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渤海Q29-2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厚层碳酸盐岩和砂砾岩混合沉积的低孔渗复杂岩性储层,储层岩性及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有效性评价和物性下限值确定是测井评价的重点及难点。利用Pe曲线指示法和孔隙频谱分析法定性评价了该油田沙河街组复杂岩性储层有效性,丰富了低孔低渗复杂岩性储层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利用毛管压力法和核磁共振实验法综合确定了该油田沙河街组复杂岩性储层物性下限值,其中孔隙度下限为9%,渗透率下限为0.4 mD。本文成果突破了渤海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物性下限的传统认识,可以解放该地区大量油层,为Q29-2油田储量评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上中深层油田开发初期井筒资料少、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D油田沙河街组沙一段为例,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古地貌分析以及地震分频处理技术开展沉积模式研究及储层定量刻画.研究结果表明:D油田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西侧构造...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中,在深层碎屑岩系储层物性不佳的背景下,物性较好的湖相生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渤海X油田沙河街组即为该类型储层。根据其构造演化背景,通过沉积演化及沉积相分析,该区生屑云岩经历了沙一下亚段早期、中期、晚期和沙一上亚段早期四个沉积发育阶段。结合钻井资料分析,生屑云岩层发育受古地貌控制,通常发育于斜坡带;斜坡中部多期生屑滩叠置厚度较大,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通过地质理论模型,结合井资料,对储层发育范围及厚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对该类型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渤海某边际油田开发与投资风险,确定油田的生产能力并掌握生产变化规律,采用延长测试技术对该油田进行了动态勘探评价。在施工过程中,分别从油气处理系统、油轮系泊系统、原油外输系统、资料录取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了地层流体的三相分离和外输,处理后原油含水不高于1wt%。作业期间通过随输随靠的原油外输模式,顺利完成48次原油外输,每6 h提取一次井下压力数据,对压力资料进行实时解释,并结合储层的动、静态资料及时调整生产制度。应用表明,延长测试新技术可取全取准测试地质资料,对比沙河街组和潜山储层的静态和动态特征,证实沙河街储层的连通性和潜山的储量规模。渤海油田的延长测试作业模式为边际小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渤海油田部分区块沙河街组常压储层,因注采不平衡,地层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储层压力亏空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射孔时负压放喷对孔道的清洁效果。为更好实现射孔孔道的清洁,提高孔眼流动效率,研究了一种可实现在孔道形成后极短时间内产生高压气流冲刷孔道,清洁射孔压实带,有效反排射孔孔道岩石碎屑和射流残体,使孔道保持高度清洁的自清洁射孔技术。该技术已在渤海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完成2口井的现场应用。应用表明,自清洁射孔技术有效提高了负压射孔放喷效果,为渤海油田沙河街组压力亏空储层达到理想的放喷效果,提高油井产量提供了经验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
KL10油田是渤海莱州湾海域近年来发现的储量规模超亿吨的复式成藏油田,具有含油层位多且纵向叠合程度差、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油藏类型多样等复杂的地质特征。为快速落实储量规模,开展了滚动油藏评价技术研究,通过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气云区校正技术落实了油田的构造特征;以沉积模式为指导,运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结合技术开展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预测,运用地质-地震一体化储层描述技术定量描述了新近系河流相砂体;依据成藏特征论证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明确了油气富集区带,为下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开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南部海域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田群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地质条件类似,需要针对影响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套有效的新近系河流相油田储层预测及描述技术系列.从地震资料入手,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地震资料做相应的目标处理;抓住该区砂岩百分含量低、砂泥岩界面处地震反射特征明显这一特点,优选地球物理技术组合精细刻画储层;在钻前对潜力含油砂体定量描述,并纳入井网规划;最后利用实时可视决策系统对水平井进行实时随钻跟踪,提高水平井钻探效果.从目前已经完钻的开发井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渤海BZ油田位于石臼坨凸起南部的断阶带,成藏条件优越,在中深层的古近系东营组地层发育了大套优质储层。由于对目的层段的岩性组合特征认识不清及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预测存在一定困难。通过联合地震属性和谱分解技术对BZ油田东营组储层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从分析储层物性与地震属性的关联程度出发,通过属性优选、聚类、融合方式预测储层的平面展布。采用谱分解技术计算目标储层的第一峰值频率,引入构造约束下的速度场建模方法构建速度模型,利用地层厚度与调谐频率及地层速度之间的关系对储层厚度进行定量预测,最后利用实钻资料进行校正。该方法对BZ油田的储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KL10—1是最近在渤海海域发现的大型古近系沙河街组油田,精细中深层储层预测是高效快速评价KL10-1大型油田的主要问题。为探索中深层沙三中段储层的分布规律,采用了地质一地震一体化储层预测新技术。根据沙三段物源方向,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沙三段沉积模式。分析表明沙三段主要含油层位是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储集体,该期三角洲可分为4期砂体,在KL10-1油田沙三段油层主要是其中两期。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体系域为制图单元组合,提取地震属性,进一步预测储层横向展布。地质-地震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证实,KL10-1构造目的层储层分布稳定,由西南向东北有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质-地震一体化中深层储层预测——以KL10-1构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L10-1是最近在渤海海域发现的大型古近系沙河街组油田,精细中深层储层预测是高效快速评价KL10-1大型油田的主要问题。为探索中深层沙三中段储层的分布规律,采用了地质-地震一体化储层预测新技术。根据沙三段物源方向,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沙三段沉积模式。分析表明沙三段主要含油层位是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储集体,该期三角洲可分为4期砂体,在KL10-1油田沙三段油层主要是其中两期。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体系域为制图单元组合,提取地震属性,进一步预测储层横向展布。地质-地震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证实,KL10-1构造目的层储层分布稳定,由西南向东北有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石臼坨地区A油田沙一、沙二段油藏是近年来少见的海上复杂岩性、高产厚层油藏,其储层普遍发育灰质砂岩、鲕粒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等6类岩性。针对该油田储层岩性复杂、中-深层储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评价井井距大、扇三洲储层表征难度大、储层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等难点,应用元素俘获谱(ECS)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采用井-震联合技术路线,建立了厚层复杂岩性油藏的储层精细表征“四步法”技术体系,即:基于岩石相的储层分类评价技术、基于古地貌分析的沉积模式研究技术、精细等时沉积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和基于相控约束的储层预测方法。基于该技术体系,将沙一、沙二段储层纵向精细化为5期砂体,并识别出每期砂体的平面分布,同时预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空间展布。据此优化了钻探部署,从降低开发风险、提高投资效益考虑,有针对性地暂缓砂体尖灭位置附近的9口开发井钻探,并优选Ⅰ类储层Ⅰ-2砂层作为优先开发储层。该技术体系可为类似油田的可动用储量分析、层系划分及井网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油气藏以复杂断块型为主,在储量评价过程中单元划分、界面选取、有效厚度确定等方面都面临很大困难。通过运用地震解释技术和储层描述技术明确了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为单元有效厚度的确定和含油气面积的选取奠定了基础;同时采用新的测井解释技术和电缆地层测试压力资料,准确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油气藏类型、流体界面及储层的连通性。通过针对性的攻关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储量评价思路、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陈昌 《特种油气藏》2022,29(5):28-35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湖相页岩油地层岩性复杂、有效厚度薄、储层变化快,利用常规的叠后地震方法预测“甜点”的精度较低,制约了页岩油资源的经济有效动用。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地质特征,以提高“甜点”预测精度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地震资料优化处理、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有效裂缝预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以“全程Q补偿”为核心的宽频保幅处理技术思路,道集质量和频带宽度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地震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在储层预测方面,综合应用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技术和AVOZF反演技术,实现了岩性、脆性、TOC含量及有效裂缝等地质参数的高分辨率预测,明确了大民屯沙四段页岩油“甜点”分布的有利区,落实Ⅰ类、Ⅱ类“甜点”面积约为143 km2。现场实践结果表明,新钻的水平井地质评价结果与储层预测吻合程度高,储层的钻遇率达66.4%。研究结果为大民屯凹陷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边际储量是渤海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海洋边际油田的经济性和技术性限制,动用难度大。近年来渤海针对渤海边际油田简易平台部署井位少、覆盖地下含油面积小、钻完井投资高等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渤中区域、曹妃甸区域的多个边际油田,积累了边际油田开发经验。应用大位移井、单筒双井、井口回接、单井双泵等技术方法,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渤海边际油田的简化工程设施、依托已有设施的钻完井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分析当前制约渤海边际储量动用的钻完井技术瓶颈,整理渤海边际油田开发思路,对渤海边际油田开发钻完井技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和展望,为挖掘渤海边际油田油气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分析渤海地区稠油油田地面及地层流体性质资料,从中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了渤海稠油油田储量评价阶段地层原油粘度评价方法。根据计算所得地层原油粘度,可以初步判断储层流体性质,为油田选择开发方式、编制开发方案及采收率预测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边际油田储集层的分布和特征、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以渤海湾盆地Q33-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集层为例,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研究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通过河流相砂体井震标定、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边界精细刻画,雕刻河流相储集层砂体外部形态,描述其内部非均质性;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井点外推宽度法、变差函数分析法建立河流相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结合类比密井网油田储集层分布特征,提出了侧向相变对比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河道下切对比模式等3种河流相储集层井间对比模式。综合以上3种储集层表征技术,确定了Q33-1油田储集层分布的最可能模式,并以此模式为依据设计油田开发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HX地区沙三上亚段的碎屑岩储层是一套有利储层,但是在火成岩的屏蔽作用下,利用常规叠加地震资料难以有效识别,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勘探进程。针对该问题,运用wedge模型测试验证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在薄储层预测中的优势,以HX地区新采集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为基础,制订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提取与应用流程,在测井曲线预处理、横波速度预测、叠前CRP道集优化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并对沙三上亚段的薄砂泥岩储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零入射角地震资料能够克服叠加结果的先天缺陷,从而获取地层界面垂直反射保幅保真信息,剖面分辨率更高,井震吻合更好,储层预测的精度更高,尤其是对薄储层的刻画能力尤为突出。根据储层预测的结果,在HX地区部署了H34井,钻遇了预测的有利储层,试油结果获得高产,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超千万吨。研究成果为该区后续井位部署和储量上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90°相位转换技术是通过地震相位旋转90°,使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从而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该技术具有运算速度快、完全尊重原始地震资料,无需井资料和模型的约束等特点,尤其适合海上少井或无井条件下的储层研究.90°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田的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储层...  相似文献   

19.
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合理确定新近系河流相油田探井井位部署和岩心资料录取,提高钻探成功率和储层段岩心获取准确率;定量描述已钻遇的含油砂体,准确确定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参数;量化储量潜力,整体把握油田储量规模。通过对6个已投产河流相油田复算前后砂体描述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在储量评价中提供的面积、有效厚度参数准确度高,在研究未钻遇潜力含油砂体、合理把握储量规模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WC-A、B、C、D油田是正在开发的海相地层联合开发油田群,主要采用水平井开发。海相地层较陆相地层往往具有更好的储层稳定、油藏连通的特点,但WC油田群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实钻和预测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进行开发,主要采用了沉积相分析预测、储层参数统计比较、地震反演信息预测、开发领眼井信息预测等储层预测方法,根据预测方法做出了多次优化调整,确保了水平井在好油层中钻进,对WC油田群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预测结果表明,所述方法具有良好效果,对海相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