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DSA下采用杂交手术(动脉切开取栓联合腔内治疗)治疗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82例91条(上肢8条,下肢83条)肢体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杂交手术进行治疗。术中常规行肢体动脉造影,导丝通过栓塞部位,沿导丝送入Fogarty导管进行单纯取栓或球囊辅助下取栓,术后根据复查造影结果,选择联合应用腔内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3 ~ 36个月,观察患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保肢率等。结果 82例患者共91条肢体均手术成功,其中球囊辅助下取栓6条,取栓后联合置管溶栓24条,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11条,联合支架植入术4条。术后保全肢体76条,保肢率83.5%,遗留功能障碍11条,肢体完全康复65条,占71.4%,死亡7例。随访期间原病变血管血流保持通畅。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肢体动脉栓塞有较高的保肢率和治愈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 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改善为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改善为术后2.5±0.6和1.8±0.8(P<0.000 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 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随访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56例患者共64支狭窄闭塞股浅动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者分别为84.3%(54/64)、75.0%(48/64)、73.4%(47/64)和45.3%(29/64)。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 A型10支、B型20支、C型18支、D型16支。在A + B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 C + D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观察治疗随访结果。进行保肢率和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际随访47例(52支患肢),失访9例(12支患肢),随访率83.9%。随访期6 ~ 36个月,平均(24 ± 18)个月。术后1、2、3年的一期通畅率: A + B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分别为87.5%、85.7%、57.1%,PTA手术21例分别为83.3%、75.0%、46.6%; C + D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分别为92.3%、80.0%、55.6%,PTA手术21例分别为61.5%、41.7%、25.0%。术后保肢率为94.7%。术后共有23条患肢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1个月内 ~ 3年),其中15支为TASC C + D组病例,8支为TASC A + B组病例;而按照手术方式划分,其中14支为PTA手术组病例,9支为PTA及支架植入术组病例。在23例下肢缺血复发的患者中,13例血糖未行规律控制,而在未复发患者中仅10例。结论 球囊扩张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TASC A + B型优于TASC C + D型。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和TASC分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Fogarty导管取栓术与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Fogarty导管取栓术29例(29肢),支架植入成形术21例(22肢)。对比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Fogarty导管取栓组患者和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足部皮温、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两组患者足部皮温分别为(26.1±0.8)℃和(26.3±0.7)℃(P=0.213),ABI分别为0.79±0.06和0.79±0.05(P=0.792)。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吴斌  周全  李建清  易文斌 《工业加热》2018,(12):1148-115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在DSA造影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例DSA检查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n=17)、灌注组(n=16)。栓塞组患者接受预防性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组接受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垂体后叶素预防性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灌注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1%(16/17)、31.3%(5/16),栓塞组显著高于灌注组(χ2=6.14,P<0.05);治疗后再出血率在栓塞组为6.3%(1/16),灌注组为40.0%(2/5),栓塞组显著低于灌注组(χ2=3.1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动脉内垂体后叶素灌注相比,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DSA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更高,再出血率更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管溶栓治疗后有效。导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2例肢体坏死截肢,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坏死肢体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股动脉切开取栓和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取栓或CDT治疗的ALL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干预率及截肢率。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ISCVS)急性肢体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共纳入患者107例,其中59例接受CDT,48例接受切开取栓治疗。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CDT组、切开取栓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11.9%对14.6%)、死亡率(5.1%对6.3%)、再次手术干预率(17.0%对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SVS/ISCVS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截肢率高于切开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对2.3%,P>0.05)。根据病因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缺血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时下肢缺血改善情况,动脉栓塞患者痊愈比例在切开取栓组大于CDT组(82.5%对62.8%,P<0.05),血栓形成患者痊愈比例在CDT组大于切开取栓组(92.3%对 25.0%,P<0.05);根据缺血时间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患者出院时缺血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取栓、CDT两种术式治疗ALLI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患者SVS/ISCVS缺血分级、病因及伴有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急症经皮穿刺下肢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和范围后即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并反复数次,造影评估血流通畅程度;对血栓清除不彻底者,辅助予药物溶栓。结果 92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手术成功率100%。89例获随访6~36个月,85例血管保持通畅,4例再次血栓形成,再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后血流迅速通畅。89例随访患者中无截肢发生。结论 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能够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流,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严倩  向军益  周兵 《工业加热》2016,(12):1054-1057
【摘要】 目的 对比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和三丙烯明胶微球(Embosphere)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肺部大咯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BAE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肺部大咯血患者,其中NBCA胶治疗43例(NBCA组),栓塞微球治疗80例(栓塞微球组),对比两组患者BAE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止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咯血复发率,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NBCA组和栓塞微球组BAE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5.3%(41/43)、96.3%(77/80)(P=0.809);临床止血率分别为93.0%(40/43)、92.5%(73/80)(P=0.63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18/43)、35.0%(28/80)(P=0.452),绝大部分为术后胸痛;咯血复发率分别为16.3%(7/43)、28.8%(23/80)(P<0.05);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脊髓功能障碍,经内科治疗后康复。两组患者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523,P=0.041)。结论 与栓塞微球相比,NBCA胶治疗肺部大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但能够降低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