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尔滨历史街区声源及声喜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宇  金虹  康健 《华中建筑》2011,29(6):73-76
声环境是历史街区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解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特征及不同人群对街区声环境的主观喜好,该文选择了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4个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在这4个街区内布置了53个测点,对街区内不同地点的等效声压级进行实地测量,并随机发放了543份问卷,以调查各街区内声源及人们对不同声音的态度。结果表明:在4个街区内有83%的测点等效声压级都超过60dBA,交通噪声是非交通管制历史街区的主要噪声源,在交通管制地区商业噪声为主要声源,叫卖声比重较大;在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的街区,音乐是主要声源。人们对自然声音及传统有意义的声音较喜欢,对工业噪声最不喜欢。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2001,(8):44-45
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政府决定迁都,柏林随之进行了城市的重新规划和大规模的建筑修建工作。波茨坦广场横跨东西柏林的中心地段,历史上也是柏林一个重要的文化,商务中心。1991年进行了国际招标.对这一地段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奥托·施泰德勒设计的方案沿袭了城市的文脉,灵活采用了传统的围合街区的构架,对该地段的交通系统进行重新组织。每个围合街区根据其不同的功能设计了自成一体的交通和院落系统,街区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构架关系。另外他把高层部分布置在围合街区内这样使整个波茨坦广场的沿街建筑高度与传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噪声日益严重,沿街布置院落式建筑是改善道路两侧用地声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院落的建筑高度、开口尺寸及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等因素是影响措施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典型研究区域,根据声音的不同传播方式,合理布置测点,现场测量车流量及声压级,并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在保证模型精度的情况下,对不同建筑形态变化的院落内部声环境进行模拟发现: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沿街开口宽度的减小,以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增加,沿街院落内部的声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且建筑高度在6 m以内、开口宽度在12 m以内、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9 m以内效果较明显,当超出确定范围时效果不明显。本文的研究可为改善沿街院落的声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段的声景——拉萨老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拉萨老城声环境的特点,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城市的历史地段声环境和标志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特点,且存在较多与传统宗教活动有关的声音,这些声音也是老城声景的主要构成元素.但其声环境受到的机动交通噪声影响较大,最高可达90dBA.与其他历史地段相比,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和标志声都具有显著地方宗教特征.最后以拉萨老城为例阐述了历史地段声景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为历史地段声景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院落声舒适的主观评价对声环境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不同人群对院落声舒适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东北寒地选取6处典型村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在院落中最常听到的声音是汽车声和鸟叫声,最喜欢的声音是鸟叫声,最反感的声音是施工噪声。进一步研究听者个体差异因素对声舒适的影响,发现在部分区域内,年龄因素与各类声音的声舒适评价有一定的相关性;性别对动物叫声、人声、交通噪声的声舒适评价有影响;文化程度与鸟叫声、流水声和音乐声的声舒适呈正相关,与其他声音相关性不显著;职业与各类声音均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年龄与文化程度、年龄与职业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毕景龙  贺嵘 《华中建筑》2008,26(3):181-184
该文通过对西安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分析,并以西安市鼓楼历史街区北院门144号院落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院落平面布局和利用现状的分析,阐述了院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继而得出结论:只有建立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观念,才能真正恢复传统院落的生命力,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声环境品质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政策的逐步实施,支路将承担更多的交通功能,车辆增加,噪声加大,由此支路两侧建筑对噪声往复反射所形成的"声峡谷"效应将更加明显。设计师及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噪声控制措施。文中从建筑设计角度,总结前人经验,对"声峡谷"内噪声的优化途径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对街道空间现状做出改善,对未来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汉中市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是街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实地调查测绘,从院落平面布局形式和院落单元组合模式对传统民居院落形制进行了探讨,从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体系、门窗装饰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东关正街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陕南地域建筑特色的认识,也为东关正街传统民居建筑的后续保护更新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绿色生态型声屏障发展概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路交通噪声严重破坏了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在公路沿线设置声屏障,对防治交通噪声和保护生态环境效果显著。我国在重要公路段设置声屏障刚刚起步,将很快步入快速发展期。本文介绍的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绿色生态型声屏障,是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最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该地段曾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及商贸活动地,有丰富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人口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地处滨海区域,对外活动繁多,工业兴盛。城市的高速发展及现代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再加上该地段各种功能的不完善,现代人对文化的不重视、乱加破坏,城市结构布局的调整和运营模式的改变,历史街区地方特色丢失,建筑大规模成片改造,使得该地段呈现更加落魄的场景。但由于该地段独特的地理位置,如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从功能、建筑、空间、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复兴,可重现历史街区繁茂兴盛的重要历史地位,重新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滨水型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1.
场地风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风环境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场地的舒适度,还能为室内的优质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在某小学的设计竞赛方案当中,通过前期对基地的区位、风环境参数、景观、道路、噪声条件的分析确定建筑体块关系即初步方案,利用Phoenics软件对初步方案的建筑体块进行风环境模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找出风环境缺陷,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设计直至使其满足风环境要求,从而得到风环境适宜的建筑体块,为下一步深入设计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爱生 《山西建筑》2010,36(2):355-356
讨论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公路交通噪声的基本防治措施,以降低乃至消除公路交通噪声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颜色知觉对道路交通噪声烦恼度主观评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室研究探讨了被试在六种不同的颜色知觉(红、黄、绿、蓝、青、紫)下对于道路交通噪声主观烦恼度评价的变化规律,从而验证颜色知觉能否成为道路交通噪声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颜色知觉对道路交通噪声主观评价影响的程度和规律,从而为噪声环境下视觉景象的设计提供参考建议。结果表明颜色对噪声主观评价具有显著影响,而且颜色和声压级对噪声烦恼度的影响具有交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的噪声源及其危害性,着重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与措施,并对以上声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比选研究,以便合理选择声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噪声危害。  相似文献   

15.
韩超  袁舒萍  李强 《规划师》2007,23(9):94-97
与以往通过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和拓宽道路来增加道路容量的做法相反,交通平息理论主张通过采用减小转弯半径、交叉口缩小、速度瓶颈等技术措施来降低车流速度,改善交通环境.事实证明,应用交通平息技术措施能够在减少交通事故、降低噪音、减小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姜正军  单永体  刘另夯 《山西建筑》2009,35(29):343-344
通过对公路及其噪声现状,山区公路特点以及公路噪声一般防治措施的分析,提出了山区公路噪声防治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从而将山区公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8.
交通的发展使噪声污染加剧,改善和保障住宅声环境意义重大。本文通过一设计实例,提出建筑设计和小区规划中减少交通噪声影响的有关措施,对相关规范的修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沈永锋  孙可君 《山西建筑》2011,37(26):158-159
通过对交通噪声形成原因的深入分析,详细论述了各类低噪声路面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适用于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低噪声路面结构,以期有效降低城市高架快速路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