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试验研究了酶法修饰对乳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乳清蛋白的单酶和双酶修饰产物的乳化活性并没有显著的升高或降低,但乳化稳定性相比于原料乳清蛋白分别下降了18.1%和28.55%。脱脂乳粉的2种酶修饰产物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都与原料脱脂乳粉基本保持同一水平,无明显差异。模拟体外消化过程检测结果显示,与原料乳清蛋白相比,经酶法修饰后的乳清蛋白产物一步消化和两步消化后释放的肽量均有所增加,并且单酶修饰乳清蛋白比双酶修饰乳清蛋白的消化性更好。疏水性检测结果显示,单酶体系和双酶体系修饰的乳清蛋白和脱脂乳粉的表面疏水性都明显高于相应的原料蛋白,其中,单酶体系修饰的乳清蛋白表面疏水性要比双酶修饰乳清蛋白略高,而双酶体系修饰脱脂乳粉高于单酶体系修饰脱脂乳粉,结果与固有荧光性分析的结果一致。该研究目的是确认单酶及双氧化酶体系修饰乳蛋白的可行性,阐明其对乳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为乳蛋白功能性质的改善提供一种新途径,对拓宽乳蛋白在食品加工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实际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pH驱动法将姜黄素包埋在O/W乳液中,分别探究3种乳化剂:乳清分离蛋白(WPI)、酪蛋白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变性淀粉对姜黄素乳液的影响。方法:以山茶油为油相,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制备空白乳液,利用pH驱动法制得姜黄素乳液。考察3种姜黄素乳液的粒子特性和包封率;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姜黄素乳液粒子特性和外观变化,并通过体外消化试验考察姜黄素的生物可接受率及胃、肠道稳定性。结果:OSA变性淀粉稳定乳液具有较大的平均粒径[(327.8 ± 9.2) nm]和包封率[(81.7 ± 1.5)%],在pH 4~7范围具有良好的pH值稳定性。3种姜黄素乳液的胃、肠道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其中OSA变性淀粉和WPI稳定乳液生物可接受率较高,分别为(43.4 ± 1.4)%,(47.1 ± 4.7)%。结论:3种乳化剂均能达到稳定乳液的效果,采用pH驱动法可将姜黄素包埋在乳液中,为设计生物活性物质载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磷脂酶解物-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的机理,研究了不同酶解时间对乳液乳化性质、贮存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等特性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法对酶解后的磷脂产物组分进行分析,并对乳状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Zeta电位、乳层析指数、氢过氧化物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磷脂经4 h酶解后主要产物为溶血磷脂,其与大豆蛋白共建乳化体系后,乳化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酶解6 h左右酰基转移现象加剧,产生的溶血磷脂会继续被酶解生成甘油磷脂酰胆碱,导致稳定性略有下降;添加一定酶解时间的磷脂酶解产物,会促进乳化体系通过相互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形成较稳定的界面膜,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复合酶法提取铁皮石斛多糖的最佳工艺以及酶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利用单因素及L18(37)正交实验研究了酶配比、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料液比及pH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清除DPPH、ABTS自由基研究酶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酶解最优条件:中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比例为2:1,酶浓度为10%,料液比为1:120,酶解温度为55 ℃,pH6.0,酶解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3.85%±1.8%;酶解多糖对DPPH、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331、0.467 mg/mL,说明酶解石斛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双包被技术联用来提高姜黄素对光稳定性,同时制得双包被姜黄素乳液。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分析了抗氧化剂(植酸、PG、TBHQ)、稳定剂(墨鱼汁、EDTA、石斛汁、柠檬酸)对姜黄素光稳定性的影响;制备姜黄素乳液的水相时,以包埋率为指标,考察了乳清蛋白、OSA变性淀粉、(OSA变性淀粉+乳清蛋白)试验组对包埋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单包被壁材;从包埋率、离心沉降率、光稳定性、显微拍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双包被对姜黄素光稳定性作用效果,同时确定了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均质的最适压力。结果表明,加入抗氧化剂0.1%植酸、稳定剂0.1%柠檬酸溶液可显著增强姜黄素对光的稳定性,且不受介质p H影响;以乳清蛋白为壁材的包埋率较高(71.70%);双包被姜黄素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以乳清蛋白为壁材、经60 MPa动态高压微射流均质制备单包被姜黄素,再以多孔淀粉和β-环糊精作为壁材(壁材比1∶1),芯壁比10∶1,在50℃温度下经高速分散机乳化(20 000 r/min, 4 min)。双包被效果优于单包被,双包被技术在提高姜黄素对光稳定性的同时,贮藏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非变性大豆乳清蛋白(NWSP)及热变性大豆乳清蛋白(DWS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磷脂(Lec)对NWSP乳液、DWSP乳液的影响,并对Lec添加前后乳化体系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大豆乳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ζ-电位、粒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CSLM)等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与纯大豆乳清蛋白乳化体系比较,添加磷脂后的DWSP-Lec乳化体系、NWSP-Lec乳化体系乳化活性显著提高、乳滴平均粒径减小、乳液的ζ-电位值增加,有效阻止了乳滴絮凝聚集乳液稳定性增强,DWSP-Lec乳液稳定性高于NWSP-Lec乳液,这可能是热处理后大豆乳清蛋白分子发生折叠,包埋于蛋白内部的疏水基团及巯基暴露从而增强大豆乳清蛋白与Lec间的疏水交互作用,大豆乳清蛋白-磷脂的协同作用使其乳化活性增强,乳液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找到一种具有胃保护作用的天然载体,通过胃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使大豆分离蛋白改性,建立稳定的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体系。通过显微观察、粒径及电位测定、乳液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指数和乳层析指数计算,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pH 2.0和pH 7.0时的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最适配比。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酶解120 min后酶解完全;随着酶解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的增加,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先增加后不变;当磷脂添加量在0.001 0 g/mL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稳定性最大;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先增加后不变;正交试验得到,pH 2.0条件下酶解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0.020 0 g/mL、磷脂添加量0.000 5 g/mL、油相体积分数10%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在pH 2.0时最稳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联合采用核磁共振氢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针对酶解过程中酰基转移现象对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磷脂酶解物相互作用及乳状液乳化稳定性、储存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在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大豆分离蛋白-磷脂4 h酶解物复合乳液、大豆分离蛋白-磷脂8 h酶解物复合乳液4种样品中,大豆分离蛋白-磷脂4 h酶解物复合乳液具有最佳的乳化稳定性、储存稳定性。而磷脂经8 h酶解由于酰基转移现象的发生,溶血磷脂会部分转变成甘油磷脂酰胆碱,导致其与大豆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减弱,稳定性有所下降。因此,适度酶解时间磷脂酶解产物的添加会促进其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形成较稳定的界面膜,从而提高乳液的乳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大米蛋白酶解产物中乳化性较好的关键组分,采用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限制性酶解大米蛋白,分析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乳化活性及乳液稳定性以探究不同酶解产物结构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关系;筛选最优乳化特性样品后对其超滤分离得到<5 kDa、5~10 kDa和>10 kDa组分,通过界面张力、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粒径、微观结构及贮藏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分子量肽的界面特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胰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得率最高;与大米蛋白相比,除水解度为6%的胰蛋白酶酶解产物外,其他酶解产物的表面疏水性均降低;酶解后β-折叠显著降低,蛋白结构更加舒展;胰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5 kDa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差,贮存7 d后粒径由2.59 μm增加到7.82 μm;而>10 kDa组分界面张力较小,界面层较厚,具有较好的乳液贮藏稳定性,表明分子量较大的肽更能有效地稳定乳液。  相似文献   

10.
叶酸修饰两亲性多糖是一种有效的疏水活性物质载体,能增加疏水活性物质的结肠靶向转运。以叶酸和辛烯基琥珀酸酐双修饰菊粉(folic acid octenylsuccinate inulin,FA-OS-菊粉)自聚集形成荷载姜黄素的胶束为研究对象,以胶束颗粒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和姜黄素保留率为指标,探究了该胶束的热处理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及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和释放特性。结果:荷载姜黄素FA-OS-菊粉胶束在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姜黄素保留率较高,但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变化显著;消化结束时,FA-OS-菊粉胶束在模拟胃液中的姜黄素释放率小于2%,在模拟肠液中的姜黄素释放率小于10%,具有较好的控释效果。结论:荷载姜黄素FA-OS-菊粉胶束具有潜在的结肠靶向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正常小鼠长期食用铁皮石斛多糖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铁皮石斛多糖。将16只雄性KM小鼠分为正常组及铁皮石斛多糖组,适应性喂养后,铁皮石斛多糖组小鼠按临床等效剂量灌胃8周,每天1次,每次0.4 mL,正常组小鼠灌胃等量无菌水,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一般状况、定期记录体重及摄食量,灌胃结束后检测脏器指数及血脂四项,观察肠黏膜形态。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铁皮石斛多糖组小鼠的体重增长率及摄食量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脏器指数、肠黏膜形态及血脂四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正常小鼠长期食用铁皮石斛多糖是安全的,但功效不明显,可能与正常机体的器官及功能处于平衡状态,无法很好的凸显铁皮石斛多糖的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s, DOP)对高脂饮食小鼠肠腔菌群的影响,为其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水提醇沉法提取DOP,分别以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 HFD)、高脂饮食联合DOP对昆明小鼠干预8周,收集小鼠小肠段的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HFD使小鼠肠腔菌群中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并使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及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_1)富集。此外, HFD使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下调。DOP降低了有害菌属的丰度,促进了uncultured_f_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及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增殖,并提高了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结论 DOP可调控肠腔菌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并可通过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保护或修复肠道黏膜,具有潜在的益生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椰子油为芯材,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为壁材制备单层椰油乳液,再以单层椰油乳液为芯材,分别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methylcellulo sesodium,CMC)、纤维素纳米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壳聚糖(Chitosan,CNI)、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为壁材制备四种双层椰油乳液,进而探究各乳液体系的微流变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显示,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体系粘弹性最高(P<0.05),乳液中的粒子不能自由运动,乳液的固液平衡值最低(P<0.05),乳液中粒子运动的速率低;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有最低的肠释放率,且释放速率最为缓慢;除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外,各乳液体系经胃相消化后均出现明显聚集,小肠消化后聚集程度增加;WPI、WPI-CNC、WPI-CMC稳定的椰油乳液经过口腔、胃、肠消化后平均粒径依次增加,粒径分布出现多峰现象;肠消化后,各乳液表面负电位增大。综上,椰油乳液的流变学特性显著影响其体外消化率,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体外消化率最低且消化最慢。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提取方法对姜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波冰浴提取法以及复合酶酶解法提取姜多糖,优化出各自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比多糖紫外光谱扫描以及姜渣透射电镜扫描图。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超声波冰浴提取法以及复合酶酶解法3种提取工艺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得到的多糖提取率分别为(11.74±0.23)%,(7.00±0.04)%,(20.93±0.20)%,得率分别为(6.53±0.08)%,(2.56±0.11)%,(14.67±0.32)%,纯度分别为(86.53±0.20)%,(59.84±0.06)%,(73.59±0.19)%;对比3种不同方法可知,复合酶解法姜多糖提取率和得率最高,而在纯度方面,热水浸提法优于复合酶解法和超声波冰浴提取法。结合姜渣透射电镜图发现,不同提取方法对姜细胞的破坏程度不同,从而造成多糖的提取率和多糖得率不同。  相似文献   

15.
骆嘉原  孙凯峰  包怡红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1):203-209,230
以黑木耳为原料,利用生物酶法进行多糖的提取,并研究其体外降血糖性能。以降血糖性能和黑木耳多糖得率为双指标,筛选最适复合酶体系,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酶转化工艺条件。采用Sevag法脱蛋白、H2O2法脱色,对提取的木耳粗多糖进行精制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其α-淀粉酶抑制率和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对多糖的降血糖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木耳多糖降血糖性能与多糖得率,选择糖化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作为木耳多糖生物转化的酶制剂,总加酶量700 U/g,三种酶配比1:1:1,料液比1:60、pH5.0、酶解时间1.5 h、酶解温度50 ℃时,在此条件下,木耳多糖得率32.57%,α-淀粉酶抑制率为26.72%。精制处理后,黑木耳多糖提取液的颜色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脱色率为43.15%,多糖损失率为31.27%。酶解后多糖发生了部分降解,产生了大小不一的多糖片段。此外,酶解木耳多糖的降血糖性能优于非酶解水提多糖,其α-淀粉酶抑制率提高了10.09%;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30 min时提高了13.09%,60 min时提高了3.24%,表明经酶法生物转化的木耳多糖有很好的降血糖性能。本试验通过复合酶解法对木耳多糖进行生物转化,改善木耳多糖的生物活性,对木耳多糖在保健功能方面的利用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蚕蛹蛋白稳定的Pickering高内相乳液(high internal phase emulsions,HIPEs)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在体外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特性及负载虾青素的能力,阐明其靶向肠道控释的机理。通过测定粒径分布、Zeta电位以及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泳技术等分析蚕蛹蛋白颗粒及其所稳定的Pickering HIPEs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变化,以及乳液负载虾青素的能力和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蚕蛹蛋白颗粒可稳定油相体积分数为78%的Pickering HIPEs,其对虾青素的负载率约为88%;该乳液在胃环境中90 min内保持稳定,在肠环境中随消化时间延长逐渐失稳,显著提高了虾青素在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界面蛋白组成表明分子质量为70 kDa的蚕蛹蛋白是稳定乳液的主要蛋白,肠消化酶的水解作用是乳液在肠道失稳并释放虾青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蚕蛹蛋白颗粒稳定的Pickering HIPEs用于口服靶向肠道递送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虾青素在食品和保健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开发核桃蛋白和果胶之间的新型复合物,作为姜黄素的递送系统。将姜黄素成功包封在由果胶-核桃蛋白组成的复合物乳液中。贮存14?d后,包封姜黄素的果胶-核桃蛋白复合物乳液粒径(D4,3)略有增加,并未发生相分离。在环境压力下,包封姜黄素的核桃清蛋白复合物乳液对NaCl处理(高达300?mmol/L)和热处理(高达90?℃)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对于包封姜黄素的核桃球蛋白和核桃谷蛋白复合物乳液,对NaCl处理(100?mmol/L)表现出不稳定性。在体外消化过程中,果胶-核桃清蛋白复合物乳液能够快速释放活性物质,果胶-核桃球蛋白复合物乳液是合适的包封材料,可以在酸性介质中保持姜黄素的稳定性,延迟体外消化过程中姜黄素的释放,提高生物利用率,从而更好被小肠吸收。而果胶-核桃谷蛋白复合物乳液可以延迟体外消化过程中姜黄素的释放,并且生物利用率较低。研究表明,果胶-核桃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递送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蒜氨酸酶在胃的酸性环境中不失活,从而能够催化蒜氨酸水解为蒜素,采用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的蒜粉进行微胶囊化,在模拟肠液中研究了微胶囊化蒜粉的释放动力学。结果发现其可以通过胃的酸性环境而在肠道内释放,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微胶囊化蒜粉颗粒表面壁材结构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致密性,芯材很好地包埋于微胶囊中。比较了蒜粉和微胶囊化蒜粉的贮存稳定性,蒜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9℃,微胶囊化蒜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2℃,微胶囊化蒜粉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微胶囊化蒜粉贮存10个月后,硫代亚磺酸酯芯材保留率仍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短链葡聚糖包合姜黄素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利用普鲁兰酶来酶解蜡质玉米淀粉而得到的短链葡聚糖来包合姜黄素,可以极大地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本研究还使用新型的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分析短链葡聚糖和姜黄素的包合行为机制,模拟了短链葡聚糖-姜黄素包合物在600 ns内的分子包合行为。从模拟轨迹中获取的自组装快照图,可以知道包合物的结合方式是边解离边复合最后趋于稳定结构的包合方式。通过体系回转半径反应了短链葡聚糖随着时间与姜黄素包合行为过程中的构象变化,结果与快照图一致。体系溶解性较好,模拟得知的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短链葡聚糖-姜黄素的溶解性高于单独的姜黄素水溶液,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为医学领域寻找合适的药物壁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