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严玉蕾  吕飞  曹聪 《规划师》2012,28(5):56-58,63
慢社区规划设计在慢城理念基础上,针对慢城目前只实践于小城镇的缺陷,提出在大城市贯彻慢城理念的新思路—以社区为单位推行慢社区建设。大庆市春雷小镇具有建设慢社区的条件,其规划设计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三方面,着重打造了布局紧凑、功能多样、环境舒适、景观多样化和立体化、邻里交往和谐、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3.
在对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社区更新及旅游开发观察的基础上,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入手,探讨了社区营造对街区复兴及旅游开发的影响,通过对淡水老街几处公共空间改造的分析,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应对历史街区转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特色街区的当代研究与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复兴需求、悠闲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文环境和商业消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密不可分。研究如何在特定城市街区或地段以空间体验手段介入,营造城市空间特色,可持续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独具意义的城市学科综合课题。该文选取苏州独具特色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视角进行空间结构整体性分析。研究搭建"空间体验"与"序列场景"理论模型,分析街区空间结构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空间形态的更新思路,并探究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建设、文化传承、市民记忆、名片宣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高速发展阶段下,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着重要的问题。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亚洲最早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国家,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方面启蒙较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社区营造的案例——岐阜县古川町,详细的介绍日本古川町使用"社区营造"的保护方法对传统地区进行保护,并从"文化营造""提高市民地位""丰富保护模式""发挥NGO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街区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作为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建设时期,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由于其独有的生存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升值空间备受开发商的青睐。然而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对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的更新与整治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与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风貌逐渐趋同走向"千街一面"的问题。如何营造商业历史街区独特的景观环境特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惑。该文以武汉天地商业步行街为例,通过对其步行环境构成元素的分析,分别从空间策略、文化策略、更新策略、人性化策略4个方面对提出了对商业型历史街区步行环境更新与整治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不同街区的"城市角色"扮演着城市的特定历史与文化,是人们了解城市、认知街区、体验生活的主角。成吉思汗大街作为呼和浩特市北部发展主轴,承载着城市重要功能与文化内涵,其空间特征、景观节点、街道界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在研究街道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成吉思汗东街角色、定位、特征和营造进行具体研究,以阐明特色街区空间认知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浪潮对地方特色的消解,历史街区地方特色正在与传统地方认同相断裂,曾经独具空间魅力的历史街区面孔经历外来资本主导的形象重塑,催生了大批"千街一面"的历史街区空间。该文从地方和认同角度对历史街区空间魅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分析当前历史街区风貌同质化现象的困境,认为历史街区活化需要挖掘和重塑其空间魅力,其中包括原真生活的保护及地方感的构建,为历史街区魅力评价提供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0.
回族历史街区是回族千百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回族穆斯林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以河南省沁阳市北寺街历史街区为例,充分挖掘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分析回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并深入调研街区,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区特色逐渐消失、风貌破坏严重、空间肌理混乱、街区活力下降等问题。文章从街区活力营造的视角,提出分层次激发街区活力,构建多元化空间体验、营造活力氛围,传承民族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街区更新策略,为民族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的活力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7,(9)
烟台市广仁路-十字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工作,主要着力探索和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在对其物质和空间形态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街区空间秩序的重构、建筑风貌的保护、空间活力的营造及地方历史精神的传承,对历史街区当中可控制的要素进行空间设计,进而实现对传统历史街区特色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研究借鉴"国际慢城"概念,梳理国内外"慢城"理论研究及慢行交通发展历程,探索将"慢城"理念运用于大中城市的方式,并以北海市进行实例研究,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根植于本土内生力量,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特色慢区+慢行廊道"的模式构建城市"绿色慢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区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研究以了解历史街区复兴的概念与元素,分析历史街区中公共空间的特性,建构出历史街区复兴的原则性架构。另一方面,探讨长沙地区的社会文化特质、保存制度与现况,藉此检视长沙当前的社区文化与都市空间之联系,并就社区经营公共空间之困难提出省思。对于历史街区的复兴,本文认为应该涵盖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空间形态、与街区经营等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4.
江南城市水网纵横,水资源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滨水街区。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河道不再承载其原本的功能,街区滨水空间逐渐衰败。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平衡,关系到文化与历史记忆的传承。文章从“地方性”视角切入,对街区滨水空间节点进行分类研究,为节点活力营造提出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5,(Z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日益受到大都市圈的影响,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加重,小城镇风貌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尬尴局面。基于此,第一次慢城大会提出了慢城理论,其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对国外慢城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小城镇特有的浓厚历史氛围,通过慢游、慢行、慢运动和慢生活等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慢城模式,以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慢城旅游案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婧  潘鎏 《山西建筑》2012,(30):13-15
介绍了"慢城市"模式的起源,从国内外著名慢城旅游案例的分析入手,归纳总结了各地的特色与优劣势,经过研究得出了一些启示,对我国"慢"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何在新形势下延续街区地域特色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杭州街区保护为例,提出政府主导、小规模"有机更新"、"社区参与"和"居民自助"的可持续动态保护发展策略,以期能保持街区的整体性和地域性,恢复街区新的活力,创造城市空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租户的商业经营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指出居民的参与感降低导致社区文化精神遗失的问题。通过研究台北大稻埕的都市更新机制,对其在街区更新过程中保留商住混合功能的同时,重视让居民参与规划与环境改造工作,从而有效缓和商住矛盾增强社区感的案例进行剖析,期望对当前城市历史街区在完成空间改造后尝试实现社区营造愿景,促进社区未来发展的方法探索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焦红  张艳丽 《规划师》2015,(1):221-22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日益受到大都市圈的影响,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加重,小城镇风貌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尬尴局面。基于此,第一次慢城大会提出了慢城理论,其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对国外慢城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小城镇特有的浓厚历史氛围,通过慢游、慢行、慢运动和慢生活等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慢城模式,以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9)
文章以中东铁路沿线典型历史街区为例,采用计算机学科中的视觉词袋模型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空间要素的分类、条件和特色进行分析与描述,并对空间要素参量进行语言表达和统计,从而总结出历史街区的特色,形成历史街区特色空间要素组成、设施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为进一步评价历史街区的特色提供量化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