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丁亮  宋小冬  钮心毅 《城市规划》2019,43(9):107-116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住功能联系,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位面积吸引量、联系紧密程度两方面分析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发现,从功能联系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对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与放射地铁线网耦合的若干扇面与中心地区产生紧密的联系.行政区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这与“多中心+内环、中环、外环3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传统认识和圈层式的社会空间结构有较大差异.说明表象的圈层结构下,就业和游憩活动都受中心地区强烈吸引,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虽然居住分布存在圈层分异,但就业-居住和游憩-居住活动相互交错,不存在空间隔阂.基于功能联系,补充空间结构理论中既已提出,但还难以实证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宜居城市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对其进行合理配置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徐州市为例,运用空间点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城市6类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整体分布不均匀,各网点总体呈"东-西"方向分布,但西多东少,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各类型服务设施集聚程度有所差别,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最高为0.260,休闲游憩设施的集聚程度最低为0.801;6类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西部,城市内外围数量差距明显。最后提出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发展建议,为其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提供决策帮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受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居住空间已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基于2007年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南京都市区各研究单元居住密度,利用居住密度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居住密度分析方法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和都市区228个“街区单元”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布实态模拟、空间自相关、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总结提炼出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并将结论与西方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比较,进而发现了转型期我国都市区快速发展的生产者服务业在整体空间结构、功能地域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钟烨  赵渺希 《城市规划》2019,43(1):100-108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职住总量平衡,在城市多中心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背景下,结构性的居住—就业组合问题更为隐蔽,其负面影响也更为广泛而深刻。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整合居住人口、企业从业人口的空间数据,开展广州城市职住人口分布、不同职业群体的交通特征及社会隔离、职住均衡度等多维分析。研究发现,广州职、住人口均集中于城市主城区和外围各中心地段;中心地段既是峰值人口密度分布地,也是多元融合区域,但以行业累计的职住失配程度也相对较大,呈现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相对于较低职业阶层人口,较高职业层级的人口主要集聚于市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城市主城区就业比重高而外围居住比重高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提炼广州职住匹配演化的社会分层空间模式。城市职住匹配的关键在于完善外围次级中心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设施服务能力,一方面满足市民对于便捷交通、职住均衡的诉求,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多中心培育,从空间维度完善城市功能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煤矿城市安徽淮南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  王兴平 《规划师》2005,21(10):96-98
我国煤矿城市大多沿矿而建,这使煤矿城市形成过度分散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煤矿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煤矿城市的空间结构由分散转向集聚.淮南城市发展应依托相对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多中心、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9.
项鼎 《城市开发》2000,(8):18-20
在城市化过程中 ,当扩散作用强于极化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 ,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在郊区化阶段 ,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城向外围不断扩大 ,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 ,功能联系愈益紧密 ,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 区。  相似文献   

10.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利用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地形圈和详细的用地现状调查,揭示了影响小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州序、交通便利性、行政中心布局以发城市更新等。分析了泗洪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呈现衰减趋势且各向变化趋势不同,密度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并小重合,人口和就业都向主要城市道路和交通节点集聚,城市人口分布在夜晚和白天是不一致的。并探讨了对小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业界招聘     
《时代建筑》2011,(6):165-165
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前身系中国信息产业部直属杭州江南工程设计院,成立于1986年,于2003年改制为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建筑工程甲级设计单位,是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诚信单位。专业从事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及技术咨询。本院一贯重视培养新生力量,2012年,因发展的需要,计  相似文献   

12.
业界招聘     
《时代建筑》2011,(3):163
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招聘启示董事长:汪洋;总建筑师:李青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150号建筑师工社;邮编:210019电话:025-86500666;传真:025-86501232主页:www.kingdomarch.com;Email:kad@kingdomarch.com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是家具有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公司。现设有三个综合设计事业部,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  相似文献   

13.
<正>依法用工,与劳动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建设人才梯队等是非常有益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用人目标,把好聘用关,有效筛选符合岗位需求的诚信劳动者进入到企业中,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迅速扩张。2000与201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非正规就业人数已达0.92亿和1.40亿,约占城镇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的42%和21%。在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人口的扩张快于正规就业人数的增加,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增速又高于非正规就业人口的增速。其中,作为慢变量的正规就业人口是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无论城市规模如何变化,非正规就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始终稳定在20%~24%之间。因此,仅仅通过拆除城中村、疏解低端人口、取缔非正规经营等做法无益于解决大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规划师应将非正规就业人口纳入人口预测、用地规划、公众参与等正规制度框架,尊重和顺应自组织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AN EMPIRICAL MODEL OF INTRAMETROPOLITA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empirical model of intrametropolita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is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The empirical model is derived fro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s that describe intrametropolitan population mid employment levels. Th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s are related to the dynamic process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through the use of a lagged adjustment model. The empir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uses data on 365 municipalities in northern New Jersey. The use of observations that the geographically proximate necessitates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odel he handled explicitly. A simultaneous system wit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is estimated. The results generally agree well with theory.  相似文献   

17.
18.
王慧  吴晓  陈海明 《城市规划》2019,43(1):67-74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求职,占据并逐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生态和结构,同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也在发生持续性的演化。本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双端双层"的诠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动阻结合"的空间"双重效应",剖析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提出"劳动力要素+空间"和"资本要素+空间"的"双套循环"模型,解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核心过程;进而推演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generalize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adapts the Garin-Lowry model to simulate both population and service employment densities in this hypothetical, yet realistic, city. The model is solved numerically while varying exogenous factors such as the distance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sic employment.... The results are generalized by estimating, via regression analysis, density functions over a large sample of simulated density patterns, pointing to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basic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and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empir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ormation, determination,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concentration for low‐skilled Latino immigrants. Comparative evidence is drawn from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of Chicago, Los Angeles, and Washington, DC. Using 2000 Public Use Microdata Sample (PUMS), gender‐specific ethnic niches where Latino immigrants disproportionately concentrate are identified and niche effects on wage earnings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finds that while ethnic niches are evident in all three cities, they are most prevalent among women and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and in the emerging gateway of Washington, D.C. Niche employment is almost uniformly characterized by earnings disadvantage as compared to non‐niche employment, with lower returns premium on workers’ human capital and work experience, especially for men. Niche effects on earnings vary across metropolitan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with the size and profile of immigr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