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新疆部分进出口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新疆进出口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利用PCR方法对新疆进出口食品中的11大类、253批次进行初筛,用传统方法进行分离,最后用VITEK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鉴定。结果分别从饼干巧克力类、方便面类、谷物类、儿童食品类、干果类和其他类食品中检出阪崎肠杆菌,阳性率分别为:13.43%、8.16%、15.79%、75.00%、11.11%、11.11%。结论 阪崎肠杆菌在上述食品尤其是儿童食品中存在,是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专项抽查的婴儿配方食品中的阪崎肠杆菌指标状况,并探讨阪崎肠杆菌的计数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 按照GB 4789.1-20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和GB 4789.40-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进行了抽样和检测, 依据JJF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及贝塞尔统计学方法对计数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22批次婴儿配方食品中有1批次检出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4.55%, 该批次样品中阪崎肠杆菌平均计数为25.5MPN/100g,计数结果扩展标准不确定度为2.72MPN/100g。[结论] 本次评估依据阪崎肠杆菌检计数检验国家标准,对4次保温培养节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液混合过程,酵液取样体积,阪崎肠杆菌显色平板上可疑菌落选择和MPN法重复计数的四个不确定度较大,是记数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某地区婴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情况,为我国制定婴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限量标准及为政府加强对婴儿配方奶粉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常规生理生化鉴定法和实时荧光PCR法。结果检出2株阪崎肠杆菌。结论我国市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中存在少量的阪崎肠杆菌污染。  相似文献   

4.
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调查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根据美国FDA和加拿大实验室的方法,建立了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从87份阜阳劣质奶粉样品中检测到1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污染阳性率为12.6%.用API 20E和Qualicon BAX(R)系统鉴定了11株阪崎肠杆菌.这是国内首次从婴儿配方粉中分离到阪崎肠杆菌菌株.  相似文献   

5.
阪崎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健康危害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阪崎肠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种,1980年由黄色阴沟肠杆菌更名为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目前,微生物学家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阪崎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报告。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市售国产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状况,为消费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按2011、2012年版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市场上11家国内生产的32份婴幼儿配方粉进行检测。结果 32份样品检出2株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6.25%。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4.35%(1/23);婴幼儿谷物食品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11.11%(1/9)。结论 柳江县市售部分婴幼儿配方粉中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食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应加强监测力度,预防和控制阪崎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污染途径并寻找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分离鉴定、PCR 和荧光PCR 等方法检测,分离鉴定采用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和全自动微生物生化仪。结果:阪崎肠杆菌在192 份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检出率为1.56%,在60 份原料奶粉中的检出率为13.33%,30 份生产车间环境样本均未检出。结论:福建省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存在阪崎肠杆菌的安全隐患,某工厂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主要来自原料奶粉。荧光PCR 和显色培养基可用于阪崎肠杆菌的快速筛选和分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2年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14个地区的百货商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和便利店采集婴幼儿食品,按照国标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结果 1共监测1 939份样品,总检出率为13.56%(263/1 939),其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3.15%,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为4.19%明显高于配方食品的检出率0.83%(χ2=15.361,P0.05),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0.37%,配方食品检出率为14.12%明显高于谷类辅助食品的检出率8.68%(χ2=13.238,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0.05%;2定量结果:6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中,43份5 MPN/100 g,3份110 MPN/100 g,最大值为240 MPN/100 g;201份蜡样芽胞杆菌阳性样品中,MPN法测得159份100 MPN/g,10份100 MPN/g,最大值为1 100 MPN/g,平板法测得19份100 cfu/g,13份100 cfu/g,最大值为4×107cfu/g;3不同年龄段谷类辅助制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5.69%~21.05%和3.45%~5.26%,配方食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11.11%~16.25%和0%~1.37%;4不同产地婴幼儿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范围为8.84%~23.47%。结论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存在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污染,应加强企业生产监管,保障婴幼儿食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阪崎肠杆菌-食品安全控制的新目标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 196 1年英国首次报道阪崎肠杆菌引起婴儿脑膜炎病例以来 ,世界上相继有多个国家报道了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 ,婴儿配方奶粉与疾病的暴发密切相关。在 2 0 0 3年第 35次食品卫生法典大会上 ,美国和加拿大提出了有关控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危险性框架 ,指出 1岁以下的易感婴幼儿感染阪崎肠杆菌后有生命危险。 2 0 0 4年第 36次食品卫生法典大会一致通过并设立了以加拿大为首的起草工作组 ,加速修订婴幼儿食品国际卫生操作规范 ,制定阪崎肠杆菌和其它可能导致婴幼儿健康危害的相关病原菌的微生物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市售冰激凌中的阪崎肠杆菌进行抽样检测。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GB 4789.40- 2010)》进行检验。结果 从冰激凌中检出阪崎肠杆菌,经过染色和生化试验, 在29份样品中有3份样品分离出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10.34%。结论 市售冰激凌样品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阪崎肠杆菌,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质检系统应加强对市售的冰激凌的卫生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1.
辣椒粉中检出阪崎肠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辣椒粉中阪崎肠杆菌存在状况.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4789.40-2010,应用VITEK 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检验.结果—从辣椒粉中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阪崎肠杆菌存在于辣椒粉调味品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进口俄罗斯食品中食源性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黑龙江省2个对俄口岸进口的6类、829批俄罗斯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嗜渗酵母。结果部分样品出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其中夹心饼干、冰淇淋和糕点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因季节原因超标率比较严重(P0.05),全部产品未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红茶粉中有1批出现霉菌超标,蜂蜜中有2批(总82批)出现嗜渗酵母超标,超标率为2.4%。结论大部分进口俄罗斯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部分存在微生物超标问题,建议设立专项监测计划,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丹东口岸进口海产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方法对丹东口岸2003-2005年进口的海产品3种致病菌的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1965批进口海产品中检出不合格产品44批(2.24%)。其中32批(1.63%)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批(0.31%)检出沙门菌和6批(0.31%)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不合格产品主要为冻章鱼、冻海螺、冻紫石房蛤、活河螺、冻河螺肉等。结论从丹东口岸进口的海产品3种致病菌的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最严重,海产品中冻章鱼和冻海螺被这3种致病菌的污染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统计分析全国各省,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总局官网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公告的信息,整理出了2017年我国抽检的各类食品的不合格情况,重点对不合格率较高和问题比较集中的食品品种进行了分析,并对引起食品不合格的项目进行了统计和归类分析,为食品安全精准监管和靶向抽检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共抽检34大类(包括餐饮食品和食用农产品)460859批次食品,其中不合格食品9713批次,不合格率2.11%,出现的不合格项目共251项。看来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趋好。不合格产品主要来源于流通环节的农贸市场和小、微型加工企业。不合格率排在前10位的食品种类依次是方便食品、冷冻饮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特殊膳食食品、水果制品、蔬菜制品和餐饮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仍是导致我国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新疆、广东、辽宁等地和新西兰、美国、印度进口食品中分离的阪崎肠杆菌(ES)分子型别和耐药情况。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Ⅰ酶切ES 染色体DNA 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实验,用BioNumerics 软件对不同地区分离的ES 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似度。用Vitek 2 进行药敏实验,分析ES 耐药情况。结果:38 株ES(其中ES12 为标准菌株)分成37 个PFGE 型,相似度在25%~100%,未表现出优势带型和地区特异性,而部分食品被遗传紧密相关的ES 克隆株污染。药敏实验结果显示37 株ES 共有9 种耐药谱,部分菌株对呋喃类、头孢类、β- 内酰胺类耐药。结论:建立的PFGE 方法可应用于ES 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保健食品中的污染菌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按照GB 47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对31批次保健食品进行检验,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污染菌进行鉴定。结果 从31批次的保健食品中分离、鉴定出64株污染菌, 在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中未检出目的菌, 但分离得到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分别是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气味沙雷菌、温和气单胞菌、赫氏埃希菌、阪崎肠杆菌、非脱羧勒菌、泛菌属、缓慢葡萄球菌、浅绿气球菌、哥伦比亚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铅黄肠球菌、屎肠球菌、以及枯草/解淀粉/萎缩芽孢杆菌、死谷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以及蜡样/苏云金/蕈状芽孢杆菌。结论 各种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检出, 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通过分析污染菌的来源及危害, 提出提高保健食品卫生质量的建议, 为保健食品的生产、消毒灭菌、卫生学检验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6种快速检测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辖区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方法 利用6种快速检测产品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瘦肉精、食品中二氧化硫、黄曲霉毒素B1、亚硝酸盐和吊白块进行检测,并对快速检测中检出的阳性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及时送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次快速检测共计完成1151批次,其中农药残留824批、二氧化硫118批、亚硝酸盐70批、黄曲霉毒素B1 75批、瘦肉精10批、吊白块54批,检出疑似阳性产品6批次,送实验室复检确证阳性样品1批,快速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9.48%。结论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快速检测有效的保障了辖区的食品安全,并将食品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修订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设定检测项目及其迁移限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聚碳酸酯食品容器的生产、食品接触情况进行现场调查,随机抽取60批次样品,检测蒸发残渣(水、4%乙酸、20%乙醇、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游离酚和重金属,并同时检测双酚A特定迁移量。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蒸发残渣、游离酚和重金属的合格率均为100%,高锰酸钾消耗量的合格率为98.2%,双酚A特定迁移量检出值范围为0.5~3.0μg/kg,检出均值为0.9±0.4μg/kg。结论根据检测结果、风险评估资料,参考美国FDA、日本、欧盟法规,提出了我国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的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9.
Trade in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among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is rapidly expanding and, with this expansion, new supply chain partners, from globally disparate geographic regions, are being enrolled.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are progressively sourced more from lesser developed nations. Food safety incidents in the USA and Canada show a high unfavor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illness outbreaks and imported foods. In the USA, for example,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imported food appeared to rise in 2009 and 2010, and nearly half of the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imported food, implicated foods imported from areas which previously had not been associated with outbreaks. Projecting supply chains into new geographical regions raises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the capacity of the new supply chain partners to provide the requisite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sufficiently robust public health measure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foods and foodstuffs offere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laws, regulation and legislation among the many n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global food trade are, at best, inconsistent. These inconsistencies frequently give rise to trade disputes and cause large quantities of food to be at risk of destruction on the often dubious pretext that they are not safe. Food safety is often viewed through a political or normative lens. Often as not, this lens has been wrought absent scientific precision. Harmonization of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around sou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as advocated by the US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 would ultimately promote trade and likely provide for incremental improvement in public health. Among the priority roles of most national governments are the advancement of commerce and trade, preservation of public health and ensuring domestic tranquility. Achieving these priorities is fundamental to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 Countries such as the Netherlands, Canada, Germany, Japan and the USA, for example, have very stable governments, are leaders in trade and commerce and enjoy high standards of public health. It is not by accident or coincidence that these nations are also among the world's wealthiest. Attainment of national prioritie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promoting trade in foodstuffs and also in preserving public health (food safety), would benefit greatly from international efforts in harmonizing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legislation. © 201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