测量,确定现行VSR工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黄铜应力腐蚀敏感性及其与脱Zn层拉应力的对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了不同极化电位下,H62黄铜在氨水溶液腐蚀过程中表面脱Zn蔬松层引起的拉应力,并用单边缺口试样测量的不同极化电位下的应力腐蚀敏感性,结果表明:黄铜在氨水中自然腐蚀时,在脱Zn层界面会产生 大的拉应力,整个试样的平均应力为σ=18.1MPa;阳极极化使表面拉应力略有下降,阴极极化则使疏松层引起的拉应力急剧下降乃至为零,阴极极化在表层产生镀Cu层后出现尖力;应力腐蚀敏感性随外加电位的变化规律和疏松  相似文献   

13.
含缺陷压力管道的应力腐蚀断裂及其安全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严重的腐蚀介质中,压力管道等含缺陷构件常常易于发生应力腐蚀脆性断裂.本文分析了应力腐蚀环境下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SCC的含义,给出了含缺陷构件的应力腐蚀失效判据为KI≤KISCC.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临界应力强度因子门槛值KISCC均通过实验方法来获取,给评定过程带来了一定困难且不便于推广应用.为此,本文推荐了一种简要的KISCC工程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工程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可用于压力管道等含缺陷构件的安全评定.   相似文献   

14.
大型铝合金薄壁环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残余应力的累计,残应力的存在使零件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会导致零件发生畸变等现象。本文从振动时效原理入手,通过零件的工艺分析,论证了振动时效方法对于降低和均化残余应力的可行性;并且按照国家标准设计振动时效方案,通过对比振动时效前后的应力和畸变,论证了振动时效对于控制畸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钝化膜应力导致不锈钢应力腐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恒位移载台,在透射电镜(TEM)中原位观察应力前后裂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微裂纹的形核和扩展,结果有明,310不锈钢在沸腾的25%MgCl2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时腐蚀过程能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当腐蚀促进的位错发射和运动达到临界状态时,应力腐蚀裂纹形核和扩展,测量表明,304不锈钢在沸腾MgCl2中自然腐蚀时表面钝化膜会产生一个附加拉应力,它可能是腐蚀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时效制度对Al-Zn-Mg-Cu合金(LC4)双悬臂梁(DCB)试样的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应力强度因子、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向残余拉应力可以引起试样弯曲成弓形,相当于DCB试样附加一应力强度因子K1R,K1R随时效温度提高而减小。在自然时效状态K_(1R)约10MPa·m ̄(1/2),120℃时效时态K_(1R)约7.5MPa·m ̄(1/2)时,无外加载荷均可产生严重的腐蚀开裂现象,且具有沿晶断裂特征并呈特殊的长舌形区。160℃时效状态未出现腐蚀开裂现象,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老龄飞机7150铝合金结构普遍存在的剥蚀问题,在海洋性盐雾环境下,通过T73时效态不受载和悬臂梁加载剥蚀试验,以及T77时效态波音737CL龙骨梁下缘条不受载和受载剥蚀试验,研究了正应力对7150铝合金剥蚀的影响。结果表明:T73时效态剥蚀,L轴向拉应力作用表面最轻,其次为不受载表面,L轴向压应力作用表面最严重。T77时效态龙骨梁下缘条剥蚀,在L轴向压应力作用下的产生和扩展速度,比不受载状态下快得多。由此认为:L轴向压应力可以加速7150铝合金剥蚀的形成和扩展,而L轴向拉应力可以抑制剥蚀的形成和扩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高温下呈现脆性的多晶Ni3Al(0.6at-%B)合金的高温疲劳性能。载荷控制的拉-拉疲实验在450℃及空气条件下完成,通过固定所有实验中最大拉伸应力值,而改变不同实验中最小拉伸应力值的方法,可区分循环应力幅或平均应力及其交互作用的对材料影响,本实验获得的循环应力幅度及平均应力与环境的寿命的关系曲线呈现“S”形。本文初步分析了上述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9.
The fatigue property of the notched part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introducingcompressive residual stress resulting from surface plastic deformation at the notch.Theresidual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s beneath the notch is predict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methed (FEM) of large strain elasto-plastic analysis in this paper.It is investigatedwheather the rolling process could be replaced by a plane-strain indenting with a model inthe analysis.The effects of material strength.notch radius r.and indentation and depth Δh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nd strain are discussed.The agreement of predicted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good enough.  相似文献   

20.
论固体膜形成纳米管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ierG.schmidt和KarlEberl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1个重要的发现:几乎对于任何材料的固体薄膜,一旦薄膜从基体上剥离开,几乎在任意部位都可以形成纳米管,这个试验结果可以用TFDC(托马斯-费米尔-迪拉克-程氏)电子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