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定乳粉中非蛋白氮含量,比较四种蛋白质沉淀剂分离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质的效果。方法 样品加水溶解后分别用15 % 三氯乙酸溶液、丙酮、20 %乙酸铅溶液和3 % 草酸钾-7 % 磷酸氢二钠溶液、乙酸锌溶液和亚铁氰化钾溶液沉淀蛋白质,同时用三聚氰胺做加标回收,过滤后取滤液消化定氮。结果 三氯乙酸沉淀法计算非蛋白氮含量为0.2036%±0.0002%,相对标准偏差在四种方法中最小,为0.1023%,加标回收率为96.07±2.29%;丙酮沉淀法计算非蛋白氮含量为0.0981 %±0.0050 %,加标回收率在四种方法中最低,为50.56 %±7.90 %;乙酸铅沉淀法计算非蛋白氮含量为0.1372 %±0.0012 %,加标量为79.2mg三聚氰胺/10g样品时,乙酸铅沉淀法加标回收率比三氯乙酸沉淀法更稳定,为96.57%±1.07%;乙酸锌沉淀法计算非蛋白氮含量为0.3466 %±0.0100 %,加标回收率为86.81 %±2.87 %。结论 三氯乙酸沉淀法结果准确度和稳定性较其他三种方法更好,但受到加标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含三聚氰胺奶粉蛋白质含量的简便方法,本研究分别用考马斯亮蓝法、双缩脲法以及纳氏法测定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高温变性法、改良三氯乙酸法、Sevage法和透析法考察了去除蛋白氮和非蛋白氮-三聚氰胺的效果。结果表明,考马斯亮蓝和双缩脲不与非蛋白氮三聚氰胺发生反应,采用改良三氯乙酸法可以较好的实现蛋白氮与非蛋白氮三聚氰胺的分离。因此,用考马斯亮蓝法或者双缩脲法可以准确测出含毒奶粉中蛋白氮的含量,通过改良三氯乙酸法配合纳氏法可以检测奶粉中的非蛋白氮-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乳品真蛋白检测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乳品真蛋白的定义,比较了国内外牛乳蛋白质检测的标准方法,简述了乳品真蛋白的快速检测方法,提出了我国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方向,即在样品处理前先用150g/L的三氯乙酸溶液使乳中的蛋白质沉淀,用滤纸分离,再用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蛋白态氮含量和非蛋白态氮含量,计算蛋白质含量。如果改用pH4.6来沉淀酪蛋白,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测定乳品中酪蛋白。  相似文献   

4.
研究非蛋白质掺假牛乳样品中的乳蛋白质检测方法。样品用15%三氯乙酸溶液处理牛乳样品,沉淀分离乳蛋白质,通过凯氏定氮法和四种分光光度法对液态乳中添加尿素和三聚氰胺常见掺假物进行检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比色法、Folin-酚试剂法、BCA法检测牛乳中掺入不同比例尿素溶液蛋白质含量,结果不受尿素溶液的影响,准确度高。对于牛乳中掺入三聚氰胺溶液,三氯乙酸结合凯氏定氮法检测相对误差较大,而三氯乙酸结合双缩脲比色法、Folin-酚试剂法、BCA法检测结果不受三聚氰胺溶液影响,准确度高。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牛乳中掺入尿素溶液和三聚氰胺溶液相对误差均很大。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生鲜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生鲜乳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本实验参照FDA三聚氰胺检测方法、NY/T 1372-2007,探讨检测三聚氰胺的色谱条件和优化生鲜乳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前处理方法.最后确立了有效的检测方法,采用硫酸铵(0.02mol/L):甲醇=94:6(V/V)作为流动相,203nm为检测波长.样品溶液在0.1~150μg/ml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5mg/kg,回收率均在91%以上,回归方程式为y=2.37×105x 1.21×104及相关系数r=0.9998.此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样品处理简便易行,适于测定生鲜乳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蛋及蛋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条件。采用1%三氯乙酸提取,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沉淀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本方法测定三聚氰胺在0~3.0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其线性方程为y=12 342x+242.73,相关系数R2=0.998 4,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mg/kg和0.05mg/kg,加标回收率为60.0%~85.0%。该方法可满足蛋及蛋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准确对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加以准确测定。方法:采用样品,通过三氯乙酸超声进行加以提取,乙酸铅发生沉淀析出蛋白,采用Cleanert PCX进行固相萃取后加以净化,使用氨化甲醇溶液进行洗脱,然后用氮气干燥,流动相发生溶解后,借助亲水相互作用,形成色谱柱用于检测。结果:奶粉在0.3μg/g、1μg/g和3μg/g浓度条件下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与相对偏差为76%和12%,此方法三聚氰胺检出限0.14mg/kg。结论:此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的特点,可以用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沉淀方法对牛乳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硫酸铜、饱和食盐水、乙醇、乙酸铅、三氯乙酸沉淀牛乳中蛋白氮的最佳沉淀条件,并对分别添加了尿素、硝酸铵、亚硝酸钠、三聚氰胺、三种水解蛋白的牛乳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各样品蛋白质质量分数,研究不同沉淀剂对含非蛋白氮牛乳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乙酸为沉淀牛乳中蛋白质的最佳沉淀剂,沉淀效果优劣顺序为三氯乙酸乙醇饱和食盐水硫酸铜乙酸铅,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凯氏定氮法测定牛乳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准确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在蛋白质测定标准上,提出利用硫酸铜溶液来沉淀蛋白质,冷却后通过过滤来分离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氮,并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从而得出食品中的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氮的实际含量。它具有经济快速的特点,一般企业都能检测出效果。检测原理把样品加入水中,然后加入5%的硫酸铜溶液,并加热蛋白质沉淀出来。同时,由于三聚氰胺、尿素等无机氮具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性,将它们和易溶解性含氮性化学物质溶解在蒸馏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快速检测再制干酪中三聚氰胺的方法。方法样品中的三聚氰胺经2%的三氯乙酸溶液提取,乙酸铅沉淀蛋白、正己烷脱脂后,经CX固相萃取柱净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三聚氰胺含量在50~300 n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方法定量限为10μg/kg。添加水平为10、50、100、200μg/kg的奶酪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1.4%~103.2%,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经济,适用于儿童奶酪等多种再制干酪产品中三聚氰胺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豆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按照东北豆酱传统方法制作的自然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在检测蛋白质含量、氨基氮含量、氨基酸含量、非蛋白氮含量和水解指数等指标变化的基础上,对豆酱的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豆酱蛋白质含量、非蛋白氮含量、蛋白水解指数先上升后下降;氨基氮含量则先不断增加后减少至稳定。自然发酵豆酱中共含有17种氨基酸,但不同发酵时期豆酱中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成品豆酱中氨基酸总量维持在41.00 mg/g左右,明显高于生豆粉(11.42 mg/g)和熟豆粉(11.06 mg/g)中氨基酸总量。不同发酵时期豆酱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在0.48~0.77之间,提示豆酱中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分析不同发酵时期豆酱的AAS、CS和EAAI可知,发酵20 d时EAAI最高达29.41,发酵50~75 d豆酱的EAAI保持在16.16~17.40之间。通过比较4种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可知,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无味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分析测定了宣恩火腿从原料腿到成品的整个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宣恩火腿中非蛋白氮含量从原料腿中的685.9 mg/100 g增加到成品的1724.3 mg/100 g,非蛋白氮中的多肽氮在整个加工周期内持续上升,发酵末期上升幅度更大,氨基酸态氮含量在发酵中前期快速升高,末期略有下降,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变化规律跟氨基酸态氮一致。呈味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上升明显,从315.8 mg/100 g增加到2171.3 mg/100 g,其中鲜味较强的谷氨酸含量增加了29.6倍。宣恩火腿各蛋白质中,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均由于降解而含量下降,特别是在发酵中后期降幅更大,肌浆蛋白比肌原纤维蛋白降解更彻底。肉基质蛋白含量在发酵初期由于蛋白质的热变性而升高,随后保持稳定。总而言之,蛋白质的水解伴随着整个宣恩火腿的加工过程,尤其是在发酵中后期,这种水解程度更为明显,为火腿特有风味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丽颖  付莉  李志成  郭丽 《食品科学》2011,32(5):277-280
为评价黑龙江省市售乳制品中蛋白质的质量,采用凯氏定氮法和三氯乙酸沉淀法测定黑龙江市售不同厂家生产的全脂加糖乳粉、纯酸牛乳、配制型乳饮料和灭菌纯牛乳中的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含量,计算各乳制品的蛋白氮指数和非蛋白氮指数。结果表明, 利用蛋白氮指数和非蛋白氮指数评价乳制品中蛋白质质量是可行的,并建立了4种乳制品的蛋白氮指数和非蛋白氮指数模型。黑龙江市售合格的全脂加糖乳粉、纯酸牛乳、配制型乳饮料和灭菌纯牛乳的蛋白氮指数范围分别为0.990~0.995、0.870~0.956、0.402~0.633和0.929~0.943,其非蛋白氮指数范围分别为0.005~0.010、0.084~0.130、0.367~0.598和0.069~0.071。总体来说,黑龙江市售乳制品蛋白质含量大多数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但部分乳制品的蛋白质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左海根 《食品科学》2010,31(4):201-205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同时测定大米蛋白粉中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三聚氰酸、三聚氰胺一酰胺、三聚氰胺二酰胺的方法。样品经二乙胺- 水- 乙腈(1:4:5,V/V)超声提取30min 后,提取液于70℃条件下氮气吹干,在吡啶介质中经甲基硅烷化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仪测定(内标法定量)。此方法检测限为0.5mg/kg、线性相关系数(20~1000μg/L 范围内)不小于0.9989;当加标量为1.0~5.0mg/kg 时,平均回收率为72.01%~96.45%、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6.3%。此方法可用于大米蛋白粉中三聚氰酸及其类似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别用GB/T5009.5《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和NY/T1678《乳与乳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双缩脲比色法》,测定了添加非蛋白氮物质的乳及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GB/T5009.5方法不能区分样品中的蛋白氮与非蛋白氮;采用NY/T1678-2008方法可以较好的实现蛋白氮和非蛋白氮物质的分离,有效地排除三聚氰胺、尿素、甘氨酸和水解蛋白等多种非蛋白氮对乳及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影响,该方法前处理方法快速、简单,检测结果准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菜籽蛋白原料及制品中真蛋白含量难以测定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分级和定量2步完成的高选择性菜籽蛋白含量测定方法。通过酸化丙酮溶液和沸水萃取实施分级处理,可将样品中的非蛋白氮分离;结合应用可溶性蛋白的染色法测定和不溶性蛋白的凯氏定氮法测定,可获得样品的真蛋白含量。该方法变异系数不大于2.83%,回收率95%~96%,并可排除本源性非蛋白氮(包括芥子碱和硫甙)及外源性非蛋白氮(包括硝酸盐、铵盐、三聚氰胺和尿素)的干扰。该方法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不受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可推广到更多的植物蛋白制品及原料的真蛋白含量测定中,并可为相关行业的掺杂辨识或品质评价提供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蛋白质降解与酸肉品质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消费。方法:分析酸肉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环境因素、乳酸菌数及蛋白质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总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非蛋白氮逐渐增加;蛋白质降解中间产物多肽氮及氨态氮呈先升后降趋势,发酵60d时挥发性盐基氮为19.56g/100g;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发酵可提高蛋白质氨基酸分;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含量变化与乳酸菌数和氯化钠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水分活度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非蛋白氮与乳酸菌数和氯化钠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分活度和pH值显著负相关。结论:发酵可提高酸肉蛋白质营养价值,综合安全及风味因素,建议酸肉发酵时间在20~40d为宜。  相似文献   

18.
李巧玲  安源  张艳川  杨金 《食品科学》2010,31(10):196-199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牛、羊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样品经1% 三氯乙酸- 乙腈(3:1,V/V)提取,利用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洗脱液于50℃条件下用氮气吹干,残渣用离子对试剂缓冲液- 乙腈(90:10,V/V)溶解,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在0.2~80μg/mL 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9,其检出限为0.05mg/kg。在牛肉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1.73%~83.35%,相对标准偏差为0.97%~1.95%;在羊肉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0.95%~82.95%,相对标准偏差为0.70%~2.32%。本方法具有操作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酱油二次沉淀严重影响其外观质量和商品价值。本研究以大豆低压长时(0.24 MPa/18 min)蒸煮工艺为对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等方法研究了大豆高压短时(0.54MPa/14min)蒸煮工艺对酱油二次沉淀蛋白和二次沉淀生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G4中的B3亚基(20 ku)和G1中的A1a亚基(35 ku)是酱油二次沉淀蛋白的主要成分,采用大豆高压短时蒸煮工艺制备的酱油(样品)比其对照酱油中B3亚基减少65.38%,样品中A1a亚基被完全降解;样品中二次沉淀含量比其对照减少72.69%。同时,采用大豆高压短时蒸煮工艺可提高酱油原料蛋白质利用率9.37%、氨基酸态氮14.14%、总氮10.74%、总糖22.36%、还原糖27.87%和无盐固形物12.38%(p0.05)。因此,采用大豆高压短时蒸煮工艺可显著提高酱油二次沉淀蛋白降解率、减少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和提高酱油滋味物质含量,同时改善酱油外观质量和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