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研究利用湿热-蒸煮处理制备板栗淀粉-多酚复合物,系统考察了在湿热-蒸煮处理条件下,多酚复合作用对板栗淀粉消化及回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湿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板栗淀粉的抗消化性能,但会促进板栗淀粉的回生性能。而湿热-蒸煮处理过程中,多酚(绿原酸/咖啡酸)的添加能进一步提高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抗消化成分含量:淀粉-绿原酸复合物6.77%;淀粉-咖啡酸复合物7.61%);同时在回生过程中多酚可以有效抑制淀粉长程有序结晶和聚集态结构的形成,从而降低板栗淀粉的回生(抗回生率:淀粉-绿原酸复合物16.25%;淀粉-咖啡酸复合物22.99%)。其中相对于绿原酸,咖啡酸对板栗淀粉的抗消化性能及抑制其回生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相对于高水分含量(90%)体系,60%水分含量蒸煮处理后的所有板栗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抗消化性能和抗回生程度均更高。研究结果将为获得更长货架期的新型高品质板栗淀粉基营养健康食品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添加量变化时,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性质双变量相关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研究单甘酯链长、添加量及温度对籼米淀粉-单甘酯复合物结构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甘酯碳链越长,与籼米淀粉的复合程度越高,且越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黏度峰。相比于月桂酸单甘酯和硬脂酸单甘酯,棕榈酸单甘酯与籼米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更高的焓变值、结晶度。硬脂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特性显著相关(除最低黏度值外);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与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在3种不同结晶温度下(30、60、90℃)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比较,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吸水率、碘亲合力、蓝值、微晶比例与结晶度都下降;就己酸、葵酸、硬脂酸而言,较长的链长或较高的温度均有利于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属于典型的V型晶体,且它们的微晶比例、结晶度与脂肪酸性质有关,同一温度下制备的不同脂肪酸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均随脂肪酸碳链增长而降低;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则随复合物形成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微波制备淀粉-油酸复合物,降低大米淀粉消化速率,调控其消化特性。方法在微波作用下,将油酸引入淀粉体系使其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分析比较复合物的短程有序度、结晶结构、晶粒大小、热稳定性与消化特性的关系。结果相比于原淀粉,油酸的引入提高了淀粉的抗消化性,淀粉与油酸形成的复合物呈典型的V型结晶结构,并显示出比原淀粉更好的热稳定性。淀粉油酸复合物的短程有序度、相对结晶度、晶粒尺寸与微波处理温度呈负相关,且较低温度下制备的复合物具有更好的抗消化性。结论淀粉和油酸复合后消化速率降低,较低微波处理温度下制备的淀粉油酸复合物结晶结构更好,因而赋予其更好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机理。方法:采用12~18个碳链的脂肪酸与脱支/非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复合物的热特性、结晶结构及有序结构等,探究脂肪酸链长及脱支/非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对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结构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脱支处理的淀粉与脂肪酸的复合率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其中月桂酸复合率最高(15.00%);未脱支处理的淀粉与脂肪酸的复合率随碳链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其中软脂酸复合率(13.73%)最高。复合物的热特性、结晶结构、分子有序度等与其复合程度有关,淀粉和脂肪酸复合后,糊化峰值温度升高,热稳定性升高,经复合后,淀粉由B型结晶结构转变为V型。结论:脂肪酸链长及淀粉脱支对淀粉—脂质复合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脂肪酸对稻米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旋转黏度仪测定了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与稻米淀粉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淀粉糊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分别将1.0%、2.0%和3.0%的脂肪酸添加到稻米淀粉中,在95℃下蒸煮5、10和15 min,复合指数随脂肪酸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碳链增加而降低;黏度系数随复合物的增加而增加,而流变指数则随复合物的增加而降低;在4种脂肪酸中月桂酸与淀粉形成复合物的能力最强,对稻米淀粉的流变性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锥栗直链淀粉与己酸、葵酸、硬脂酸复合物的溶胀、酶解与糊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形成能降低其溶解度与膨胀度;在同一温度下制备的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脂肪酸链的增长而降低,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的复合物,其溶解度与膨胀度则随制备温度升高而下降;与锥栗直链淀粉比,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抗酶解性、抗老化性、抗剪切性、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均随复合率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缓大米淀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老化,采用加热糊化法制备大米淀粉-不同单甘酯复合物,研究甘油单月桂酸酯(GML)、甘油单棕榈酸酯(GMP)和甘油单硬脂酸酯(GMS)三种单甘酯对复合物的理化和结构特性的影响。采用RVA、DSC、FTIR、XRD等方法测定了复合物的糊化特性、热特性、短程有序性及结晶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单甘酯对复合物的复合指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指数为GMP>GMS>GML;与原大米淀粉相比,复合物的溶解度、析水率、回生值以及短程有序性均显著下降(P<0.05),且不同复合物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的析水率、回生值和短程有序性最低,分别为25.58%、281.7 cP和0.58;差式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与单甘酯复合后,淀粉由A型结晶结构转变为V型结晶结构。上述结果表明单甘酯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淀粉老化,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抑制淀粉老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将红豆淀粉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 种脂肪酸复合,采用微波处理淀粉后,使用水浴加热方法制备红豆淀粉-脂质复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探讨复合物的结构变化,并测定复合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红豆淀粉相比,红豆淀粉-脂质复合物的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淀粉只有单一峰,而复合物有3 个峰,证明复合物是由I型和II型复合物共同构成;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均升高,说明加入脂肪酸抑制了淀粉的糊化;热焓随着脂肪酸碳链长度及不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热焓的增加可能与抗性淀粉的形成有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物形成,氢键的增加可能使抗性淀粉含量增多。复合物产生了V型结晶结构的衍射角,晶体特性发生改变,证明了复合物的存在,添加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形成复合物的特征峰强度明显高于添加亚油酸形成复合物的特征峰强度,随着V型特征峰强度的增加,抗性淀粉含量增多。复合物的快速消化淀粉质量分数降低、缓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质量分数升高,抗消化性随着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加及不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4 种脂肪酸对红豆淀粉结构及体外消化影响不同,其中,以棕榈酸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本实验可为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在抗性淀粉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制备通常采用直链淀粉作为基质,但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较少、且价格高昂,限制了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蜡质玉米淀粉为考察对象,通过利用生物酶法(淀粉蔗糖酶和普鲁兰酶)定向修饰其分子结构,随后与油酸复合构建淀粉-油酸复合物,探究支链淀粉分子结构对淀粉-油酸复合物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蜡质玉米淀粉经过淀粉蔗糖酶改性修饰后,其分支链得到显著延长,而普鲁兰酶的改性修饰则特异性地水解淀粉的分支点。晶体衍射和热特性分析显示,淀粉支链延长修饰或分支点水解均促进了V型淀粉-油酸复合物的形成,V型结晶度最高可达33.1%,且复合物的峰值糊化温度达到91.1℃。体外消化表明,淀粉-油酸复合物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可达49.6%,证明V型结晶结构具有抗酶解特性。  相似文献   

11.
抑芽剂主效成分氯苯胺灵(CIPC)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不但受施用方式的影响,而且也受马铃薯烹调方式的影响。用自主研发的抑芽剂粉剂处理马铃薯4d,然后分别在常温(18~22℃)和低温(3~5℃)条件下贮藏30d。结果表明,采用普通锅、高压锅和微波炉三种烹调方法处理的马铃薯,薯皮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2.48~36.27、45.35~56.40、63.72~74.61mg/kg;薯肉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17~3.32、2.86~3.70、3.54~4.02mg/kg。三种处理方法与对照相比,薯皮中CIPC含量差异显著,薯肉中CIPC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的马铃薯中CIPC残留量最高,而且在煮过马铃薯的水中也发现了少量CIPC。  相似文献   

12.
不同烹调方法对野生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油炒、漂烫和微波三种烹调方法对野生蔬菜蒲公英、荠菜一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油炒使蒲公英、荠菜的总酸性物质含量增加,氨基态氮、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漂烫均导致蒲公英、荠菜的氨基态氮、总酸性物质、雏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微波使蒲公英、荠菜的总酸性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维生素C、氨基态氮含量降低。综合这些分析结果,从保存营养成分的角度考虑,野生蔬菜在食用方法上还是以微波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13.
The following four vegetables; beans (Phaseolus vulgaris var. vulgaris), brinjal (Solanum melongena var. esculentum), knol‐khol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ulorapa) and radish (Raphanus raphanistrum satvius) were processed either by conventional, pressure or microwave cooking methods and were analysed for their nutritional and sensory profile. Raw samples were used as controls. Microwave cooking resulted in greater moisture loss when compared with vegetables cooked by other methods. The protein, fat, total ash, calcium, phosphorus, iron, and dietary fibre contents of the vegetabl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raw or cooked vegetables. Ascorbic acid was destroy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by pressure cooking followed by microwave and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sensory attributes of cooked vegetables, as evaluated by a paired preference test,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oked radish and knol‐khol but, in the case of beans and brinjal, microwave and conventionally cooked samples were preferred over pressure cooked on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检测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分析方法,并依据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不同烹饪方式下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样品经1.0 mol/L NaCl溶液提取后,以乙腈-15 mmol/L pH 4.7磷酸钾缓冲液(15:85,V:V)为流动相,在电压强度+2 kV条件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在0.05~5.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1,检出限为0.3 μg/g,定量限为1.5 μg/g,加标回收率达到96.3%~98.6%。通过研究发现蒸、煮2种方式对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较小,而炸和烤对淀粉质及肉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影响较大。结论 此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测定不同烹饪方式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炒、炖、焖3种方法对鸡肉进行烹饪,比较烹饪方式对鸡肉挥发性香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鸡肉的感官品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鲜肉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显著高于醇类和烷烃类,烹饪后鸡肉中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类和烷烃类物质,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降低程度大小顺序均为:炒焖炖;而烷烃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程度大小顺序均为:炒焖炖,并且检测出几个新的高分子物质;烹饪后鸡肉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均大幅度升高,3种烹饪方式中,炒能显著降低鸡肉硬度和咀嚼性,且弹性和内聚性较高;而焖具有增加鸡肉的硬度和咀嚼性,且降低弹性和内聚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研究了八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复合磷酸盐、葡萄糖氧化酶、单甘脂、沙蒿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偶氮甲酰胺)对苦荞挂面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甘脂、沙蒿胶、偶氮甲酰胺,能有效改善苦荞挂面的蒸煮品质,使苦荞挂面的持水能力增强,干物质损失减少;添加0.8%的复合磷酸盐、0.2%的葡萄糖氧化酶、0.3%的黄原胶、0.2%的海藻酸钠时,苦荞挂面的煮熟增重率分别增加到135.07%、137.98%、138.01%、139.00%,面条的持水能力有所提高,苦荞挂面的蒸煮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但对干物质损失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水煮和蒸煮的熟制方法对方便面品质的影响,以及熟制后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面条进行脱水,选出一种最优的熟制干制方法.结果表明蒸煮方法较优于水煮,微波干燥优于热风、远红外和油炸干燥方法.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波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干燥处理时间40s、微波功率210kW、微波频率920MHz和传道速率1m/min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蒸煮方式对藜麦营养特性及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常压蒸煮、高压蒸煮、微波蒸煮三种不同蒸煮方式对藜麦的营养特性(VB1、VB2的损失;酚类物质含量和组成;淀粉水解率)的影响,并采用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样品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两种蒸煮方式相比,常压蒸煮藜麦可保留较多的VB1、VB2,有较低的淀粉水解指数,可产生更多的风味物质。但在酚类物质的保留上,常压蒸煮不及高压蒸煮。因此,常压蒸煮可能是一种较适于藜麦的烹调方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催化餐厨废油水解反应制备脂肪酸,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酶用量对酶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水解工艺参数酶用量、水解温度、油水比和水解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猪胰脂肪酶L3621和假丝酵母脂肪酶LS20在适宜条件下均可实现餐厨废油的高效酶催化水解;L3621最佳水解条件为酶用量700 U/g、水解温度45℃、油水比1∶1.2、水解时间36 h,在此条件下酶解率达94.30%;LS20最佳水解条件为酶用量600 U/g、水解温度40℃、油水比1∶1、水解时间36 h,在此条件下酶解率达96.84%。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加工、烹制条件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处理猴头菇子实体,然后从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4个方面测定不同处理条件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烘烤温度升高,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还原力显著升高,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降低。微波处理对清除羟自由基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显著升高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煮处理中,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还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高于炒处理;而对于清除羟自由基,炒处理则显著高于煮处理。研究结果为猴头菇加工、烹制条件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