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核黄素产生菌的补料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核黄素产生菌E .ashbyii在发酵过程中菌体量、糖质量浓度、pH值、核黄素质量浓度和粘度的变化及菌体形态与核黄素生物合成之间的联系 ,发现 pH值对菌体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菌体浓度过高会导致发酵液粘度过大 ,通风供氧困难 ,菌体活力下降 .采用先低浓度培养菌体 ,然后根据发酵液 pH值的变化进行多次适量补料 ,不仅可以控制菌体的过度增殖 ,缓解通风供氧不足造成的困难 ,而且还可以保持菌体活力 ,增加核黄素的产量 .  相似文献   

2.
构建透明质酸发酵动力学模型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量、基质消耗量及透明质酸产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进行摇瓶发酵,利用MATLAB软件对透明质酸含量、还原糖残量、菌体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规划,建立了透明质酸生成动力学的模型。对拟合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其吻合度较好,相对误差5%。本模型适用于培养基初糖质量浓度30 g/L的分批发酵,为透明质酸的产业化生产放大、发酵过程的工艺设计和管理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丁勇  赵郁聪 《中国酿造》2017,36(12):126
构建透明质酸发酵动力学模型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量、基质消耗量及透明质酸产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进行摇瓶发酵,利用MATLAB软件对透明质酸含量、还原糖残量、菌体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规划,建立了透明质酸生成动力学的模型。对拟合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其吻合度较好,相对误差<5%。本模型适用于培养基初糖质量浓度<30 g/L的分批发酵,为透明质酸的产业化生产放大、发酵过程的工艺设计和管理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冷却猪肉新鲜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快速、准确的方法对冷却猪肉新鲜度进行测定。以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肉浸液pH、液体电导率、肌红蛋白含量和色差仪a值等五项理化指标为自变量,以天数的改变为因变量,在Matlab操作平台下应用BP神经网络对新鲜度进行预报,并与感官评判方法及单独测定挥发性盐基氮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最为准确,正确率达到87.5%。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等电点结晶工艺对于味精制作成本和质量控制来说非常重要,主要进行了谷氨酸发酵液粘度、发酵结束等待时间、谷氨酰胺含量、流加浓度、还原糖含量等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粘度≤8.0CP,谷氨酰胺含量≤0.08g/dL,流加发酵液浓缩浓度≤32.0g/dL,流加发酵液还原糖含量≤1.20g/dL,发酵结束立即放罐对谷氨酸结晶工艺较好。  相似文献   

6.
张赟彬  缪存铅  宋庆  郭媛 《食品科学》2010,31(19):63-66
目的:研究荷叶精油对肉类食品中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机理。方法:测定菌悬液电导率、还原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当荷叶精油质量浓度达40mg/mL时,5min 即可导致菌液电导率明显增加;还原糖实验中,荷叶精油对3 种细菌作用后菌液中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大,作用3h 时增加最多;经荷叶精油处理一段时间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下降幅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荷叶精油可造成菌体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引起3 种菌体内含物的渗漏,从而造成液体培养基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实验表明荷叶精油可使细菌蛋白质合成速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野生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其发酵过程中电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葡萄皮上野生葡萄酒酵母进行分离选育,并且利用WL培养基对所筛选菌株进行鉴定,获得了性能优良的葡萄酒酵母.利用所选育的葡萄酒酵母进行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其发酵效率高,葡萄酒品质较好.发酵过程中对发酵液的电导率和还原糖的变化的监测表明,在发酵前期,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和电导率均下降;待还原糖含量消耗殆尽时,电导率骤然上升.该研究为工厂发酵过程中的在线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快速测定还原糖含量的方法,提出了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蜂蜜还原糖含量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通过光谱扫描还原糖含量在61.3%~75.22%范围的蜂蜜样本,选择11992.1~7494.6cm-1波数范围、二阶导数、及10个因子数进行光谱预处理,偏最小二乘法(PLS)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al)、校正均方差(RMSEE)、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99.71%、0.27%、98.44%、0.45%。用该模型对验证集样本进行预测并统计分析,表明预测值与测定值无显著差异。因此,用该方法快速准确定量分析大批蜂蜜中的还原糖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原果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24种不同来源的样品中筛选得到一株编号为XZ3的原果胶酶高产菌株,其酶活达126.4U/ml。通过对菌落形态及孢子囊形态的观察,初步鉴定是曲霉属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内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pH、湿菌体重、PPase及PGase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含量在菌体生长初期升高很快,在对数生长期又迅速下降;发酵液的pH保持恒定:菌体产酶与菌体生长几乎同步且PPase与PGase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比值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来自全国13个省(14个地区)46个品种的马铃薯为实验材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国标方法稍有改动,检测马铃薯的干物质、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再通过SPSS 20.0对不同样品中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差异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矩阵散点图、一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干物质、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为15.43%~29.67%,还原糖含量为0.09%~1.84%,淀粉含量为9.11%~22.30%(均为湿基);大部分样品的还原糖含量差异都很显著(p0.05),淀粉含量差异也很显著(p0.05);通过矩阵散点图发现马铃薯中还原糖含量与干物质含量无相关性,与淀粉含量也无相关性;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服从一元线性方程:y=9.626+0.708x,即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越高,淀粉含量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啤酒酿造过程中糖度变化和乙醇浓度变化.将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温度、麦汁浓度、接种量及发酵时间作为输入数据,将糖度变化和乙醇浓度的变化作为输出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啤酒酿造过程的模型.使用此模型模拟了主酵温度8℃、麦汁浓度11°P、接种量为2×107个/mL时糖度变化和乙醇浓度变化,结果糖度预测的均方根误差为2.66%,乙醇浓度预测的均方根误差为14.60%.结果表明,使用此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啤酒酿造过程糖度变化和乙醇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不同红茶菌发酵液品质差异的内在原因。方法 以4种特色的红茶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标记为A、B、C、D), 比较分析其在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 4种红茶菌发酵液的香味、滋味差异较大, 色泽差异较小, 其中B在发酵第2 d具有独特发酵风味与茶香, 色泽橙黄, 口感清爽, 综合评分最高, 为74.2分; 4种红茶菌发酵液的菌体浓度、pH、总糖、乙酸、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accharic acid-1,4-lactone, DSL)及葡萄糖酸变化趋势相似, 但含量差异较大; 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性分析表明, 4种红茶菌的优势真菌为Starmerella(暂无中文名称)和酒香酵母属(Brettanomyces), 优势细菌为驹形杆菌属(Komagataeibacter)和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 其中Starmerella相比Brettanomyces更有利于乙酸生成, Gluconobacter相比Komagataeibacter利用碳源更高效。结论 4种红茶菌的菌群结构不同, 影响其对碳源的利用率和有机酸的形成,进而导致其发酵液感官品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胃肠段微环境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与膳食纤维的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为探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glucomannan,KGM)和魔芋葡甘低聚糖(konjac oligosaccharides,KOS)与不同胃肠段微环境的影响,分别以KGM和KOS为碳源,采用YCFA培养基培养不同胃肠段微生物,同时做葡萄糖(glucose)和不加碳源的空白对照,测定不同发酵液pH值、黏度、菌落总数、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datty acids,SCFAs)、总糖及还原糖含量。与对照相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添加KGM和KOS的发酵液pH降低,SCFAs含量增加,菌落总数增加;KGM显著增加胃及小肠发酵液黏度,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略有降低,大肠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KGM和KOS可调节不同胃肠段发酵液环境,增加微生物数量及代谢产物含量,从而更有利于机体健康,为KGM和KOS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以蜂蜜、麦曲、酵母为原料,以高级醇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磷酸氢二铵添加量和发酵液糖度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麦曲添加量为4%,干酵母的加入量为0.2%,磷酸氢二铵添加量600 mg/L,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0.0%,pH为4.5,培养温度为34℃,培养时间为4 d,在此条件下得到高级醇的最低值43.72 mg/L。  相似文献   

15.
啤酒发酵过程电导率在线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涤飞  赵长新  窦少华  符辉 《酿酒》2004,31(5):57-59
本实验对啤酒酵母发酵过程中电导率与还原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还原糖与电导率之间存在良好的数学关系,并且以此为依据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100L小型发酵罐发酵实验进一步表明:将电导率应用于啤酒发酵过程在线监测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透明质酸发酵液的絮凝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测定过滤滤饼常数、透光率及处理前后透明质酸浓度 (CHA)的变化 ,分析讨论了用絮凝法预处理透明质酸发酵液的合理性。实践证明 :透明质酸发酵液经絮凝预处理后 ,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效果 ,同时其滤清液的纯度亦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在超滤过程中污染程度明显减少 ,渗透通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甜瓜、菠萝作为原料,对酿造复合型起泡酒的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甜瓜菠萝起泡酒的最佳工艺条件:甜瓜与菠萝的质量比为1∶1,安琪酿酒酵母与SC1230专用酿酒酵母的添加比例为1∶1,接种量0.3 g/L,发酵醪的初始糖度为26%,β-环糊精添加量0.3%,采用罐内发酵方式对起泡酒进行充气。最终制得的甜瓜菠萝起泡酒感官评分为95分,酒精度11.4%vol,残糖4.3 g/L,总酸5.0 g/L,压力0.33 MPa,微生物指标合格。产品色泽金黄透亮,果香和酒香协调,酸甜爽口,饶有余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发酵条件对酸樱桃发酵汁中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3株乳酸菌发酵酸樱桃汁, 以pH为指标明确最佳发酵菌种和稀释比例。随后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探究糖添加量、pH、氮源、稀释比例对发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 最佳发酵菌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GG, LGG), 最佳稀释比例为1:3, 氮源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几乎没有影响; 而不同添加量的碳源(葡萄糖)导致发酵液乙偶姻、双乙酰等含量差异; 随着pH增加, 乙偶姻、双乙酰、2-戊酮等含量显著升高; 稀释比例通过影响发酵原汁的浓度导致发酵后风味物质乙偶姻含量显著增加、2-戊酮含量显著降低。进一步差异比对3株乳酸菌酸樱桃发酵汁的风味, 发现LGG代谢脂肪酸可产生较多的2-庚酮及2-戊酮。结论 菌种、糖添加量、稀释比例、起始pH均可导致发酵液中乙偶姻、2-庚酮及2-戊酮等挥发性风味物质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为酸樱桃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以3株本土低产硫化氢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41y5、182y12和174y1为研究对象,研究酵母可同化氮(YAN)的质量浓度对其发酵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菌株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初始YAN质量浓度的升高,酵母的生物量越大,发酵周期越短;发酵后模拟酒的挥发酸含量和pH值升高;初始YAN质量浓度对菌株产H2S的影响不同。初始YAN质量浓度与CO2平均释放速率、挥发酸含量、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最大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2S释放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且在发酵过程中H2S的释放量与发酵后模拟酒的pH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酿酒酵母41y5和182y12相比,酿酒酵母174y1在4个初始YAN质量浓度下,生物量均最高,发酵周期均最短,发酵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