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色泽评价方法,以确定最佳的闷黄时间,本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于不同闷黄条件处理的18个黄茶茶样的18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提取出来的前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色泽总变异的83.45%,并通过这三个主成分构建出色泽评价模型:Y=0.671PC1+0.218PC2+0.111PC3,利用此模型计算出来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指数排序与感官审评色泽评分、聚类分析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评价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碧螺春茶在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水量、咖啡碱、氨基酸、总糖、叶绿素、茶多酚、水溶性物质和抗坏血酸)的劣变趋势及感官审评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二者做了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在碧螺春茶品质劣变过程中,抗坏血酸的氧化程度与碧螺春茶的感官品质劣变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性达到了0.992(P<0.01);通过抗坏血酸的氧化情况可以大体得出碧螺春茶劣变程度,并且存在如下关系:y(品质得分)=32.447+305.390x(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繁多,品质差异性大,为评鉴不同大树茶品质组分的差异性,试验以习水大树茶资源为原料,分别测定大树茶的6个品质指标(水分、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大树茶叶综合评价模型,探究模型拟合度以及回归模型显著性,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20份大树茶单株品质组分多样性进行分析。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大树茶加工适宜性评价,为探索大树茶资源价值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陈香型六堡茶品质特点,对典型样本进行品质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GC-MS分析香气成分,对26种共有芳香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不同主成分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加权系数,结合主成分线性回归方程构建陈香六堡茶的香气质量综合评价函数,并利用所建函数计算样本得分排序进行香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陈香型六堡茶主要品质成分特征为:茶多酚含量13.05%±2.14%,氨基酸含量1.80%±0.13%,咖啡碱含量4.44%±0.36%,水浸出物含量38.00%±2.81%;"陈香"的主要特征性芳香物质为α-雪松醇、β-芳樟醇、二氢猕猴桃内酯、α-萜品醇和β-紫罗酮;对比感官与函数F=52.962F1+20.825F2+15.348F3+7.592F4的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对香气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该综合评价函数来进行六堡茶香气的质量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宝庆桂丁绿茶的品质并建立其评价体系,本研究选取30份宝庆桂丁绿茶样品,对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并测定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儿茶素组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宝庆桂丁绿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宝庆桂丁绿茶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宝庆桂丁绿茶感官综合评价,春茶最佳,夏茶次之,秋茶最差;宝庆桂丁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4.77%~49.17%,茶多酚含量为22.49%~26.84%,咖啡碱含量为4.89%~5.93%,氨基酸含量为2.88%~5.84%,可溶性糖含量为4.16%至7.02%,呈现高氨基酸、高咖啡碱和高EGCG的特征,符合名优绿茶的生化特征;不同采摘时期宝庆桂丁绿茶生化成分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D-LC、EC、GCG极显著相关(P<0.01),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显著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9.869%,并建立宝庆桂丁绿茶综合品质评价模型为F=0.543F1+0.310F2+0.046F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氨基酸、可溶性糖、EGCG和ECG等4个生化成分含量指标可以用来综合评价宝庆桂丁绿茶品质的优劣,同时可以将宝庆桂丁绿茶依据采制时间划分为2个类群,4个亚类群,其综合品质依采制时间逐渐降低。本研究揭示了宝庆桂丁茶生化特征,建立了可行的品质评价模型,并确定了关键品质指标,为宝庆桂丁绿茶的品种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30份市售特级生抽酱油的8个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抽酱油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30份特级生抽酱油整体质量优于现有酿造酱油国家标准要求,其品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细菌总数样品间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81.5%,水分活度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2.5%;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4.631%,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抽酱油品质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前5名样品为广东省4个不同品牌的生抽酱油产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26个湖南省特级、一级和二级工夫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重要品质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并构建其等级典型判别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特级红茶中,关键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含量最多,一级红茶次之,二级红茶最少。在不同等级的湖南红茶中,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含量具有显著(P<0.05)性差异。建立的典型判别模型对不同等级湖南红茶的分类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其自身验证法的准确率达100%,交互验证法的准确率达84.62%。通过对湖南不同等级工夫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的分析及典型判别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为湖南红茶的等级划分提供了一种合理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三类茶中茶氨酸、咖啡碱及多酚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分析了绿茶类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类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Ⅰ(特级标准样)和普洱茶Ⅱ(临沧出产)中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和没食子酸等物质的含量;研究了绿茶、红茶和普洱茶中茶氨酸与咖啡碱的比例关系、儿茶素的组成特征及含量,探讨了上述物质作为茶叶品质控制和鉴定的综合指标参数以及相关生理功效方面的组效关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茶粉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PLS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同时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法(CARS)、遗传偏最小二乘法(GA-PLS)和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对整个谱区进行光谱波段筛选,并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导数及多元散射校正(MSC)等预处理方法进行模型优化。以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偏差(RMSEC)、预测标准偏差(RMSEP)及主成分数作为模型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特征波段筛选可对模型起到优化效果,提高模型运算速度。其中GA-PLS优化效果最为明显,茶多酚、咖啡碱模型的R~2分别达到0.958 6和0.967 9; RMSEP分别为0.396 2和0.291 3。经独立验证所建模型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茶粉中品质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及其与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以来自陕西、浙江、湖南三省的15个茯砖茶为材料, 采用感官审评法、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分析法、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茯砖茶滋味品质评价方法。结果 在感官审评结果中15个茯砖茶滋味可分为醇和、平和、粗淡3种类型。15个茯砖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在21%~38%之间、茶多酚含量在3.0%~9.5%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7.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0.9%~1.5%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2.5%~5.5%。TAV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分、咖啡碱及氨基酸对茯砖茶的苦涩滋味和醇甜滋味有显著贡献(TAV>1), 其他内含成分对茯砖茶滋味品质具有修饰作用(0.1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梦君  罗理勇  李双  曾亮 《食品科学》2014,35(13):15-19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7%;粒径从198 nm增加到475 nm;沉淀量由8 mg/L增加到244 mg/L;当固定咖啡碱或茶多酚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一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增强。通过分析检测咖啡碱和儿茶素各单体在模拟反应体系中的变化,表明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组分。因此,尽量选用咖啡碱含量低于200 mg/L、茶多酚含量低于1 200 mg/L的绿茶原料,可避免茶乳酪的大量生成,增强绿茶饮料透亮的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结合主成分分析鉴别不同储存年份的六堡茶,并找出其化学组分差异,为鉴别不同储存年份六堡茶提供快速无损的方法。通过采集5个不同年份六堡茶的红外光谱,利用一阶导数重构红外图谱,建立主成分分析鉴别模型,并提取出模型的载荷因子。结果表明:样本在主成分空间中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基本实现不同年份六堡茶的鉴别。载荷因子分析显示,5个年份六堡茶化学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茶多酚、咖啡碱及氨基酸3类物质成分含量的不同。本法可以快速、无损地鉴别不同年份的六堡茶,并且能反映不同年份六堡茶主要成分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古树茶香气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从云南的13个古树普洱生茶样品中分离鉴定出94种挥发性香气组分,通过主成分分析鉴定出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分别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香叶醇、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Z)-2-癸烯醛、β-环柠檬醛、壬醛、己酸-反-2-己烯酯和水杨酸甲酯。另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综合评价函数F=β_1F_1+β_2F_2+…+β_kF_k构建了古树普洱生茶香气质量的评价模型,以不同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βi(i=1,2,…,k)为加权系数,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各样本得分并排序来评价各个茶样的香气质量。通过感官评价法进一步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质量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快速简便的黑茶降血脂质量评价方法,对16个茶样进行成分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黑茶降血脂质量的评价模型。通过油酸诱导HepG2细胞,建立体外高脂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实验(MTT法)的基础上,以细胞内脂质含量为指标验证黑茶的降血脂功效。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验证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评价卷烟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基于物理指标、烟丝常规化学指标和主流烟气化学指标,进行多特征统计分析,进而采用相似度分析建立了不同批次卷烟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考察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相似度方法可有效检验不同批次卷烟的质量波动情况,得到的结果与感官评价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可良好地区分不同牌号的卷烟样品。说明,基于多特征指标的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为卷烟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定量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尺寸片烟及不同长度成品烟丝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卷烟配方中不同尺寸片烟及其成品烟丝中不同长度烟丝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尺寸片烟及不同长度烟丝的常规化学成分、多酚类物质及非挥发性有机酸的主成分得分进行投影分析,基于上述3类化学指标主成分分析的前两个主成分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通过感官评吸对不同长度烟丝化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寸片烟及不同长度烟丝3类化学指标及综合化学指标主成分分析的前两个主成分得分在二维平面上的分布呈规律性变化,尺寸相近的片烟或长度相近的烟丝样品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区域;②片烟尺寸或烟丝长度由大到小时,常规化学成分综合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多酚类物质综合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非挥发性有机酸和3类化学指标的综合含量呈对数型下降趋势;③3类化学指标综合主成分分析的前两个主成分得分的聚类结果显示:5种尺寸的20个片烟样品可聚为3类,分别为21.97 mm、4.32~21.97 mm、4.32 mm;7种长度的21个烟丝样品也可聚为3类,分别为4.75 mm、2.00~4.75 mm、2.00mm;④长度4.75 mm与长度4.00 mm的烟丝的整体感官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3个不同等级烘青绿茶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3种茶样中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利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1,1-dipheny-2-picry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3个等级绿茶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多酚随着茶样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咖啡碱的含量则相反,而氨基酸和黄酮是波动变化;不同等级绿茶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差异显著(P<0.05),且IC50随着等级的降低而下降;感官评价得分随着等级的降低而降低;3种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咖啡碱的含量和感官审评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3个等级的炒青绿茶抗氧化性随着等级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高蛋白重组米品质指标间相互关系,以碎米与16种常见蛋白粉为原料通过挤压分别制备16种高蛋白重组米,测定高蛋白重组米质构特性、蒸煮特性、糊化度、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膨化度,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不同高蛋白重组米的综合得分,通过逐步回归对高蛋白重组米品质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制备的高蛋白重组米蒸煮品质指标以及质构品质指标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148%,分别是59.4725%(X1)、17.527%(X2)、8.149%(X3),其中,胶粘性、米汤干物质、硬度、吸水性指数、咀嚼性、内聚性、糊化度、回复性、大米吸水率对第一主成分起主要作用;弹性、膨化度和碘蓝值对第二主成分起主要作用;水溶性指数是第三主成分的重要指标。以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各高蛋白重组米综合得分为因变量(F值),以参加主成分分析的各指标值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高蛋白重组米综合品质评价的理论模型:Y=0.915X胶粘性+0.208X糊化度?0.475X米汤干物质+0.436X回复性。该模型得出高蛋白重组米的质量最优为大米蛋白重组米,其次为大豆分离蛋白重组米,与主成分综合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证实该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8):142-148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400 MPa下处理时感官评分较对照组高,口感和自然陈化的2年普洱茶相仿;经300 MPa下处理的生茶样品的香气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萜烯、酯类、醇类和醛类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烷烃类和酮类有所下降,并且新增了α-柏木烯(1.26%)、4(14),11-桉叶二烯(1.55%)、癸醛(0.71%)等香气成分,这对普洱茶的风味改善起到良好效果,并与感官评定结果相符合,说明适当的超高压处理对加速普洱茶的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季节对金牡丹乌龙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春季和秋季金牡丹茶乌龙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对比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类组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 春季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分别为(21.13±0.17)%、(2.97±0.05)%、(2.93±0.15)%,显著性高于秋茶;而秋茶中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结论 采摘季节对金牡丹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有一定影响,由春季采收的金牡丹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活性成分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