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淮安·乐田小镇牡丹芍药园从基址分析、设计理念及总体布局入手,划分花梯、花台、花篱、花境等九大景观空间,将牡丹芍药文化利用雕塑、石刻、铺地、园灯、座椅等要素进行表现,并从地形水系、园林建筑及小品、园路以及园林植被等规划进行分析,旨在为牡丹芍药专类园的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园林绿地规划中的园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吴峻  鲁长亮 《山西建筑》2007,33(14):354-356
介绍了园林园路的基本类型、功能与特点,从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和园林的布局两方面阐述了园路的规划原则与设计要点,总结出园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从和考虑的问题,以使园路的规划与设计满足科学与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园路析:园路在园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琦  郑珂 《园林》1998,(2):12-13
园林中的许多设计手法和思路的实现都离不开园路。园路是园林的骨架。园路是园林的血管。园路是组织景观的旋律……。因此,园路是路,也是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正>园林铺装,是指在园林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园林铺装作为园林铺装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和植物、建筑、水体等构成了立体的园林环境,对塑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起着积极的作用。园林铺装给人提供了一个休憩、交往、娱乐、交通集散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多种使用功能。园林铺装中的园路铺装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起着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联系景点等方面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增  相似文献   

5.
陈奇志 《广东建材》2009,(4):153-155
1前言 园林中除了绿化植物外,硬质景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其中包括景石的布置、景观小品的架设及园路的铺装等。而广场、庭院、园路作为硬质景观主要组成部分,在视觉的焦点部位主要以冰裂纹等不规则铺装和规则式拼花铺装为主。在中国传统园林铺地的纹样中,冰裂纹地面有独特的文化寓意,在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园冶》有“乱青版石,斗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见前风窗式,意随人活,砌法似无拘格,破方砖磨铺犹佳”等语。  相似文献   

6.
<正>园林铺装工程主要是园路铺装,园林铺装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工程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风景园林数量日益增多,成为城市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园林中园路的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方便人们欣赏园林,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园路可以带给园林不同的风貌。论文简单介绍了园路的分类,对园路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园路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铺装及园路用地比例对园林绿地温、湿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万寿公园作为研究地点,连续测定了0~40%不同比例铺装及园路的温、湿度,结果表明园林绿地铺装及园路用地比例逐渐减小时降温增湿效果趋于稳定,从而从生态改善的角度得出园林绿地铺装及园路用地比例的最大值为17%。本研究以探讨园林绿地铺装及园路用地比例的最大值为目的,旨在为园林绿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园路是园林建设的主要元素,是人和景观点的联系网,是贯穿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因此,园路的设计和施工在整体园林建设中起重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园路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并提出园路的质量标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园路铺装和广场铺装是园林装铺工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其中,园路铺装的设计及施工质量的优劣会直接给园林的整体艺术效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园路铺装是指园林中与绿地连接的广场、小径的诸多铺装。我国有诸多园林,其艺术风格各有不同,所用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材料也各有不一。笔者在本文中将结合某公园工程实例,简要介绍园林铺装工程的施工方法,并针对其中的关键施工技术展开进一步地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新区建设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城市化是其必然,但高新区的主体人群构成决定了高新区规划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规划。文章以南京高新区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主体人群的调研,剖析他们的工作、消费、心理行为等具体的文化特征,从而了解其特殊的需求,进而确定高新区规划中的结构模式、用地组成、用地比例、总体形象及环境建设等重点问题,规划一个人本需求下的高新技术园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评述国内外研究中有关郊野公园的概念,发现不同地区对概念界定的重点不同。为了比较全面地概括郊野公园的典型特点,对郊野公园相关的3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区位、与其他绿地类型的联系、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郊野公园概念界定的6大指标:区位、资源、游憩内容、设计理念与手法、服务对象、城市功能,并紧扣这6项指标,给出了此次研究的郊野公园概念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吴忆明 《风景园林》2013,(3):106-109
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公园的发展,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北京市新型公园建设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状态。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以北京新世纪以来的3种公园体系类型——郊野公园环、滨河森林公园和"一镇一园"乡镇公园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型公园体系的特征和性质,根据其特征,分析了北京市公园分类体系中的老标准不能涵盖新公园类型的现状。并针对北京市公园建设发展趋势,提出了按照城市辐射半径和公园级别进行分类的新的分类标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孟祥庄  吴晓欧 《山西建筑》2014,(29):208-209
对城市森林公园和地域文化进行了诠释,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的要素和手段,强调了地域文化对森林公园景观表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效果,论文以国内外多个城市和区域的交通调查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分别对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时长、停车周转率、停车时间分布、车辆停放目的、停车者行为决策以及停车费用敏感度等6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路内停车泊位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路外停车设施,路内外停车设施服务的主要停车目的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步行距离、车辆停放安全性和收费价格是影响停车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当提高路内停车收费价格后,将会显著增加停车者选择路外停车场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 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 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 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 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 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 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 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 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 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 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 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 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 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 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 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 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17.
蒋理  殷振轩  刘晓 《风景园林》2019,26(8):83-88
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供给水平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一数量指标忽略了可达性问题以及实际人均公园绿地水平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精准化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并从可达性的视角提出人均有效绿地面积的概念,用以分析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供给情况,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体系建设的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应用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北京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化,并通过人口密度分布与公园绿地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整个北京规划市区内公园绿地的缓冲区覆盖范围总计为42196km^2,约占规划市区面积的38%,存在62646km^2的服务盲区。另外,规划市区东部、北部和西南最外围区域大多数办事处中所含的公园绿地缓冲区占其行政区面积的比例均低于10%。在分析基础上,还进行了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主题公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园区内设施功能的需求,更要体现人的参与性和公园本身的故事。玛雅水公园的改造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用景观说故事"的景观的效果,通过与玛雅文化的结合,运用建筑、植物、雕塑等各种景观元素对主题的配合,增加园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更新和完善原有设施,实现景观与游乐设施的完美结合,提升水公园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公园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公园使用满意度方面,存在问卷样本量小、采集时间较集中等缺陷。大数据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公园系统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研究对比广州市 50 个公园的评价结果,同时探究公园评价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地理区位、评价时间以及公园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公园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免费设施、环境和特色等方面,而负面评价多集中于公园卫生、交通成本、停车等管理服务方面,广州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2)女性较男性更关注公园能否满足其对社交场所的需求,本地游客较外地游客更关注公园本身的服务质量而非公园的外部属性。 3)基干公园应更侧重其可达性和基本的服务功能,承担大众日常活动;特色公园应更注重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及特色打造;自然公园应更关注公园生态质量并能够承担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 4) 2010—2018 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特色的打造,在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也越来越多样,现代公园建设更应着力于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突破传统公园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大数据的手段运用到多个公园的整体评价当中,有助于建立更普适、更有针对性的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