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根据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详述了遗存至今的窟室建筑、龛室建筑、窟檐建筑和摩崖建筑等4种空间类型的蜀中佛教建筑.指出巴蜀不同形制的摩崖石刻建筑是蜀中佛教建筑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提出巴蜀摩崖建筑所具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内涵,必将丰富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并对现代建筑创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为主流的巴蜀摩崖石刻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等,指出巴蜀摩崖大佛窟分布规律及其形制特征,提出巴蜀摩崖大佛与山川、寺院交融,与环境共生所赋予的宗教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盛于中、晚唐及五代时期.及至两宋,巴蜀摩崖石窟的开凿发展达至巅峰,此时石窟已遍布巴蜀大部地区.摩崖石窟的繁荣与巴蜀地区特殊的地理文化、地方经济,以及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等关系密切.从石窟开凿技术和艺术的历史背景来看,摩崖石窟的开掘与巴蜀地区历史上崖墓开凿的技术基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摩崖的艺术表达与巴蜀地区的雕塑艺术发展、绘画艺术背景以及唐宋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也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4.
张宇 《新建筑》2012,(1):148-149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指出源自古印度的中心柱窟是石窟寺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窟型。中心柱窟在中国北朝之后被覆斗顶窟所代替并成为汉式主要窟型,提出巴蜀摩崖石刻中心柱窟的空间构成特征及其渊源关系,以挖掘巴蜀宗教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嘉祺 《建筑技艺》2021,27(4):103-105
以时间为线索对唐宋时期大足安岳摩崖石刻中的建筑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巴蜀唐宋时期佛教石窟发展的世俗化和地域化特征,归纳巴蜀佛寺建筑在建筑形态、构架色彩和空间布局上的发展变化,梳理唐末至两宋时期巴蜀建筑风格从南北统一到地域化的时空关系,并梳理产生地域化趋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巴蜀地区拥有全国范围内最丰富的摩崖造像和摩崖建筑遗存。从空间本质上阐述了摩崖佛殿的空间形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分类,并结合大量实例,从视线、尺度、光线及空间的内外流动等方面剖析了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的空间特色及其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8.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9.
广州碑林     
广州碑林占地1.68万m2,是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它依山而筑,因地制宜地开辟有陈列区、峡谷摩崖石刻区、中心景区、碑廊及接待综合服务区.将碑文石刻、建筑、庭院绿化及山林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戴清宽 《华中建筑》2006,24(3):42-44
该文从环境、功能、形象、文物保护等几个方面,阐释了翔龙山摩崖石刻园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11,29(2):154-157
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  相似文献   

12.
牛婷婷  汪永平 《华中建筑》2010,28(12):159-162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物质载体,从佛教传入西藏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该文以藏传佛教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为阶段,分析在萌芽期、发展期和繁盛期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对史料和现存寺庙建筑相关数据的整理,总结在各个时期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宗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道教和佛教在 中国是主要宗教派别,二者的起源和核心思想有较大差异, 目前对道教和佛教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及其对树种的选择 偏好的研究有限。实地调查了我国最大的山地城市——重庆 主城区所有的道观(11个)和佛寺(39个)及其周围植被的树 种组成,对比了二者树种的组成特征与地理来源间的差异, 并分析了区域环境对寺观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重庆主城区寺观及其周围植被保存有树种82科193属329 种,包含32种珍稀濒危树种和214种乡土树种;2)道观及 其周围植被的宗教树种比例(16.0%±0.96)显著低于佛寺 (42.0%±0.17);3)道观宗教树种的地理来源热点区域为四 川、湖北和浙江,佛寺则为四川、贵州、云南和广东;4)道 观内部的树种相似性低于佛寺,但道观内外部的树种相似性显 著高于佛寺;5)道观树种多样性与城市化率为负相关关系, 佛寺树种多样性与佛寺面积和建成时间为正相关关系。以上结 果表明:1)重庆主城区寺观园林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价值;2)道教倾向于选择与周边植被相融合的树种,佛寺则 倾向于固定的(符合佛教教义的)佛教树种;3)道观树种多样 性主要与城市化率相关,佛寺则主要与其本身的面积和建成时 长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营建历史及发展脉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选址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与青藏地区同类寺院做对比研究,对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楚超超 《华中建筑》2007,25(12):155-158
新加坡佛教主要是由早期的中国移民传入的,他们的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形成了新加坡早期宗教信仰,他们建造的早期寺庙建筑成为新加坡传统佛教建筑的雏形.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加坡传统佛教寺庙的类型及实例.随着新加坡佛教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佛教建筑也大大迥异于传统寺庙,文章探讨了影响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因素,及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试图揭示其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藏式、汉式和汉藏混合式,与之相对,建筑布局大致可归纳为自由灵活的藏式布局、规整划一的汉式布局、以汉式为基础的变通布局和域、寺结合的独特布局四种类型,每种布局形式都展示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诸葛净 《建筑师》2006,(4):58-64
元大都及辽南京、金中都的城市中都分布有大量的寺院宫观,构成城市景观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是这一时期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活、城市景观及寺观分布等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出家之人对于俗世社会的依存关系,并指出宗教建筑的兴造受着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资源的吸引而渐渐汇集在城市之中,通常情况下,在都城这样的大型城市中,中小型寺观的分布会受到城市生长方式的制约,而像国立寺院这样的大型寺院由于其规模以及在宗教和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与城市之间会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鸣  张洁 《中国园林》2004,20(9):63-65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园林寺庙布局方式产生的根源是与中国传统思想密切相关的.从大量寺庙园林的实例中可以看出:不仅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了寺庙园林的布局方式,而且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逐渐中国化,对其相地选址也有很大影响.佛寺建筑中,中轴线的存在通常是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思想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