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经皮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探讨影像导引下置管的技术操作及其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 - 2010年6月在我院实施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造痿,成功置入饲养管。分析手术指征,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饲养管留置时间。结果 经皮透视引导下实施胃造瘘术30例,其中神经系统疾病13例,反复发作性吸入性肺炎6例,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胃食管反流3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食管纵隔瘘1例及食管癌5例。经皮透视引导下实施胃空肠造瘘术10例, 其中球麻痹3例, 恶性十二指肠梗阻4例及外科胃造口术后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2个锚型固定器。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术中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0%,包括局部软组织感染1例,穿刺部位疼痛1例,胃造瘘管移位1例及胃空肠造瘘管阻塞1例。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胃食管反流或吸入性肺炎加重等异常。饲养管留置时间是115 ~ 585 d (平均150 d)。结论 经皮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是安全,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适用于肠内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评价瘘腔引流管在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中的价值。方法   2004年5月- 2010年9月共诊治食管贲门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78例。32例患者(Ⅰ组)采用胸腔引流管为主的“三管”法传统治疗,即透视下放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46例患者(Ⅱ组)采用透视引导下经鼻瘘腔负压引流管置入为主的新“三管”法介入治疗,即透视引导下放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瘘腔负压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在瘘腔引流管置放成功后即拔除。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DSA透视引导下一次置管成功,胸腔引流管在Ⅰ组患者术后常规置放,位置准确。Ⅰ组24例存活患者的瘘腔平均治疗时间为(54.6 ± 7.9) d;死亡8例,病死率为25.0%。而Ⅱ组44例存活患者的瘘腔平均治疗时间为(31.0 ± 8.1) d;死亡2例,病死率为4.3%。两组患者的瘘腔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DSA透视引导下留置胃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瘘腔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经济。经鼻置入瘘腔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在口咽部肿瘤导致吞咽困难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21例行PR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RG置管前、置管后1、3和6个月的营养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及体质量指数的改变,并记录置管前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完成PRG操作21次,成功率100%,患者术后肠内营养1、3和6个月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体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置管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发生率14.3%(3/21),感染发生率4.8%(1/21)。结论 PRG耐受性好,是口咽部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所致吞咽困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使用简易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伴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观察术中、术后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1、3 d无创血压(NI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以上,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渗液,给予更换16 F胃造瘘管后渗液消失,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感染痊愈。另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胃造瘘管脱出,给予更换胃造瘘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不影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呼吸功能,而且相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和胃空肠造瘘术(PGJ)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3例吞咽困难的患者.上段食管癌10例,中段食管癌1例,咽部癌6例,球麻痹2例,脑转移瘤4例.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arx-cope PGJ套装.先经鼻饲管经鼻或经口途径置入导管后注入气体800~1000 ml,至胃腔明显扩张.然后在透视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将PG饲管置入胃腔内,或将PGJ饲管经胃腔、十二指肠置入空肠内.术后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随访饲管使用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G术,技术  相似文献   

6.
史博  杨光  平勇  李智岗 《工业加热》2017,(3):250-25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的方法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 6例经食管造影及胸部CT证实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在导丝引导下于纵隔瘘腔内置入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吸引,如患者未放置营养管,则经同一鼻孔置入空肠营养管。结果 6例患者全部成功置入瘘腔引流管及空肠营养管,1例患者在置管后5 d因引流管堵塞,重新置入引流管。在X线监视下置管时间为23~48 min,平均33 min。6例患者均能够耐受,未出现经鼻置管并发症。经过持续负压吸引6~40 d(平均23 d),患者瘘口愈合。结论 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三管法”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价值。方法透视下对27例明确诊断为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用介入方法经鼻置入空肠营养管,瘘腔引流管,同时保留胸腔引流管。经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瘘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充分引流瘘腔脓液。结果27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瘘口平均愈合时间23d。结论介入方法经鼻置入空肠营养管,瘘腔引流管,同时保留胸腔引流管的新“三管法”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8.
对不能经口进食维持营养的患者,过去一直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胃造瘘置管,包括外科手术。内镜下以及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经皮影像引导等方法,不管是经内镜还是经影像进行胃造瘘置管都优于外科手术置管,这些操作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在一定的临床条件下,经内镜或是经影像方法引导都是可行的。本文对经内镜和经皮影像下胃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的适应证、技术方法及两者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对8例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透视下,经鼻腔和食管向脓腔内置入引流管,负压抽吸脓液,再经食管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定时经引流管冲洗脓腔,适时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后退引流管的位置,直至引流管完全拔出;在置入术后1个月左右(约在引流管拔出后1周)取出支架.结果 8例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和引流管置入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放置位置合适.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14~21 d,脓腔消失,引流管完全拔出.置入术后1个月内以介入技术顺利取出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不同影像表现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68例食管癌术后食管 胃吻合口瘘患者,根据吻合口瘘发生的时间、瘘口部位及周围脓腔大小,采用透视下经鼻腔置入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和脓腔引流管,再择期置入食管内支架封堵瘘口的治疗方法。结果 经鼻腔置入胃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和脓腔引流管位置合适。经复查治愈40例,治愈率58.5%(40/68)。28例支架置入治疗吻合口瘘中6例置入7枚蘑菇状覆膜内支架,22例置入24枚编织型双喇叭覆膜内支架,技术操作全部成功,脓腔愈合后将引流管拔出。随访期间25例支架封堵瘘口完全,治愈率89.3%(25/28)。4例3个月后支架上缘再狭窄,再次置入新支架;1例支架置入2个月后因反流性食管炎而取出支架。2例1个月后发生大出血死亡;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应根据影像表现的不同,采用脓腔及时、有效的引流,空肠营养管及胃减压管置入,择期食管内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疗手段,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X线下经皮胃造瘘术(PRG)在5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评估PRG对肺功能不全ALS患者的安全性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行PRG手术的ALS患者。记录手术成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长期并发症及术后1、3、6个月病死率,评估术后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 为51例ALS患者行PRG手术,手术成功率100%。7例患者(13.7%)出现轻微并发症,出现1例(2.0%)大出血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现患者呼吸功能受损情况。术后1、3个月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死亡3例(6.8%,3/44)。术后1个月31例患者体重增加超过1 kg,平均BMI从术前18.60±2.14增加到19.27±1.81(术后1个月)、19.17±1.93(术后3个月)和18.89±2.33(术后6个月)。结论 PRG无需胃镜和麻醉,降低了肺功能差的ALS患者的经皮胃造瘘术的误吸窒息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是保证肺功能不全ALS患者足够的能量摄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致吞咽困难患者行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PFG)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15例因头颈部恶性肿瘤导致无法进食、胃肠功能仍存在、需依赖静脉营养、行PFG手术患者,术前给予充分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给予全面周到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均造口成功,术后1例发生胃出血, 1例发生造瘘口周围感染,2例发生脱管,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发生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均摆脱静脉内营养,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结论 PFG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头颈部恶性肿瘤致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了一个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新途径,良好的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全面周到的护理和出院指导是保证PFG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胃造瘘术,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进口摄食障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肠内营养通道。过去对于胃造瘘管的放置方式,有多种不同的尝试,包括传统外科手术,近20年来,通过内镜引导下或影像引导下放置胃造瘘管的操作技术发展迅速,上述2项操作与外科方式相比,手术创伤小,费用相对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优于外科手术,本总结上述2种胃造瘘方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情况,从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输尿管支架置入术(IUS)及经皮肾穿刺造瘘(PCN)治疗对恶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改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75例恶性输尿管梗阻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经过,分别采用逆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顺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肌酐、尿素、肾盂分离、生活质量变化,总结PCN及IUS适应证的选择。结果 治疗后肾盂分离、肌酐、尿素分别由(2.76 ± 1.25)cm、(377 ± 236)mmol/L、(19.1 ± 8.4)mmol/L下降至(1.32 ± 0.60)cm(P < 0.01)、(149 ± 106) mmol/L(P < 0.01)、(12.9 ± 6.6)mmol/L(P < 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由86.2 ± 9.8下降至84.4 ± 9.2(P < 0.01)。结论 IUS和PCN对于恶性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下降均有改善作用,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意愿等选择不同的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置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03年6月3日至2007年8月17日,59例患者在X线透视下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置管成功后营养管末端位于十二指肠空肠连接部。结果59例患者中首次成功放置空肠营养管57例,成功率96.6%,2例患者因明显胃扩张首次置管失败后在充分胃肠减压后置管成功。置管时间为3.9~68.6min,平均17.8min。置管中及置管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X线透视下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因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斌  周全  李建清  易文斌 《工业加热》2018,(12):1148-115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在DSA造影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例DSA检查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n=17)、灌注组(n=16)。栓塞组患者接受预防性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组接受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垂体后叶素预防性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灌注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1%(16/17)、31.3%(5/16),栓塞组显著高于灌注组(χ2=6.14,P<0.05);治疗后再出血率在栓塞组为6.3%(1/16),灌注组为40.0%(2/5),栓塞组显著低于灌注组(χ2=3.1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动脉内垂体后叶素灌注相比,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DSA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更高,再出血率更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处理胆道及胃流出道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恶性胆道梗阻合并胃十二指肠梗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行经皮胆道支架植入及经口十二指肠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成功率、胆道梗阻及胃十二指肠梗阻症状缓解情况、手术并发症、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皮胆管支架植入和经口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219.9±102.6) μmol/L降至(46.2±21.4) 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81.4±21.4) μmol/L降至(36.8±18.6) μmol/L,谷胺酰转肽酶(585.8±533.2) U/L降至(298.9±223.4) U/L,碱性磷酸酶(682.3±394.6) U/L 降至(341.9±239.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25.8±141.3) U/L降至(48.5±25.6) U/L,丙氨酸转氨酶(198.6±120.8) U/L降至(53.9±29.2) U/L,均明显下降(P<0.01)。胃出口梗阻评分由术前(0.6±0.5)分升至术后(1.4±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30 d内死亡病例。胆道支架中位通畅时间109.5 d(31~187 d)及十二指肠支架中位通畅时间95.0 d(13~169 d),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34 d(45~245 d)。结论 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处理恶性胆管梗阻合并胃流出道梗阻,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晚期肿瘤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在病情危重复杂梗阻性肾盂积水(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4例病情危重复杂或全身情况差的梗阻性肾盂积水(脓)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盂置入8 F猪尾导管外引流(造瘘)的临床资料,根据造瘘引流后病情决定是否二期手术或放置猪尾巴引流管持续引流。结果 24例29侧肾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及时解除梗阻,外引流通畅,术后效果满意,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重复性较强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对病情重、体质差患者为缓解病情或二期手术起到很好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工业加热》2018,(4):322-326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髂内动脉栓塞(IIAE)与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3月接受介入治疗的连续44例前置胎盘产妇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IIAE(栓塞组),21例行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球囊阻断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与栓塞组相比,球囊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更少[(619.05±479.19) mL对(1 045.45±694.79) mL,P<0.05],剖宫产时间更短[(88.48±26.80) min对(121.67±40.46) min,P<0.05],X线曝光时间更短[(26.38±6.45) s对(145.71±40.56) s,P<0.05],X线剂量更少[(5.72±1.45) mGy对(26.49±5.87) mGy,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子宫切除率、术后活动性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IIAE和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控制出血均安全有效。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与IIAE相比,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剖宫产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