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平台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昆明市城市主城区的商业空间集聚特征,使用莫兰指数识别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中心并对其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组成的圈层结构,三个圈层的商业点密度值随着圈层的外扩而降低,根据商业点数量将商业空间中心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次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次中心四个级别,可以得出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呈现的"一核多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汇是上海市最早启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市级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的一个三条市域线交汇的大型换乘枢纽。文章介绍了徐家汇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实施方案,其中9号线车站利用既有地下室改建而成,11号线车站设于拟建改造地块中,两条新建轨道交通线车站都避开了主要交通道路,很好地解决了车站实施对地区交通、商业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方案决策中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社会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技术的突破。同时,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提出了一体化地下空间和地下道路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代理人模拟的上海市域零售业中心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域人口向郊区疏解的背景下,零售业空间随之重构。应用基于多代理人模拟技术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系统,模拟消费者与商业中心之间的互动,并呈现商业中心体系的空间布局,为市域商业体系规划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对2000年上海市域零售业中心体系进行实证,检验了模拟系统对实际、大规模零售业中心体系的解释和再现能力,获得关键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推演上海未来可能情景下的零售业中心体系。发现市级中心以及地区级中心发展的重点分别位于中心城区和郊区,北外滩、世纪大道具有成为顶级市级中心的潜力,有考虑网购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不同城市空间要素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强弱与正负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总体呈现"中心-外围"结构;②市级商业中心受人流量、地铁建设、商务办公、名胜景点等要素影响较大,对区域性商业中心呈现积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人流量>居住>商务办公>地铁>学校,社区级商业中心的推动因素主要为公交与居住空间;③地铁与公交站点对商业集聚性的影响存在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导报》2008,(2):44-47
徐家汇中心综合开发项目位于上海顶级商业地段--徐家汇商圈.本项目的功能定位是集商业、商务办公、休闲、文化展览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群以及配套的广场、绿地设施.本项目的开发致力于将徐家汇核心由商业中心向综合商务中心转化,为构建完整功能的徐家汇城市副中心(Sub CBD)提供硬件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回顾和现状特征总结,指出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认为湖南路商业中心应当重视功能协同,重点发展湖南路东部地区,进行用地置换,完善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和综合交通体系,以促进商业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游憩-居住功能联系,进一步在上海中心城区内识别出了24个城市级商业中心.依据各中心单位面积对游憩活动的吸引力判断等级,依据游憩者来源地分析各中心腹地并划分势力范围,依据与现状商业中心的距离和居住人口密度确定了商业中心布局优化方向.得出以下结论:①无论从空间分布和等级分布来看,现状商业中心都呈向心集聚特征;②中心的腹地和势力范围的空间分布受地铁、黄浦江等影响;③居民至游憩-居住功能相混合的中心平均出行距离较短;④商业中心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居民游憩出行平均距离较大且居住密度较高的地区.上述结论有助于认识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南京东路、五角场和鞍山路三个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为例对商圈进行合理地划分,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消费者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取一定的可视化手段和空间统计指标对三个商业中心的等级性进行空间抽象,深入探讨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消费者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等级商业中心在消费者分布范围、空间集聚性、对称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从大范围覆盖的广域型高等级中心到依托局部高密度的地缘型低等级中心,形成了一种有序的商业中心空间体系.另外,也对这一特征的深层机制进行了剖析,并简要探讨了对商业网点规划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回顾和现状特征总结,指出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认为湖南路商业中心应当重视功能协同,重点发展湖南路东部地区,进行用地置换,完善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和综合交通体系,以促进商业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回顾和现状特征总结,指出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湖南路商业中心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认为湖南路商业中心应当重视功能协同,重点发展湖南路东部地区,进行用地置换,完善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和综合交通体系,以促进商业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与周边地区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上海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城市群体,界定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增强上海自身及辐射、吸纳能力,确立市辖区内城市总体结构及搞好区域交通、环境等空间要素及规划整合,提出方向性、探索性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人口分布和建成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分异和重组的态势.以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2年三普数据和2000年五普数据,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方法,对1982年、2000年的社会空间结构和1982~2000年社会空间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归纳出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主要表现在空间模式、发展方向和社会分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由计划经济时期以扇形为主要特征的简单模式,演变为社会转型时期以多核、圈层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蔚镇  郑炜 《城市规划》2005,29(3):15-21
从溢出效应理论分析的视角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空间形态指数测定与人口密度空间分析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表征进行描述,进而揭示上海空间形态变迁的内在作用效应在于郊区化进程与扩散主导型溢出效应的时空耦合。  相似文献   

14.
万勇 《规划师》2009,25(9):97-101
通过对上海市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空间资源类型、产出模式和动力机制等的分析可知,上海市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居住空间、传统工业仓储空间、传统商业空间和各种混杂地带等存量空间资源,坚持走内涵式.软改造"之路,探索以社区为载体、政府有效引导的自组织更新方式,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正面的舆论导向等措施,推动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旧城区的振兴和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五普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相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从能动者和结构两个层面揭示了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分析了上海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特点,指出其动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然后就21世纪上海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加快建设CBD、提高国际性和现代化是其发展的重点;最后分析了上海区域环境的现状问题的成因是老市区工业、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基础设施、绿化不足,并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政策主张,希冀以此缓解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题.为了检验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上海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指标分别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显示,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给下一步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运用了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最后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8.
商业网点规划是指导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商业业态空间布局则是零售企业根据对市场和规划的分析和判断作出的区位选择。以商业地理学为主要依据,以长沙为例从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的角度,应用GIS方法比较分析了商业网点规划与商业业态空间区位及结构现状之间的差别和影响机制,提出了完善商业网点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国公司的兴起是当令世界的主要经济现象之一。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上海的产业、行业分布的研究,认为:①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是由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共同决定的;②跨国公司的区位行为对上海城市形态及其空间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刘君德 《城市规划》2002,26(3):39-43
上海的社区建设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开展社区服务 ,创建文明社区 ,推行“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新体制。上海的社区建设、规划多以“街道”为地域单元 ,社区规划的内容比较广泛。随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迅速推进 ,上海的社区建设规划将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规划、建筑、艺术等学科在内的广大科学工作者应积极参与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