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主要以经济发展与资本增值为导向,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文化空间保护与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构成之一。文章将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以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问题的分析,从土地权属划分、街巷体系、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建筑密度与尺度等形态学要素层面,以及"时间—空间"的维度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形成"街区形态+院落空间+传统建筑"的策略体系,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方庆  卜菁华 《规划师》2003,19(9):46-49
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并满足游憩者的游憩需要。因此,滨水区的游憩开发首先应对滨水区现状进行调查及定位游憩活动,然后在具体的开发中综合考虑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原有交通系统、开发和利用历史古迹、控制滨水建筑等,创造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滨水游憩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实证,从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及传承为视角,解析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与街区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文脉要素的提炼,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街区空间活力复兴及可持续发展之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后,在以夜市提升城市活力、稳就业、保民生的背景下。为探究影响夜市空间活力的因素;以南京老城24处夜市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商业广场型、商住街区型,并以夜市摊位为中心的5分钟步行圈为基本单元,以社会经济因素、用地功能、场地条件作为夜市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影响因素与人流聚集度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商圈的一站式服务对商业广场型夜市活力影响最为明显,住宅、地铁、全局集成度与活力存在相关性表明了综合体对不同尺度居民均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而功能混合度呈负相关,主要是由于多功能合一理念以及规划时未考虑昼夜差异;具有更多商业设施的商住街区型夜市更具有空间活力,同时居住、停车场、公交站、局域集成度与活力存在相关性证明了街区型夜市一般只对小范围居民产生吸引力的论断;商业广场型夜市扩展了居民的消费维度,优先选址于一站式服务全面,且商业设施数量相对较多,全局通达度高的区域;商住街区型夜市主要满足周边居民各种生活上的需求,以浓厚的烟火气息和历史文化感吸引其他范围人群。交通便利且商业丰富的街区成为该类夜市的首选位置。  相似文献   

5.
孙雁  吴森 《室内设计》2012,93(4):48-54
西南山地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城镇的公共空间是其历史文化资源、邻里社会结构、地域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建设的失序,公共空间的特色正快速丧失,空间活力日益消褪。本文尝试以潼南双江镇为例解析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平衡的有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上升,城市游憩商业区(RBD)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文化旅游型游憩商业区是其中典型的类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以西安市大雁塔RBD为例,以景观游憩学的视角从城市游憩系统与外在性、游憩物质空间、游憩行为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对大雁塔RBD的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最终归纳出文化旅游型游憩商业区规划要点,以期为相似类型的RBD规划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建设友好的城镇人居环境将是今后城镇建设的重点内容。文章以安康市汉滨区汉江河道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为例,分析了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开发的内容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8.
刘熹熹  刘剑  吴瑾 《城市建筑》2014,(20):59-59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建设友好的城镇人居环境将是今后城镇建设的重点内容。文章以安康市汉滨区汉江河道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为例,分析了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开发的内容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研究西藏城镇中传统空间的要素构成、类型特征和空间价值是处理好西藏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利用空间图示方法分析西藏传统空间的选址、要素、中心和边界的特征,总结出多核型、双核型、多要素单核型、单要素单核型等西藏传统空间的基本类型,和因地制宜、文化承载、文化线路节点等空间价值,提出面向现代城镇发展语境变化的宏观性、关联性、系统性的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11.
黄健文  徐莹 《建筑学报》2007,(11):79-83
通过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一实例,尝试从城市形态的角度,以历史街区特色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两个方面解读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历史街区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产业新城作为新型城镇化探索性模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针对现阶段产业新城产城不协调的问题,从绿色增长理念出发,以西安高新区集贤园为例,从综合维度、生态维度、经济维度、交通维度、社会维度五个方面构建空间整合模式,以要素为支点探讨基于绿色增长的产业新城空间整合路径,从而实现城镇空间的良性循环,以期能对我国西北地区产业新城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文化创意街区作为新型产业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化生活产生的创意公共空间。该文首先定义了文化创意街区的含义与文化创意街区景观的特点,然后从街区有形与无形的要素中提炼出四种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构建模式,分别为特色建筑活力构建、生态环境活力构建、艺术空间活力构建、历史人文活力构建。最后通过四种构建模式总结出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的表达机制,从空间、生态、设计、精神四个维度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21,(5)
在区域协同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得到实质性推动的背景下,流域型绿道系统作为区域协同的新抓手逐渐得到关注。文章从流域协同与新时期绿道系统营造两大视角入手,基于国外学术与实践探索,梳理新时期流域型绿道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兼顾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及历史文化的绿道系统,兼顾水体保护与交通运输的蓝道系统,以及兼顾休闲游憩与交通功能的风景道系统,并提炼规划核心要素,提出分段、贯通、品质、协作、行动五大维度的协同规划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一江一河"流域实践,提出流域型绿道系统协同规划的核心策略,包括以分段彰显差异气质、以贯通链接魅力风景、以品质吸引人群集聚、以协作打造公共平台、以行动强化规划实施等,希望能为我国其他流域型绿道系统的协同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辨析了商圈、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的概念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商圈中的人群需求、空间结构、微观设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构建多样化城市商圈的要素特征。对商圈的人群分类主要分析了商务功能需求、市民日常需求和细分年龄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对商圈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从商业消费空间、综合交通空间、活力交往空间、文化集散空间和绿色景观空间等五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类型空间中促进多元融合的空间设施。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21,(1)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生态格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山地历史城镇在与山水环境、地域文化的适应过程中逐渐生长出山水相依、紧凑立体及多元丰富的形态肌理,其背后反映的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景观""生态与形态"的良好逻辑关系。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形态,文章通过探析形态理论的进化变迁与山地历史城镇的演变规律,借鉴生命学研究方法,提出"形态基因"的概念,以空间图谱的方式,从外部物质性状和内在信息因子两个角度入手,将山地历史城镇形态的基因构成要素分解为生态因子、形态因子和文态因子,建立"三态融合"的形态基因保护与更新方法,并对走马古镇、寸滩古镇、中山古镇、松溉古镇4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图谱进行测绘与解读,试图为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面向当前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城镇发展缺乏与资源良好互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紧邻柳湾历史文化遗址的高庙城镇为实证案例,借助"共生"理论的引入,探讨空间共生体系的构建途径,即在空间资源方面形成以柳湾遗址为主的偏利共生模式,在服务体系方面形成以高庙城镇承担旅游服务职能为主的寄生模式,在道路系统方面形成均衡发展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以期进一步强化高庙城镇与柳湾遗址的空间联动,增强城镇空间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城历史建设脉络,解读格萨尔文化深层内涵,明确地域旅游市场需求,在延续"草原牧城"理念下,体现"点—轴环形放射式"生态文化开发模式,有机组合骑乘马道、休闲步道和生产牧道,以塑造圈层放射状绿道线路,并在绿道中引入主题项目节点,从而实现玛曲草原牧城绿道系统开发。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地域传统文化,提升城镇游憩空间品质,推动城镇休闲绿带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是该地段发展的基础动力,其更新应抓住人与空间的本底特征,在整体把控中建立对小城镇及其历史地段的系统认知。文章从公共属性、物理环境、历史文化、日常行为4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历史地段活力衰退的原因,以人与空间为切入点,在日常生活导向下通过人与空间的交互作用和人地关系的再诠释,恢复公共空间活力,提出强化公共属性、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物理环境、丰富日常行为的针对性策略;同时,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多方努力下,共同维护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长效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