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信仰活动的空间 小乘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的活动场所,是教义的产物,它的选址、诞生、规模、发展,无不和小乘佛教的教义、信仰息息相关,同时受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信仰幻化的空间。 小乘佛教最原本的主张,就是只强调人空(无我),不说法空,持自身解脱的自立独善立场,强调出世间,以出家作为超越苦难之途。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产生出以后的从内容上,方法上、最终目标上等各方面和大乘佛教、藏经佛教的差别。反映在寺院上,就自然有许多不同,下面以老挝寺院为例。 老挝的寺院,和大乘佛教的寺院及藏传佛教的寺庙不同,它不但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传播佛教文化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实,静空法师认为,现代佛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原始教义已有很大  相似文献   

2.
贝波再 《建筑》2001,(3):60-62
老挝人民民主共各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北部与中国接壤,西北部与缅甸接壤,西接泰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理,大约70%的土地是山区,最高海拔达2820米。老挝全国总人口为460万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大多民族均保留着自己的习俗,饮食和服饰。关于宗教信仰,佛教(小乘佛教)最早在公元8世纪传入老挝,至今有90%的老挝人信仰佛教,佛教已体现在老挝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给老挝社会、城市建设经及建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作者为老挝在华留学生,文章着重介绍、论述了老挝的小乘佛教…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上佛教戒律发展与传戒活动为切入点,从"戒坛"与"戒律-律师-律宗-律寺"之间的隐性关系入手,寻找当大乘菩萨戒与小乘具足戒共同作用于汉地佛教思想义理与传戒仪轨之时,律宗寺院典型建筑戒坛在尺度、规模、布局的特征演进,为深入研究戒坛演变、专宗寺院及宗教建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萨伟 《华中建筑》2001,1(3):101-102
1 老挝郎勃拉邦简介 郎勃拉邦是古澜沧王国(老挝)的首都,位于老挝的北部城市,它的第一个名字是“孟刷”,接着是“孟香通”,之后叫郎勃拉邦。关于郎勃拉邦的历史,可追溯到澜沧王国成立之前,在这之前,曾有19位国王曾执政过孟刷。到了1353年,法昂王建立了澜沧王国,并正式宣布香通(郎勃拉邦)为首都。法昂王还在1358年宣布佛教为国教,并鼓励人民放弃泛神信仰及其他信仰。他的政策,意味着把发展老挝文化建立在对小乘佛教的信仰之上,并且逐渐形成一个习俗:男女公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信仰佛教者必须举行出家…  相似文献   

5.
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华中建筑》2002,20(4):93-97
该文在回顾了小乘佛教的缘起,传播及发展特点之后,从佛寺的选址,形制布局和佛殿,佛塔的外观造型等方面比较了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佛教建筑以及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建筑的渊源关系,并据此认为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乃是傣族群众在结合具体地域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后独具风格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现状调研,选取6个重点寺院进行测绘及历史资料收集,分析这些寺院的环境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类型、建筑的尺寸比例等要素,并与其他地区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进行对比,总结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特征,最后运用Ecotect软件对寺院内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沈阳汉传佛教寺院的保护、修复、重建等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九华山现存的重点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布局、方位朝向、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五个方面整理分类,并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总结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旨在把握该区佛教寺院建筑特征的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11,29(2):154-157
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时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大规模融合,成为中古以来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外来文明之一。以佛教建筑为例,中国佛教在寺院形制、佛塔和寺院景观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以促成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与印度原始佛教迥异的中国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10.
杨尘  许砚梅 《城市建筑》2014,(30):298-298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董凌 《山西建筑》2009,35(4):40-41
通过对鸡鸣寺扩建佛学院设计案例的研究,对如何在寺庙扩建中进行合理开发,保持原有环境和整体建筑风貌,营造良好的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尝试寻找寺庙扩建中合理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帆远 《山西建筑》2011,37(29):12-13
对佛殿建筑的轴线布局及像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少林寺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各殿的像设着手,进行了归纳与论述,指出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应学习其特点,努力体现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宗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道教和佛教在 中国是主要宗教派别,二者的起源和核心思想有较大差异, 目前对道教和佛教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及其对树种的选择 偏好的研究有限。实地调查了我国最大的山地城市——重庆 主城区所有的道观(11个)和佛寺(39个)及其周围植被的树 种组成,对比了二者树种的组成特征与地理来源间的差异, 并分析了区域环境对寺观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重庆主城区寺观及其周围植被保存有树种82科193属329 种,包含32种珍稀濒危树种和214种乡土树种;2)道观及 其周围植被的宗教树种比例(16.0%±0.96)显著低于佛寺 (42.0%±0.17);3)道观宗教树种的地理来源热点区域为四 川、湖北和浙江,佛寺则为四川、贵州、云南和广东;4)道 观内部的树种相似性低于佛寺,但道观内外部的树种相似性显 著高于佛寺;5)道观树种多样性与城市化率为负相关关系, 佛寺树种多样性与佛寺面积和建成时间为正相关关系。以上结 果表明:1)重庆主城区寺观园林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价值;2)道教倾向于选择与周边植被相融合的树种,佛寺则 倾向于固定的(符合佛教教义的)佛教树种;3)道观树种多样 性主要与城市化率相关,佛寺则主要与其本身的面积和建成时 长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淑婷 《华中建筑》2007,25(8):140-143
泰顺古村落遍布祠堂、宫庙、廊桥,其建筑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景观特色.从泰顺祠堂宫庙建筑的环境、意境、屋顶、门楼、质感、肌理、色彩等要素入手,分析其具有的景观特色,并阐释"士"、民间信仰、宗族意识与祠堂、宫庙遍布的人文背景关系,从而得出泰顺祠堂宫庙遍布特色具有景观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白雪锋  许浩  周燚 《中国园林》2023,39(4):71-76
寺庙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探究选址特征可挖掘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变化,是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缩影。基于ArcGIS和GeoDa平台,研究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耦合特征,探讨城寺关系,结果如下。1)寺庙选址。清末,寺庙多集中于城南和城西,寺庵、祠庙均由城南向城北扩散;民国,寺庵在城北呈多点集聚,祠庙则向中华门外扩展。2)城寺互动。近代城市寺庙与路网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城市中的区位逐渐边缘化。清末,寺庙毗邻城市中心,与商业空间互融,城寺互动紧密;民国,寺庵与路网相关性远大于祠庙,在城市中占据更加优良的区位,祠庙因政权的转型、城市建设的影响而走向衰落。系统构建了近代南京城市寺庙GIS数据库,可为城市史、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量化方法参考,对南京近代寺庙遗产活化及当代寺观园林的选址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轶华 《规划师》2002,18(5):8-11
文章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儒家学说,墨子、管子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佛教文化、风水理论5个方面浅谈了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牛婷婷  汪永平 《华中建筑》2010,28(12):159-162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物质载体,从佛教传入西藏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该文以藏传佛教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为阶段,分析在萌芽期、发展期和繁盛期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对史料和现存寺庙建筑相关数据的整理,总结在各个时期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Old temples built in ancient time in Nepal are traditional and monumental structures with historic and archaeological importance. It is now an essential issue to evaluate their seismic safety for future earthquakes. Seismic evaluation method needs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temples. In this paper, dynamic properties of selected 10 typical multi-tiered templ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ree of those temples are tested by ambient vibration methods under wind-induced excitation to obtain the real dynamic properties and validate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Based on vali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from the test, an empirical formula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natural period of vibration of Nepalese temples.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is then performed using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method. To achieve a more realistic result, 3D dynam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the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onry temples in Nepal have fundamental time period less than 0.6 s. Damping ratio lies between 1% and 6%. The most crucial parts of Nepalese temples are the piers between the openings at the base level. Most of the failure modes are associated with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相似文献   

19.
吕江波  张琦 《华中建筑》2011,29(9):45-48
当代佛教寺庙建筑如何既体现佛教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该文选择当代寺庙的两个典型案例,与传统寺庙形式相比较,分析当代寺庙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创新.论文以当代文化视角,阐述了传统寺庙建筑的格局与不足,通过台湾中台禅寺和法鼓山案例,探讨了当代寺庙建筑设计在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建筑功能上,使用空间的调整;二是建筑形式上,对时代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鲍丽蓓  玄峰 《华中建筑》2011,29(12):173-178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于武当山敕建的六座祀奉真武大帝的道宫,是明朝初期皇家道教宫观的代表作品。六座宫殿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资,一次性建成,建筑布局规模宏大、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显示了皇家宫观的恢弘气度,并充分反映了当时武当山皇家道教宫观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制。该文即以这六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六年的道教宫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明永乐年间武当山皇家敕建道宫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基本形式和主要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