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北京前门东区作为25片历史保护区之一,由于其残旧的街巷院落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区景观形成了剧烈反差,如何再生这片土地已被提上日程。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新城市主义等相关研究。通过新城市主义视角解读北京前门东区历史街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北京前门东区历史街区背景及文化特征研究。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上提出合理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作初步的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商贾云集、 文人交流的场所。前门东区现存大量的会馆建筑,也是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文章追溯前门东区历史渊源,研究会馆建筑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布局形态、空间特点、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归纳会馆建筑的特征。基于会馆建筑的特征,对会馆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前门东区历经十余年的规划更新工作,部分片区已经实施完成。逐步改善了居住院落格局,解决环境条件差、交通拥堵、绿化不完善、空间使用紧张等问题。由"文化复兴"目标引入"人居环境"科学及"城市复兴"理论,提出城市减灾、民生改善、风貌重塑、城市织补、空间提升、文脉传承、生态修复、设施完善八大规划理念。本文围绕面对三里河的"消失",开展前门三里河水系及周边恢复整治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展开。现前门三里河已完成河道实施工作,成为北京新16景中"正阳观水"一景。  相似文献   

4.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新建筑》2022,(1):49-54
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态功能是关乎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点与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识别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公共活力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用地适宜...  相似文献   

5.
杨长城 《建筑创作》2007,(12):106-114
在前门地区的规划整治当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一直难以诠释的,这就是前门地区在21世纪的今天应以什么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说到底就是风貌如何把握。研究从单纯的以建筑学的视点来看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到以城市设计的视点聚焦整个街区的肌理营建与空间塑造。不同试点,视点不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合肥市老城区微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PSPL调研法对五种类型的微型公共空间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市老城区内,社区类、公共游览类微型公共空间普遍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余类型相对较差;公共游览类微空间和交通类微空间的穿行活动占比最高,停留活动占比与微空间品质、微空间面积有直接联系,质量越好、设施建设越多,居民对其使用越频繁、满意度越高,空间活力程度越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清理被占用微型公共空间、加强空间开放与可识别性、注重空间设施人性化设计等措施,期望自下而上地改善城市老城区微型公共空间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祖润 《建筑创作》2007,(12):34-55
规划概况 前门地区是古都中轴线上南段的重要历史街区,长期以来,前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深受市、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得到专家学者多年来对该地区的全面研究,自2003年春,我院有幸参加前门工程启动盛举的《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方案》国际邀标赛。  相似文献   

8.
陈沐歌 《福建建材》2023,(10):43-46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是对城市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延续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以永泰县登高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现状进行详实的调研,针对其历史记忆渐失、文脉断续、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在结合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格局保护、历史记忆重塑、街巷网络织补、公共空间赋活4个方面提出了街区保护与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提出"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景观再生的视角,通过对上海市静安区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构建模式,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的有效利用,以产生新的开放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活动场所,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文章论述了立体空间叠加和水平空间拓展的不同模式,为目前城市更新中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东伦敦绿网为例,探索了东伦敦开放空间保护与再生的三个策略:(1)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公共开放空间类型,通过提升路径连通性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系统;(2)从雨洪安全与生物安全视角出发,整合改造流域资源提升土地雨洪管理的能力,修复棕地并构建系统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开放空间的安全格局;(3)通过创造丰富的游憩活动内容、增加文化遗产可达性、创建新的文化景观来实现开放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提出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应构建兼顾社会文化与生态可持续价值的开放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12.
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建成区提供在地雨水管理技术手段,活化并强化土地多用途,创造宜人的公共环境。研究概括了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的5个主要工程技术要点,提出通过材料选择和微地形处理等景观设计途径优化微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就微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徐超 《建筑与文化》2016,(2):158-16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集中区不断涌现,各个地方都在修建博物馆类建筑,文化集中区成为了一个城市市民活动的优选场所、旅游的关键性元素,同时在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集中区的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著名的文化集中区的分析引申到武汉的文化集中区,从文化场馆自身和文化集中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分析国内的文化集中区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董志辉  杨瑄 《城市建筑》2014,(9):181-181
民用建筑关乎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其消防能力更是需要大力加强。因此,消防给排水作为消防基础项目,亟需得到重视。本文从消防给水的类型入手,提出了民用建筑中,消防给排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高校基建“靠校吃校”的合作封闭圈问题,选取高校基建项目与中标人的关联数为网络特征指标,应用向量空间模型对27所高校基建合作网络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活跃中标单位与大型基建项目能够促使不同数量的局域网络产生,同时影响整体网络的集聚程度,并据此产生四类合作网络,即单局域离散型、单局域集聚型、双局域离散型与双局域集聚型。高校基建合作网络分类与结构形态分析能够提高项目合作及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高校基建合作治理,使其朝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墅阳 《建筑与文化》2016,(12):146-147
皖北地处南北方的过渡区域,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文章以地处皖北的凤阳县黄湾乡为例,通过对当地建国初期皖北民居,与当前皖北新农居进行纵向比较,从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传统遗存三个方面阐述传统与现代皖北乡村民居的传承递变,并对民居中的堂屋和院落这两处公共空间的变化进行着重探讨,以期为皖北的乡居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勇  李进  黄瓴 《重庆建筑》2007,(3):11-14
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哥本哈根城市中心区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滨海中心区步行空间的改造与实施过程以及传统建筑的改造等方面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与思想,认为哥本哈根的城市建设无一不折射出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历史传统与思维脉络,其思维方式对我国旧城改造、公共空间建设、传统建筑保护等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新建航站楼的地基及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阐述了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研究了场地的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并将航站楼场地划分为6个分区分别进行岩溶发育程度等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岩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时期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河流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是消除滨水空间利用弊端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品质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针对”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保障水安全为前提,以缝合城市空间为重点,以激发水岸活力为目标”三大路径,从而让滨水地区充分发挥生态安全效能,强化滨河两岸功能的联系,重塑滨水公共活力.  相似文献   

20.
曹珊  邵珊珊 《建筑与文化》2016,(10):238-239
滇中地区属于高原地区,生态和文化特点突出,城镇化进程较为迟缓,其近郊型村庄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确保近郊型村庄建设更好的融入城市建设,并继承和延续滇中地区特色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因此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建设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的7个村庄进行研究,结合村庄建设的实际情况,归纳了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建设在民居建筑特色、公共活动中心、景观风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及专家学者的观点,总结村庄建设的基本原则,并针对7个村庄规划和建设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对策,以期对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