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蕾 《城乡建设》2020,(1):18-21
2019年12月9日,世界人居基金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World Habitat Awards)获奖名单(https://www.w orld—habitat,org/)。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穆钧教授团队完成的“现代生土营建研究与推广”系列成果,荣获本年度世界人居奖铜奖,该奖项是教育部建筑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认定国际奖的最高级别奖项。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团队是继吴良镛院士和刘加平院士之后,再次获得“年度世界人居奖”的中国专业团队。  相似文献   

2.
汪红蕾 《建筑》2020,(1):40-41
2019年12月9日,世界人居基金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获奖名单。由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领衔,蒋蔚、周铁钢等教师组成的团队历时多年完成的"现代生土营建研究与推广"系列成果荣获世界人居奖铜奖,这是教育部建筑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认定国际奖的最高级别奖项,是目前国际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人居类专业奖项之一。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建筑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南疆绿洲地区生土民居调研为基础,在分析当前南疆民居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当地民居传统营建经验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尝试从营建智慧的延续与发扬、新旧技术的融合与发展、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居功能的拓展与整合、整体控制下的自主更新五个方面,建立"南疆特色生土民居"更新模式,以期为南疆乃至整个荒漠化地区的乡村住居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土营建工艺在我国建筑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首先通过对传统生土建筑研究中分类方法的探讨,强调营建工艺在生土建筑材料研究中的关键性地位;然后,从传承与演变的角度,对不同工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建立起本土营建知识体系与现代生土工艺研究对话的连接基础,指出工艺的应用机理是新老工艺间的本质区别,并总结新工艺的发展趋势和瓶颈;最后,展望生土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生土营建工艺对提高人民福祉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当前乡村本土营建的思考,探讨适宜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营建策略以及"隐于自然、生态安全的人居山水格局""引绿入村、各行其道的线性空间网络""以人为本、各得其所的空间利用格局""延续文脉、尊重乡土的建筑营建智慧"的本土营建方法体系;并以青海贵德松巴村为例,对以生土建筑为特色的村庄进行了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纪敏 《山西建筑》2010,36(27):23-24
以研究民居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安徽中北部民居为实例,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营建技术等多方面对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营建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定位于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博物馆建成后成为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生土建筑。文章以生土营建为线索.从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项目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生土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历,对生土营建传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于农村建设领域中的传统传承问题,从房屋营建的角度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9,(5):97-102
当代乡村营建是国家权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手段,乡村营建的演化历程始终伴有设计的介入。本文对当代乡村营建历程中已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四次大规模的"设计下乡"的行为表征进行历史性梳理,并借助场域理论解释乡村营建和"设计下乡"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营建场域的核心是建立乡村空间治理法则。场域构型与资本总量是决定因素,构型变化以及资本角力产生了"设计下乡"的内生动力,营建场域构型和资本类型决定了设计主体的介入立场与态度。新乡村时期在资本多元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格局下,设计主体正通过自身资本类型及数量的变化,试图改变营建场域的逻辑,建立新的乡村空间法则。  相似文献   

10.
传统生土材料具有取材便捷,环保节能的优势。云南地区生土建筑数量庞大,红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营建技艺。该文以改进云南地区传统生土建筑营建工艺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云南传统生土民居的种类构造,从材料性能、室内环境、整体安全性三大方面提出对应的优化改造策略,希望在实现生土建筑的使用保护、传承更新的同时,为云南地区的生土建筑保护提供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传统乡土民居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营建智慧,千百年来,当地人为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以生土为代表的营建智慧。文章针对河西走廊武威地区当前民居营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传统营建智慧与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河西走廊乡土民居"适宜性"改造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地域性特征缺失引发了乡村空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蔓延,乡村地域认同感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基于乡村地域性营建的研究非常必要。从乡村地域性理论入手,研究乡村地域性特征的内涵及空间表征,分析当今乡村空间地域性特征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以地域性为核心的"挖掘""重构"的营建体系,通过兴化市唐堡村的实践探索,为营建富有魅力与地域特色的乡村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时间跨度,归纳了该时期乡村住宅的营建特征。再以设计竞赛图集为研究样本,从功能、形态、地域性及建造技术四方面概括了这一时期乡村住宅设计的共同特点,发现这一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不同于集体化时期的"运动式下乡",而是探索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居住功能模式,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深度,但"竞赛下乡"却未能实现其指导乡村住宅实践的目标。设计介入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扶助式的工作方法与乡村住宅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以及设计主体对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个体作为住宅营建主体的"自我性"认知不足。设计介入失效也导致政府错失了引导村民有序营建的最佳时机,自此引发的当代乡村营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的核心,文章分析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阐述台湾地区社区更新的"社区营造"模式,以桃米社区公共空间营建为例,将社区营造模式植入到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运用社区营造的营建理念解决当下乡村公共空间中面临的衰落、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总结社区营造推动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乡村营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有效地实施规划设计,塑造充满地域性的空间场所,使乡村营建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下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和乡村营建进行综述,采用"重要性—绩效性"这一评价模型(IPA),对安义古村群这一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乡村营建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针对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筑设计三个要素层进行评价与分析,结合公众对乡村营建后的使用感受,期望在未来营建中给予地域性和人居环境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2016,(4):7-10
当前"上山下乡"热潮来袭,资本介入使乡村营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对设计下乡中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厘清乡建中设计与资本的定位关系,不仅能有助于理性看待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场域的设计介入,也能避免泛文化危机在乡村的发生。将乡村社会作为研究本体,从资本动力的视角,通过三种乡建模式,分析资本介入下乡村营建内生动力机制,探讨不同乡建模式下设计介入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的影响,以期从资本驱动的角度为系统研究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毕凌岚  刘毅  钟毅 《城市规划》2017,(12):82-89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运营具有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乡建实践,明确了现代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的作用及编制机制,完善了其中乡建管控的内容,设计了与乡村规划协同的操作方法。研究认为,"乡村规划"与"乡规民约"协同是"基于村民自治角度的村庄自我更新",本质在于"基于多方主体互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各方协同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生态的空间诉求从阶段性的"乡村规划"转换到持续性的"乡规民约"中的公平开放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复兴这一背景与目标之下,文章针对热闹非凡的"乡建"现象进行了辨析,指出了乡村建设应是源于生产、生活的真实需求,乡村营建的着力点应是提升公共服务、促进乡村凝聚力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乡村营建的策略宜是针灸与触媒式的微介入、点激活,乡村营建的途径则是利益各方组成的共同体的建造与运营。  相似文献   

20.
文章清晰地思考了当下乡村营建中出现的混沌现象,将视野从建造本体延展到营建本体,对"乡建真实"进行解读与诠释,包括乡建的目的与梯次、自组织与他组织、价值认同与价值认异、地貌单元与居住单元、低技术与高效率、"未完成"即"高完成"。同时,探索符合"大国小农"国情的"小美农业"模式.并提出"团结大乡建"创新机制,从而实现"乡建真实"的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