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用2种不同类型的超长聚醚侧链来合成梳形聚羧酸共聚物,并作为水泥体系的分散剂。通过水泥浆体分散、水化行为和强度发展的试验结果表明,超长侧链梳形聚羧酸共聚物比普通梳形聚羧酸共聚物具有更显著加速水泥水化、提高水泥基材料强度的作用。对比2种类型的超长侧链聚羧酸,酯型超长侧链梳形聚羧酸减水剂(PCA-COO)具有更好的早强效果,而醚型超长聚醚侧链梳形聚羧酸减水剂(PCA-O)具有更好的分散作用。  相似文献   

2.
MA-APEG-AM三元共聚减水剂的合成及其分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和不同聚合度的烯丙基聚乙二醇醚为原料共聚合成梳型结构聚羧酸减水剂,测试了不同侧链长度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凝结时间和水泥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对其应用性能有很大影响,不同聚合度的大单体混合使用较使用1种聚合度大单体聚合成的减水剂分散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长侧链"梳形"结构的适用于地铁管片的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试验结果表明,当酸醚比为4.5∶1.0,AM用量为10%时,合成的减水剂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该早强型减水剂的减水率略低于普通型聚羧酸减水剂,但其早强效果优于普通聚羧酸减水剂及另外2种市售的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其适用于地铁管片的生产,且混凝土施工性能良好,早期强度发展快,可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丙烯酸(AA)、马来酸酐(MA)及甲基丙烯磺酸钠(MAS)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共聚合成了具有不同长度侧链的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不同侧链结构减水剂的分子质量,进而研究了不同分子质量的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对水泥的分散性能和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颗粒对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水泥颗粒会优先吸附单一侧链结构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中分子质量较高的减水剂分子;分子质量适中的复合侧链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比单一侧链和分子质量过大或过小的复合侧链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更容易在水泥颗粒表面上发生吸附,对水泥颗粒具有显著的分散性能,同时能够显著地延缓水泥早期水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主链、侧链和吸附基团等结构入手,介绍了聚羧酸减水剂独有的特点;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分散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发现聚羧酸减水剂分子量的大小、侧链密度、侧链长度、侧链封端方式、侧链连接方式以及吸附基团对分散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各单一分子结构特点之间对分散性能的影响也是相互制约或叠加的,并不是独立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聚羧酸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引入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2+2活性大单体),在常温25℃以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出了2+2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C-22,利用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2+2活性大单体)的高反应活性、更加舒展自由的侧链、使得聚醚侧链的包裹性和缠绕性得到提高、使得合成出来的聚羧酸减水剂具有更好的减水率、保坍性能和材料适应性。通过多种测试表征方法和相关混凝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比普通HPEG型、国外高和易性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C-22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分散效果和经时保坍性能较好,同时对不同水泥材料适应性良好,改善了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分子质量的MPEG合成出一系列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通过FT-IR、凝胶渗透色谱对其进行分子结构表征,探讨了聚氧乙烯基(PEO)侧链长度及其接枝密度和聚合物分子质量对水泥颗粒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O侧链长度和侧链接枝密度与水泥颗粒分散性密切相关;对于不同PEO侧链长度的减水剂,侧链接枝密度适中时,减水剂表现出较高的分散能力以及分散性保持能力;聚合物分子质量不宜过大或过小,只有适中分子质量的减水剂产品才具有最佳的分散效果;较高的大单体转化率相当于提高了聚羧酸产品的有效掺量,有利于提升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2种不同类型、不同分子质量的聚醚大单体,通过调整主链长度使合成的醚类与酯类聚羧酸减水剂(PC)具有最佳分散性能,对比研究了醚类PC和酯类PC对水泥吸附、水化放热、水泥净浆分散性能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醚类PC为短主链长侧链梳形结构,酯类PC为长主链短侧链梳形结构;醚类PC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高于酯类PC,而对抑制水泥净浆水化放热、水泥分散作用则是酯类PC优于醚类PC。在混凝土应用中,酯类PC比醚类PC具有更高的减水率,而醚类PC在坍落度及扩展度保持性方面优于酯类PC。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PMA-MPEG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结构特点、发展进程、以及作用机理,并采用原位聚合后的产物直接接枝法研制出了具有梳形结构的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了不同酯化条件下以及外加交联剂对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A-MPEG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分散能力好,流动保持性能佳,泌水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段建平  吕生华  高瑞军  曹强  李第 《混凝土》2011,(11):59-63,66
从减水剂中锚固基团种类,侧链和分子构型等方面,介绍了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特点,综述了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重点阐释了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特点、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模型和分散模型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由于聚羧酸减水剂可延缓水泥的水化,使得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缓慢,限制了聚羧酸减水剂在预制混凝土以及寒冷气候等建筑物的使用。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三乙醇胺(TEA)与3种聚羧酸减水剂进行复配改性,旨在研究复配改性后的减水剂对水泥分散性、凝结时间、水泥试块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A与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后,显著提高了水泥试块的早期强度,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水泥凝结时间,稍微降低了水泥分散性。与萘系减水剂相比,复合改性后的聚羧酸减水剂在水泥试块早强和分散性等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分子设计角度,选择异丁烯聚氧乙烯基醚、丙烯酸和过硫酸铵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聚羧酸减水剂,并通过水泥吸附量和净浆流动度测试,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减水剂分散性和吸附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聚羧酸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加热工艺下,合成的重均分子质量为55128、大单体转化率为8...  相似文献   

13.
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因施工中存在黏度大、流速慢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限制.利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分子的可设计性,引入具有保坍和降黏功能的分子基团,采用不同分子质量的聚醚大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不饱和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常温合成高保坍降黏型聚羧酸减水剂,并探讨了各共聚单体对合成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高保坍降...  相似文献   

14.
以改性聚醚(TPEG)、丙烯酸(AA)、丙烯酸羟丙酯(HPA)、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反应温度50℃下合成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聚羧酸保坍剂。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该保坍剂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并能提高混凝土的3、7、28 d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5.
以自制的聚醚接枝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共聚物作为高效减水剂,研究了该减水剂对水泥石结构的影响,讨论了减水剂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性、水泥砂浆减水率、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度损失以及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与市售的萘系减水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有较好的减水作用,能显著提高上述材料的流动性和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与水和聚羧酸减水剂互溶,考察有机硅和改性聚醚型消泡剂的溶解性能。以净浆流动度和混凝土基础检测判定消泡剂的消泡效果,以及随消泡剂掺量的增加,对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KD-01适宜掺量为0.05%,EY-18最佳掺量为0.2%。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不同的侧链长度、酸醚比和分子量制备了系列聚羧酸减水剂样品,采用GPC方法测试了系列样品的分子量和聚醚转化率.通过砂浆和混凝土性能评价试验表征了聚合物的分散性能和力学性能,用微量热仪监测了水泥水化18h内的水化放热趋势.结果 表明,聚羧酸分子中聚醚侧链长度、酸醚比和分子量均能明显影响砂浆的早期强度,分子结构综合影响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分子设计原理,在合成聚醚丙烯酸酯大单体的基础上,采用甲基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元共聚法合成了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通过引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酯键、活性羟基侧链,提高了减水剂保塑性。通过对反应大单体摩尔比、反应物浓度、引发温度、反应时间等影响减水剂塑化效果等因素的试验,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通过净浆试验研究了其应用性能,表明该聚羧酸型减水剂减水率高达35%,保坍性好,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19.
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分子中具有羧基和磺酸基,是很好的聚电解质,能够做为混凝土减水剂。而由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接枝的聚氧乙烯基醚聚羧酸,分子结构中具有产生空间位阻的长支链和强的极性基团,有利于实现大减水、高保坍的高性能减水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国内外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制备原理及方法,并从高分子链结构及链运动的角度,讨论了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分散机理,分析了聚羧酸盐减水剂在我国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