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光线策略,以及光与廊/院/圣殿的关系;并从跨文化角度揭示了建筑中廊/院、建筑基本关系的再生,以及教堂圣殿中新的方向性。文章进而讨论了跨文化背后的共同理念,以及跨文化的差异对已有建筑观念可能产生的变革和推进,并对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自然光的运用,可以促进我们对时间和空间感受。光与宗教建筑空间碰撞所展示的内涵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创造”。通过光空间的意境创造,来体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宗教建筑的意境。而这点正是为什么现代教堂与传统教堂存在着巨大的形式差异。  相似文献   

3.
许政 《华中建筑》2009,27(12):189-193
该文指出澳门耶稣会士以罗马耶稣会教堂为设计原型,结合澳门地理、气候特点,以及城市发展条件.吸收当地技术,设计建造出独具特色的圣保禄教堂,从建筑学角度再度体现耶稣会的传教策略,呈现“适应性建筑”形态。笔者以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西方教堂设计原则,尝试还原出圣保禄教堂的平立面图。  相似文献   

4.
评析光之教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彦峰  张小迪 《山西建筑》2009,35(27):43-44
对光之教堂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光之教堂的空间设计、形体设计、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研究了光和影在光之教堂中的运用,以提高人们对光之教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古月炜 《建筑师》2007,(6):69-72
本文着眼于体验视角,分析光的教堂与朗香教堂中各存在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存在主体分别对应的空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两组关系之间的关联:进而通过对朗香教堂空间形态结构的图式分析,透过形态表象的差异,揭示光的教堂在空间形态结构方面与朗香教堂的关联性;从一侧面展示当代教堂建筑形态生成的某些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彼得·卒姆托的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布鲁德·克劳斯菲尔德教堂和施泰尔内塞特纪念堂这3座宗教纪念建筑为例,通过对建筑特征的分析,揭示其神圣性情感体验的来源——“入口”“亲切感与纪念性”“光”“时间”“记忆”的空间设计手法。研究探讨了勒·柯布西耶“难以言喻之空间”、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与卒姆托的设计哲学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卒姆托作品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光的“容器”,光是博物馆的“构造”.对于博物馆来说,光环境的质量一项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自然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功能需要,也是界定空间、塑造场景和提升意境的基本要素.而博物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为人们提供精神财富的场所,因此光环境的质量更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点 《华中建筑》2006,24(7):7-9
该文探索了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影视)在表意方式上的差异。首先,由艺术的心理暗示效应入手,引用实例,将影视《越狱》同建筑“水的教堂”作假设中的映射式阅读,试图寻找建筑语汇与影视情节上的关联。其次,通过对以上作品创作方式的差别进行分析,提出其对建筑设计中“追新”、“求异”的“个性式”创作态度的启示。最后引入美国学者拉普卜特的论作,对建筑作品的“立意”,以及“象征论”、“符号论”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教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尝试从宗教、建筑、声学的角度出发对各个时期的教堂与教堂声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建筑理论为基础,应用场所精神的分析方法,分析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的手法。具体从教堂中对光线、声音、温度、方向感和归属感的运用角度探讨了教堂建筑场所氛围的营造。最后得到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72-73
从"壁虎"方言词的构词理据看,比较明显地呈现出北片、中片、南片和闽语片四个不同类型。北片的内部比较统一,但是也因为不同地区人们的独特观察和表达而有些细微的差别;闽语片内部也相对一致一些。而中片、南片则多交错:中片因为北方移民留居而带入北方的主语素"虎";南片西南官话入乡随俗而兼用南地语素"蛇"。"虎"、"蛇"两语素交错使用是"壁虎"一词见于文献记载、得以传播后出现的新局面;闽语独具一格的创新构词先于"虎""蛇"并列的时代。而闽语中所用主语素同样为"蛇"及其化身,则说明比附蛇而称之,是壁虎不同于文献记载而实际使用最广的早期称谓方式。  相似文献   

12.
色彩伴随建筑出现并且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常被认为是属于绘画装饰领域的词汇.但从建构视角来看,色彩却可以被理解为“饰面”,进而成为“再现”建筑设计过程的重要途径。随着对建构理论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对建构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色彩对于“再现”的意义和方式也有了新的阐释。该文主要从建构理论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色彩“饰面”。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两季"气候特征下热舒适建筑节能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建西 《华中建筑》2004,22(2):73-74,79
节能结合气候是夏热冬冷地区热舒适建筑节能值得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年南京“两季”气候之说,分析成因,提出了在此气候条件下争取热舒适的建筑节能对策。  相似文献   

14.
牛牧菁 《风景园林》2021,28(2):103-108
当代动物园的主要职责是致力于物种保护,促使游客发生环境友好行为。动物园沉浸式展示设计除了应满足基本的动物福利,还应该更好地帮助动物园实现这一职责。针对动物园设计师们对于公众环保行为产生机制的盲区,引入保护心理学作为有力的辅助工具。通过梳理保护心理学针对动物园游客研究的文献,对动物园的沉浸式展示的规划设计提出4项建议:1)设计符合动物行为的展示空间,2)规划更为自然的园区,3)调整教育空间的布局,4)运用清晰且多样化的信息传达方式。从游客心理角度探讨当代动物园的规划设计,突破了以往从丰容角度对动物园设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之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回顾了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在北美及日本的两次发展浪潮及其"本土化"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数量研究法总结了中国当前的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宏观社会背景、规划及建筑师群体、研究学者三方面分析了造成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之困的原因。提出在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心理学的道路上,应充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本土通用性"及"地域特性"两方面推动学科的发展。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对环境心理学研究分支中的城市建设领域进行单独梳理,有助于对未来发挥学科在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取得更深层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20,(4):31-42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个体行为轨迹分析的相关研究,将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要素相结合,构建了“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以2015年南京市主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回溯数据为基础,分维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迁移轨迹。结果显示,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社会流动过程具备若干生命历程特征和空间依赖特征。这一结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洪亮平  乔杰 《城市规划》2019,43(4):48-52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说的发展,学说发展需要话语体系的建构。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中国城市设计学说的思想之源。在对中西方城市设计发展进行比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立足中国城市设计核心思想及价值观,从基本概念与理论入手,用现代话语重建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话语体系;指出城市设计话语体系应遵循"体用一源"的法则,思想及理论是"体",方法、策略及技术体系是"用"。城市设计学说不能被资本所绑架,关键在于学说应有独立的价值标准。人、自然和社会是城市设计价值观构建的三个基本维度,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真正把握城市设计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刘姝慧  张永年 《山西建筑》2008,34(17):47-48
从环境艺术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独立式住宅中情感空间的设计和运用,探讨了情感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让人们能够透过情感空间来获得精神与情感的和谐以及心理上的安定与满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