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垩白对稻米吸湿产生裂纹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有垩白与无垩白的籼稻米和粳稻米浸入相同温度的水中,测定浸水时间与稻米吸湿产生裂纹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在水中吸湿后,有垩白的稻米比无垩白的稻米容易产生裂纹;粳稻米比籼稻米容易吸湿产生裂纹;有垩白籼稻米比有垩白粳稻米裂纹率峰值更高,裂纹产生更剧烈,但裂纹率峰值出现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2.
采用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规定的方法,对福建省2007~2009年种植的中晚籼稻谷样品进行质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粒型等指标是影响中晚籼稻谷未能达到优质稻谷标准的主要因素;不同年份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的差异对不完善粒率的影响可能略大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水质、栽培管理水平等的影响,而直链淀粉、粒型、垩白粒率则相反;同种中晚籼稻谷不同地区种植,质量和品质差异明显,龙岩地区优质中晚籼稻谷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方稻区近10年籼稻品种品质分析,明确当前我国籼稻品种品质的现状特征,为今后籼稻优质育种和品质提升做支撑。分析南方稻区2011—2020年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2 701份早籼、中籼和晚籼稻样品品质指标数据,按品种熟期和区域实验分组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划分8小类,以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为评价依据,比较分析籼稻品种近10年优质达标率与稻米品质指标发展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近10年我国籼稻品种品质呈稳定上升趋势,尤其2017年后晚籼稻品质提升最为显著。晚籼组中华南感光晚籼组与晚籼中迟熟组品质优于晚籼早熟组,中籼组中长江中下游中籼稻组品质优于长江上游中籼稻组,早籼组中华南早籼稻组品质较优且近年来稳定提升。(2)品质指标中垩白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近10年表现稳定上升,胶稠度与糙米率近10年保持较高达标率,整精米率与透明度的一等达标率年度间变幅较大且无明显提升趋势。因此,品质指标中需加强籼稻整精米率与透明度年度间稳定性的研究。品种类型中,中籼稻品种品质提升是未来我国籼稻整体品质提升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广东省内产的3种籼稻谷(中二软占、特籼占25、珍桂矮1号)质量进行品质分析(出糙率、不完善粒、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结果表明:3种籼稻谷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了解籼稻氮气气调启封后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以实仓储藏籼稻为原料,以常规储藏作为对照,对气调储藏和气调杀虫两种工艺启封后籼稻的品质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准低温实仓储藏条件中,两种气调工艺启封后籼稻的含水量,脂肪酸值、新鲜度、发芽率、真菌孢子数和糊化特性等指标变化和常规储藏差异不明显。气调杀虫工艺在启封储藏前后籼稻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对照仓多降低0.9%和0.2%,垩白率多增加0.73%;气调储藏工艺启封储藏前后籼稻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分别比对照仓多降低0.4%和0.34%,碎米率、垩白率、黄粒米率和硬度多增加 1.93%,2.34%,0.7%和3.5%。通过主成分分分析发现气调时间越长启封后稻谷品质变化更快、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10种不同产地籼稻为原料,分析其品质性状(糙米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垩白度、垩白率等)、食用品质和化学组成(直链淀粉、粗蛋白质、脂肪、水分等指标),研究湖北籼稻品质性状在地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稻谷其化学组成和品质性状有差异;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垩白率和垩白度数值有差异;安陆稻谷样品直链淀粉质量分数18.4%~24.5%,属低直链淀粉含量,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分高;不同地区样品脂肪酸值差异较大,反映了不同的贮藏品质;宣恩稻谷含有较高的硒元素含量,与其种植产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2010年辽宁省中晚熟组区域试验的27个水稻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8 7**);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呈显著负相关(r=-0.458 0*、r=-0.466 6*、r=-0.413 6*);产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千粒重可兼顾粳稻的产量提高及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不同储存条件对成品大米垩白程度的影响,以"辽星"粳稻大米为样品,设定10、15、20、25℃以及常温条件等五个温度进行控温、湿度储存实验。经过6个月储存,在所有储存温度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上升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幅度越大;低温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增加幅度较小。25℃条件下变化明显,垩白粒率由6.1%上升到22.6%,垩白度由2.2%上升到5.7%。粳稻大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储藏时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后熟是粮食的特性之一,在后熟过程中,粮食籽粒会发生生理生化活动,其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在后熟完成后一般会改善,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谷的后熟研究较少。为探究籼稻的后熟期时长、后熟期间的具体活动状态、后熟期内的品质变化规律,实验以6种优质籼稻(隆两优534、黄华占、郢香丝苗、粤农丝苗、虾稻1号、A优442)为原料,在后熟期内定期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包括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发芽率、电导率、出糙率、脂肪酸值)、糊化特性指标和不同酶活性(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α-淀粉酶)。结果表明,六类优质籼稻具有不同后熟时长,后熟期间6个品种优质籼稻的发芽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电导率呈波动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出糙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脂肪酸值呈波动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品种间有变化趋势的差异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除A优442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α-淀粉酶活性除黄华占以外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峰值粘度整体呈先波动的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品质评价,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A优442、隆两优534、虾稻1号、粤农丝苗、郢香丝苗、黄华占。  相似文献   

10.
王宝婷  郭祯祥  郭嘉 《食品科技》2020,(2):163-169,176
采用分离重组的方法,使B-型淀粉占总淀粉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45%、50%、60%,探究不同小麦A-型及B-型淀粉比例下形成重组面粉的糊化特性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B-型淀粉颗粒配比的增加,重组面粉的糊化温度呈上升趋势,B-型淀粉从0%增加到40%时无显著性差别。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均呈下降趋势;重组面粉吸水率显著性增大,形成时间呈整体上升趋势,面团的稳定时间呈下降趋势,弱化度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B-型淀粉配比为0%时有最小值,在50%~60%范围时弱化度最大,当B-型淀粉占总淀粉比例为30%~50%时,其粉质指数较大且无显著性差异;面团发酵最大高度(Hm)、面团最终高度(h)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气体释放曲线最大高度(H’m)、面团的产气量(V总)、面团气体的损失量(V损)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当B-型淀粉配比在0%~20%范围时,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随着配比的增大(20%~60%)总体呈小范围内波动性增加,但面团的持气率R有着完全相反的趋势。且当B-型淀粉占总淀粉比例为20%时,面团的产气量V总和气体损失量V损最小,面团的持气率R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为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籼稻配方米产品,分析了21个籼稻米品种各种理化指标和蒸煮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筛选适合制作配方米的基米品种,并采取单形重心设计对配米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选择不同长宽比的大米可以获得不同垩白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大米,通过选择不同垩白米率的大米也可获得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大米;通过单形重心设计分析获得了硬度粘度比的回归方程,进一步优化获得了期望硬度粘度比的籼稻米配米组合:广西桂小粘(A)44.41%,广西九七香粘(B)7.00%,从化本地油粘(C)15.00%,江西软米粘(D)33.59%。研究结果对配方米科学配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省2007年~2011年新育成的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及其与部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中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较大,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相关性,随着出糙率的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但有可能降低其适口性;蛋白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温度对品质形成影响较大,成熟期随温度上升,垩白有变少、变小的趋势,提高外观品质,而成熟期低温使整精米率下降,加工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和2002年在田间条件下,对水稻群体光合速率及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群体光合速率和稻米品质各指标存在差异,齐穗后15天左右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2002~2006年育成水稻品种品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近五年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中,有90%以上品种的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垩白度高,整精米率偏低.早熟品种的米质状况最好,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情况相对较差.从品种趋势上看,近两年育成品种的米质性况比以前育成的品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省2015年水稻区域参试66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品种,其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达到优质米三级以上水平;水稻品种间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品质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国稻谷生产再获丰收,而大米消费则基本稳定,稻谷总体上产大于销,但在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支持下,稻米价格仍呈上升态势,尤其是粳稻米价格涨势强劲,粳籼稻米之间价格之差拉大。展望2010年我国稻米市场,虽然稻米总体上仍供大于求,但各品种的供求却不均衡,"粳紧籼松",粳稻价格仍呈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家稻谷标准GB 1350-1999和优质稻谷标准GB/T 17891-1999规定的方法,对广东省13个区域2007年种植的早晚造籼稻谷样品进行质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系统测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晚造籼稻谷的质量和品质优于早造;不同地区种植的同品种稻谷,其质量和品质差异明显,据研究,珠江三角洲优质籼稻谷的比例较高,粤西、粤北地区优质籼稻谷的比例较低;最后研究得出垩白度、不完善粒和直链淀粉等指标是影响稻谷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籼稻米饭食味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籼型稻米食味品质与其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对50份籼稻品种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和RVA特征值进行测定,对蒸煮食味品质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粒宽、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而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最终粘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的相关性较高;在选出的6个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因子中,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外观因子、营养因子和粒形因子对食味品质的累计贡献率为83.8%,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和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在籼稻优质食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和外观因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750 份籼稻样品的外观、加工、理化、蒸煮和食味品质进行了测试,并对各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对食味计评分进行修正的米饭食味评价模型Y=-0.187 60X1-1.322 7X2+0.122 52X3+7.545 8 X4-0.001 558 4X5+81.585(式中:Y为感官评分;X1为直链淀粉含量;X2为蛋白质含量;X3为食味计评分;X4为回生值;X5为黏度平均值)。综合考虑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米饭用籼稻的综合指数模型Y=0.167 21X1+0.027 819X2+0.073 22X3-0.006 76X4-20.271 4(式中:Y为综合指数;X1为出糙率;X2为整精米率;X3为感官评分;X4为垩白度),并用层次分析粗粒化综合评价模型对该综合指数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这两个模型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米饭用籼稻的食味品质和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20.
杨泽敏、王维金在粮油市场报上指出 :1 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整精米率是相互矛盾的指标 ,普遍认为垩白大的米样 ,整精米率较低 ;而垩白小的米样 ,整精米率较高。在实践中 ,有些米样实际垩白较大 ,在碾米过程中米粒易断裂 ,因而整精米率较低。但是 ,由于测量垩白时取整精米作样品 ,丢掉了垩白较大但已断裂了的米粒 ,人为地降低了样品的垩白米率 ,造成了一种部分样品整精米率低且垩白米率低、垩白度小的假象 ,尤其是对垩白与整精米率的矛盾非常尖锐的样品而言 ,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笔者认为 ,对一些特殊的样品应采取手工剥壳测量垩白的方法。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