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某砌体结构房屋为工程实例,对哈尔滨某主干道交通振源对房屋的影响进行了现场实测,分别从房屋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两方面研究了交通振源对砌体结构房屋的振动影响规律。从振动影响与防治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切断振动的传播途径或在传播途径上削弱振动、改变既有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等减振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交通发展与住宅居住舒适性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
按照《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2013)的要求,针对实际工程中民用住宅建筑的固体噪声扰民问题,介绍了由振动设备引起结构振动,并通过结构构件传播振动,随之向室内辐射固体噪声的过程,采用隔振技术阻断振动传播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介绍了具体的隔振技术措施和测试分析方法,能够获得量化治理结果,可用于指导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综述桥梁结构噪声的产生机理、桥梁结构噪声的频谱特性、结构噪声与列车速度的关系以及桥梁结构声辐射效率的影响因素。简要介绍结构噪声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进展并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不足。从减隔振、限制振动传播和能量衰减方面总结了控制结构噪声的措施,提出减小桥梁结构噪声中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海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的预测问题,应用振源模型计算不同车速对轨道基础的激振力,应用传播模型计算不同激振力输入下的地面振动加速度,建立了“地铁-隧道-土层”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地铁引起地面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铁车速增加,振源激振力和地面振动加速度的幅值均明显增大;地面上距地铁中心线30 m范围内各点振动加速度峰值随距地铁中心线距离由近及远呈幂函数形式衰减;地面振动加速度频率主要为低频振动,随着距地铁中心线距离的增大,高频衰减相对于低频更为明显;建议上海地区建筑尽量在地铁中心线20 m范围外进行规划,或采取降低设计车速、减轻车辆荷载、优化隔振措施等方法,减少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对地面建筑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冲击荷载对邻近建筑的安全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建立夯锤冲击路基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不采取隔振措施、设置隔振沟、不同振动频率时的机械冲击路基过程;基于计算得出的距振源一定距离处水平向和竖直向的振动加速度和加速度峰值,进行了不同隔振措施下振动速度快慢对比分析,为有效控制机械冲击荷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对于水平向,设置空沟时的隔振效果最好,相对于不设沟,加速度峰值降低了42.86%;30 Hz振动频率时的隔振效果最好,相对于40 Hz时加速度峰值降低了55.4%。对于竖直向,设有空沟时的隔振效果最好,相对于不设沟加速度峰值降低了47.70%;振动频率为50 Hz时隔振效果最好,相对于40 Hz时加速度峰值降低了88.86%。  相似文献   

6.
结合位于上海地铁10号线正上方的某教学楼工程,建立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平面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砂垫层在地铁振动减振方面的效果以及振动在建筑中的传播规律,同时揭示了地铁振动和地震波的差异,指出地铁振动模拟时模型单元的划分应该考虑地铁振动优势频率的影响,得到了砂垫层地铁振动隔振效果不明显的结论。最后给出了工程实际采用的隔振措施及其他可以采用的隔振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铁运营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振动会对周边建筑物的日常使用产生严重影响。为有效减小地铁运行引起的上盖建筑物及地面振动,探索有效的隔振技术阻断振源传播十分必要。通过结合实例,对地铁上盖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应用方案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项工程的强夯振动测试成果,探讨分析和验证了强夯振动的传播机理,了解在不同介质场地条件下,距振源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条件下的地基振动效应与传播、衰减规律,并对隔振沟的隔振原理进行了探讨,对隔振沟的设置位置和深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建筑设备振动的传递过程,研究了一种有效解决设备振动和噪声传递的综合隔振降噪施工技术方案,即在设备与建筑结构间、管道间、管道与建筑结构间等处设置一定技术措施,以隔断或降低建筑设备振动的传递。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案可系统地解决了复杂建筑设备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污染难题,达到隔振降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战军  王宇红 《工业建筑》2001,31(1):41-42,3
计算机房经隔振设计后 ,在外界冲击振源的作用下 ,机房的振动反而增大 ,以后采取降低自振频率的措施 ,结果使机房的振动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A large number of over-track buildings have been designed in metropolis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for adapting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saving land resources. However, the over-track buildings are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train-induced vibration that may cause discomfort or health problem for residents, which in turn needs to be carefully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ponses of a high-rise over-track building with three different transfer typ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recorded three-dimensional accelerations from in-situ tests. By performing time history analyses, the vibration responses of the fixed structure, traditional rubber bearing (TrRB) isolated, and thick-layer rubber bearing (ThRB) isolated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evident vibration i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ith vibration energy mainly concentrated among the high frequencies. Thereafter, the effects of vibration control by using different isolation technologies are compar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ilities to isolate vertical train-induced vibration could be enhanced by using ThRB while the horizontal isolation performance is still guaranteed. Then the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of vibration amplitude along the building height is discussed. This research enriches the train-induced vibration database and exemplifies the vibration mitigation control and design for over-track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中既有建筑室内振动隔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振动污染,对该振动隔振方法研究很有必要。结合工程实际,对地铁上方一居民小区住宅楼进行振动数据采样,并将测得的地面加速度作为对该建筑物的激励。根据建筑物本身情况,选用隔振方案,进行隔振设计和分析。根据振动加速度级,利用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对该建筑物隔振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to reduce building vibration include isolation of vibration sources, isolation of buildings, and setting trenches in the propagation path. However, it is evidenced that these methods are not feasible for high‐rise buildings in crowded urban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 to reduce vibration for high‐rise buildings by using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backfill zone, the isolation in the backfill zone of foundation pit (IBF). Numerical analyses were first carried out to obtain a realistic excitation time history, and a finite element–in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calibrated using test data from an actual building si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basement sidewalls and foundation slabs to floor vib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infill material properties are investigated. Lastly, a composite isolation layer was suggested to provide both sufficient restraining effects to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satisfactory vibration isolation. The analyses confirmed that the proposed IBF method reduces ground‐borne vibr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s by up to 66% when railway is on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车致振动机理,对杭州某地铁车辆段试车线上盖建筑的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环境激励分析了上盖建筑楼板的动力特性,研究了不同车速下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的车致振动特性和传播规律,结合中国环境振动评价标准对建筑物室内的振动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盖建筑楼板一阶频率在28~46 Hz之间,阻尼比为0.3%~1%; 上盖建筑物的车致振动主要分布于0~140 Hz之间,10~25 Hz以内的低频振动表现为结构的整体振动,沿层高有放大的趋势,不同车速下楼板振动频率分布类似,都主要集中在楼板的自振频率附近; 随列车加载车速的降低,地铁上盖建筑中的整体振动强度呈下降趋势,部分楼板的最大Z振级及分频振级均出现“反弹”现象; 试车线列车以超过35 km·h-1的车速运行时上盖建筑中楼板的实测最大Z振级超过了标准限值,为保证试车线列车功能同时提高上盖建筑的振动舒适度,有必要在已有轨道减振的基础上对上盖建筑物进一步采取减振隔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结构形式对地铁振动的响应不同,文中通过现场振动测试,对比分析了地铁轨道在弹簧浮置板减振措施下,地铁运行时地铁站台和下穿建筑物的振动响应。通过分析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和低层建筑筏板基础的振动响应,总结出了不同基础形式和上部结构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桩筏基础对减小地铁振动产生的竖向加速度有较好的效果,优于筏板基础,通过1/3倍频程分析法得到的两种结构下产生的环境振动均小于标准规定的噪声限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锻压车间内锻锤生产振动状况,对车间地面、排架柱及相邻二层办公楼楼面的振动响应进行了实测。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评价了锻锤振动的影响范围及程度。比较了按GB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中地面振动衰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表明规范公式不适用于既有工业建筑地面振动衰减规律的预测及振动影响评估,应给予修正。指出水平振动响应对排架柱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地铁某车辆段上盖28层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及咽喉区水平向车致振动在上盖建筑中的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阻抗理论,考虑弯曲波在剪力墙中的传播特性,以实测数据作为荷载输入,建立了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水平向振动频域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盖剪力墙结构水平向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振动特点,水平振动随楼层变化不大;咽喉区与试车线由于轨道结构的差异导致建筑物水平振动频率差异较大,相比咽喉区,试车线列车引起的建筑水平振动以高频段为主;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上盖建筑水平向振动规律,可为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高效、精确、便捷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振动问题,对引起房屋振动的振源进行分析,建立房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该高层住宅进行现场振动测试,实测数据在频域内的分析表明房屋的振动是因结构的共振效应引起。利用实测结构振动在时域内的响应,结合烦恼率模型,将基于烦恼率模型的建筑物振动评价分析结果与使用振动评价标准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传统的评价标准得出的结果与现场居民感受不符,而基于烦恼率模型的评价结果与现场居民感受相符,可以作为类似问题的参考。并建议在房屋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周边环境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明开  袁继雄  王湛 《建筑科学》2002,18(6):24-26,29
运用基尔霍夫原理,对沿街既有建筑物隔振体系建立计算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结合某沿街建筑工程采用屏蔽法,既采用浅沟中填嵌柔性材料来隔绝振动波的传递的方法建立隔振体系,并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选取隔振材料,利用DASJ桥梁与结构动态检测系统进行“隔振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建议的建筑物隔振体系将大幅度降低车辆通过时对建筑物所产生的振动,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