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浓香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以浓香菜籽油、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3种浓香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酸值、过氧化值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分析了其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基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特征风味物质,最后采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浓香食用油的酸值(KOH)均低于12 mg/g,过氧化值均低于0.05 g/100 g;浓香菜籽油的总酚、生育酚和甾醇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24.40、451.30 mg/kg和7 789.41 mg/kg,浓香亚麻籽油的为76.14、404.95 mg/kg和3 279.39 mg/kg,浓香花生油的为56.08、263.80 mg/kg和2 617.32 mg/kg;浓香花生油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油脂,3种浓香食用油中的甾醇主要为β-谷甾醇;浓香菜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硫苷降解物、吡嗪类和醛类,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中主要为醛类和吡嗪类,3种浓香食用油中ROAV最大的化合物分别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异丁醛和(Z)-4-庚烯醛;3种浓香食用油共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2,5-二甲基吡嗪;浓香菜籽油的初始氧化温度、初始分解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204.7、228.7℃和138.9 min,浓香花生油的为186.2、224.5℃和44.0 min,浓香亚麻籽油的为168.0、208.7℃和16.3 min。浓香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较高,氧化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单一食用油中营养组分缺陷问题,以大豆油、橄榄油、鱼油和亚麻籽油为基料油,测定其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然后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关于脂肪酸推荐摄入量的要求,依据不同基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其配比并配制调和油,最后测定调和油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大豆油、橄榄油、亚麻籽油、鱼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4种油脂配制调和油的最适配比为45%、45%、8%、2%;调和油中主要微量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为角鲨烯2.18 mg/kg、β-胡萝卜素0.474 mg/kg、α-生育酚73.6 mg/kg、β-生育酚0.6 mg/kg、γ-生育酚132.0 mg/kg、δ-生育酚20.4 mg/kg、总甾醇5 700 mg/kg。所得调和油符合中国营养学会关于脂肪酸推荐摄入量的要求,是一种营养平衡调和油。  相似文献   

3.
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高脂模型大鼠的降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预防性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的降脂作用。在测定亚麻籽油调和油理化特性的基础上,以采用高胆固醇和脂类饲料喂养动物形成脂质代谢紊乱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将大鼠分为基础对照组、高脂对照组、花生油高脂对照组,高(3 g/kg.bw)、中(2 g/kg.bw)、低(1 g/kg.bw)剂量亚麻籽油调和油组,在大鼠灌胃给予受试品4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亚麻油调和油符合国家食用调和油标准,结晶温度为-21.7℃,氧化诱导期为5.23h,脂肪酸组成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比例为4∶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血脂动物模型建立成功,饲喂亚麻籽油调和油后,与高脂对照组和花生油对照组大鼠相比,中、高剂量组血清中TC(总胆固醇)和TG(总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但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仅中、低剂量亚麻籽油调和油组的体重呈显著性下降。亚麻籽油调和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和抗冻性能;灌胃给予2、3g/kg.bw的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预防性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具有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关键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热榨亚麻籽油特征性香气成分共16?种,包括7?种醛类、4?种杂环类、3?种醇类、1?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共鉴定出14?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6?种醛类、4?种醇类、3?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和热榨亚麻籽油共有香气成分7?种。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E)-2-己烯醛是热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是其烤香味、油脂味的重要来源;乙酸是冷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5.
以恩施马尔科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料,利用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漆油五种食用油对马铃薯进行炕制加工,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GC-MS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等,漆油炕制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与其它四种食用油的有显著差异,未检测到吡嗪类化合物,而其它4种食用油炕制的马铃薯均是醛类、吡嗪类占主导地位,在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吡嗪类约占80-88%,花生油炕制马铃薯风味物质含量最高,热图聚类和PLS-D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均表明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挥发性成分较为相似,VIP分析结果显示2-乙基-(5或6)-甲基吡嗪、反,反-2,4-庚二烯醛等8种成分对炕制马铃薯的风味影响最大。GC-IMS鉴定出了46种挥发性成分,对GC-IMS测定数据进行主成分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中挥发性化合物较为相似,这与GC-MS聚类结果相呼应,由此可见GC-MS联合GC-IMS可很好区分不同食用油熟炕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莎豆油与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他9种植物油脂进行归类。结果表明,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的较为相似,这两种油脂中油酸含量75.01%~77.23%,亚油酸含量7.33%~9.79%;菜籽油、大豆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油、葡萄籽油和玉米油中,油酸含量15.87%~54.24%,亚油酸含量25.42%~74.92%。3个品系油莎豆油脂与橄榄油可归为第一大类,其余8种植物油可归为第二大类。在第二大类中,红花油、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可归为一亚类,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可归为另一亚类。  相似文献   

7.
以稻米油、花生油、大豆油、亚麻籽油和菜籽油为原料,按照营养需求制得调和油。以调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作为指标,考察了稻米油、花生油、大豆油、亚麻籽油和菜籽油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佳氧化稳定性调和油中各植物油的最佳配比(稻米油15.4 g,花生油为1.0 g,大豆油为35.6 g,亚麻籽油为5.6 g和菜籽油为39.3 g),按最佳配比制得的调和油,其氧化诱导时间为4.51 h。  相似文献   

8.
做菜少不了食用油。如今 ,各类精制食用油早已取代了以往的粗制食用油进入了每个家庭。因此 ,油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精制食用油的队伍正一天天壮大 ,除了常见的花生油、麻油、葵花油以外 ,又不断涌现出玉米油、麦胚油、椰子油、橄榄油……面对如此众多的食用油 ,消费者该作何选择呢 ?专家们指出 ,精制食用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学问 ,所谓精制油实际上就是把以往市场上供应的食用油(亦称之为二级油 )通过脱酸、脱磷、脱色、脱臭、脱蜡等加工工序 ,除去其中的杂质、色素和异味而成。通常 ,精制油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烹调油和调和油两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不同油品、不同工艺食用植物油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高温焙炒花生油、橄榄油、压榨成品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压榨成品葵花仁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甘三酯和有益营养伴随物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橄榄油、葡萄籽油5种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5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 5种食用植物油中共检测出10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大豆油11种、花生油28种、芝麻油65种、橄榄油25种、葡萄籽油5种。主要包括醛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酚类、酸类等10类物质。大豆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戊醛、已醛和己酸,花生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己醛、2,5-二甲基吡嗪和2,3-二氢苯并呋喃;芝麻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5-甲基呋喃醛、2-吡咯甲醛、糠醇、愈创木酚、2-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橄榄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叶醇和4-己烯-1-醇乙酸酯;葡萄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已醛。结论 5种食用植物油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有很大区别,可为食用植物油的掺假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辛莉  施江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317-321
以常见的四种食用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油和菜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不同品种、不同成分和含量的混合油脂的折射率,找出折射率变化的规律,为进行食用油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在20℃条件下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葵花油的折射率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1.47161、1.47510、1.47287、1.47514;然后进行两两混合、三三混合,得到混合油中不同油脂含量的变化对其折射率影响的关系。花生大豆、花生菜籽和花生葵花混合油脂的折射率随着花生油含量的变化方程式分别为:y=-0.00034x+1.475、y=-0.00017x+1.4733、y=-0.00034x+1.4751;大豆菜籽混合油的折射率随菜籽油含量的变化方程式为:y=-0.00021x+1.475。三种混合油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变化对食用油折射率的影响为简单的一次函数关系:Y=1.472679143-0.0008354285714X1+0.0025622857143X2(X1代表花生油含量,X2代表大豆油含量)。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综合评价亚麻籽油提供参考,以不同产地的6份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对亚麻籽油的质量指标、营养特性(脂肪酸组成、生育酚含量)、感官评价(坚果味浓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为48.91%~54.35%,总生育酚含量为50.7~78.5 mg/100 g,其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亚麻籽油坚果味分值在1.02~3.87之间;亚麻籽油主要挥发性物质有杂环类、醇类、醛类、腈类和酮类等化合物;亚麻籽油中坚果香味主要受挥发性物质中占比较大的杂环类化合物吡嗪类、呋喃类和吡咯类的影响。产地和加工工艺对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生育酚含量、坚果味分值和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亚麻籽油中Maillard源挥发性香气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HS-SPME-GC-MS分析亚麻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从6个不同炒籽时间(200℃)的亚麻籽油样品中鉴定出69种挥发性化合物;炒籽30~40 min时亚麻籽油会形成较多有利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醛类、酮类及杂环类挥发性化合物随着炒籽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多;亚麻籽油挥发性香气前体物质主要与天冬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葡萄糖和果糖有关;模式美拉德反应验证发现亚麻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来自炒籽过程中上述物质间的美拉德反应,模式美拉德反应产物不仅给亚麻籽油提供特征香气物质,还具有延长亚麻籽油保质期的作用,其中"葡萄糖+天冬氨酸"体系抗氧化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粮油是百姓生活最基本而至关重要的食品。而一件件"黑心油"事件,让百姓谈"油"色变,早起开门便愁眉苦脸。为了解瓶装食用油的质量,台湾彰化县检方和卫生局对市面上各厂牌的橄榄油、葡萄籽油、葵花油、苦茶油、玄米油及调和油进行了抽验。结果发现台湾知名企  相似文献   

15.
以18种市售小包装标示含有花生油的调和油为原料,对其气味、色泽、透明度、酸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以衡量它们的质量状况。结果表明,18种调和油透明度、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它们之间色泽、气味差异较大,50%的调和油存在花生油香味;通过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和油中均存在花生油成分,但大豆油、菜籽油等廉价植物油含量超过花生油含量,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配料表中各植物油的顺序基本反映了其在调和油中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16.
以食用油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50/30 um DVB/CAR/PDMS纤维头测定其中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被鉴定的7种食用油中确定29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烷类、酮类、腈类等物质。其中,醛、醇、酯类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醛类49种,醇类29种,酯类29种。醛类物质的百分含量最大,为30%。被鉴定的各食用油香味组成成分类似,其中醛类化合物在各种食用油中均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7.
合理脂肪酸配比调和油配方系统软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简化配制一定脂肪酸构成调和油的步骤,采用matlab和visual C++2个平台开发"脂肪酸配比合理的调和油配方系统软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得玉米油、亚麻籽油、橄榄油和黄油脂肪酸组成,以该4种油作为基础油,通过运行编制的软件得出SFA:MUFA:PUFA=1:1:1;n-6/n-3 PUFAs=1、5、10、20的调和油的各种基础油的配比,对获得的调和油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用于不同脂肪酸构成比的食用油配方的计算,有望成为制备具有不同脂肪酸构成调和油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家标准GB 5009.227-2016中的电位滴定法(第二法),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值,以菜籽油、橄榄油、调和油及花生油4种常用规格的食用油及其烹调余油为研究对象,将食用油在同一研究环境下启封,并实施相同的烹饪过程,分别收集重复使用1~4次的烹调余油,目的是研究常用食用油在家用重复烹饪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过氧化值均达标,重复油炸后的余油的过氧化值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正不同种类的食用油的成分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大豆油、橄榄油、花生油等食用油在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的同时,也可促进人体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吸收。食用油在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以外,也具有降低血脂、抗心律失常等功效。因此,为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提供安全的食用油,应注重做好现有食用油的脂肪酸成分测定工作,通过成分测定方式,明确食用油成分与健康的具体关系,最终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品牌的番茄红素软胶囊,使用的食用油介质不同。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和消费,选择亚麻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五种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和番茄红素混合,采用五种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来研究这几种不同的食用油对番茄红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几种食用油对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亚麻籽油、花生油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亚麻籽油在质量浓度高于40 μg/mL时,促进效果可能会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