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豆粕抗原性的影响。选用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这5种菌株,在液态和固态条件下分别发酵豆粕12 h,对发酵产物进行抗原性测定。结果表明:豆粕经这5种菌株发酵后,粗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在固态发酵时降解豆粕抗原蛋白和降低豆粕抗原性的效果优于其它菌株,此时,豆粕蛋白水解度为4.89%,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93.51mg/g。SDS-PAGE显示发酵豆粕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和α亚基消失,β亚基条带和大豆球蛋白的酸性亚基条带密度减弱,同时大豆球蛋白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降低率分别为20.62%和50.12%。  相似文献   

2.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15,LP)、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14,LA)、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GB,LC)、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134,LB)、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7,LPC)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为发酵菌种,研究乳杆菌发酵对黑米游离酚和结合酚的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乳杆菌发酵均显著提高了黑米游离酚的含量,但不同乳杆菌发酵后提高的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提高最显著的是LB。不同乳杆菌发酵后黑米中9种游离态和结合态单体酚的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株乳杆菌发酵后黑米中游离态的香草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LP菌株除外游离态咖啡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而6株乳杆菌发酵后结合态阿魏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该研究为黑米的高效利用和天然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株不同的乳酸菌:瑞士乳杆菌S3,副干酪乳杆菌D21,乳酸乳球菌Y6,在单独发酵和与酿酒酵母菌K23混合发酵时,发酵过程中pH、酸度、活菌数、蛋白水解程度的变化及发酵乳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添加酵母能降低发酵乳的酸度,特别是在冷藏过程中能有效降低乳酸菌后酸化的影响,同时能促进乳酸菌在冷藏期间的活菌数稳定。瑞士乳杆菌S3和副干酪乳杆菌D21与酵母混合发酵乳的蛋白水解程度大于单独使用这两株菌的发酵乳,而乳酸乳球菌Y6添加酵母发酵乳的蛋白水解较差。发酵乳多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的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两株乳杆菌添加酵母混合发酵后多肽的三种测试指标的结果都高于采用单一菌种发酵的结果。瑞士乳杆菌S3和副干酪乳杆菌D21分别与酵母组合作为菌种发酵的发酵乳,具有良好的口感和风味,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小麦乳酸菌发酵型面团产品市场空缺及副干酪乳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高筋小麦粉、副干酪乳杆菌N1115与N3117为原料,采用Mixolab混合仪试验、旋转流变仪频率扫描试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试验,测定小麦面团的黏度、流变学特性以及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小麦面粉与N1115,N3117混合酵母发酵后形成的面团黏度处于正常范围,粉质曲线趋于稳定,面筋强度增加,加工特性优异;添加了N1115及N3117的小麦面团发酵后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降低,面筋蛋白弱化度增加,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略有下降;通过气-质谱联用试验在N1115与酵母菌混合添加的小麦发酵面团中检测出28种风味物质,N3117与酵母菌混合添加的小麦发酵面团中检测出63种风味物质,并且面团中酯含量大大提高,面团的香味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分离自新疆酸奶疙瘩中6株乳酸菌在37℃下蛋白质降解和产香能力。结果表明,6株乳酸菌稳定期活菌数均在108CFU/mL以上,且凝乳细腻,具有良好的组织状态。各菌株发酵性能有差异,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乳脂乳球菌3株菌发酵性能较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性能优,可用于不同风味和功能的发酵乳制品生产。其中,干酪乳杆菌具有良好的蛋白水解力,发酵15h,酪氨酸含量为594.33μg/mL;乳脂乳球菌产香性能好,发酵24h,丁二酮含量为12.32μg/mL、乙醛含量为59.27μg/mL,与其他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瑞士乳杆菌具有强的产酸、产黏特性,发酵24h,酸度达159.76°T,黏度值1 389mPa·s。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豆粕的致敏性,探讨生物发酵对豆粕中主要过敏原降解的影响。通过固态法发酵豆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利用SDS-PAGE电泳评估发酵条件对豆粕中过敏蛋白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酵母菌接种比例为2:1:1,接种量为12%,发酵温度为30℃,豆粕含水量为60%,先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24 h,再接种干酪乳杆菌和酵母菌继续发酵48 h后,发酵豆粕中过敏蛋白降解显著,确定该条件为优化的发酵条件。验证试验表明,在优化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可较好地降解豆粕中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7.
发酵生产低致敏乳源蛋白基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益生菌发酵,从而降低牛乳蛋白抗原性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于功能性蛋白基料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中筛选出1株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用于生产低致敏乳源蛋白基料。研究其水解乳蛋白的能力及发酵产物中抗原降解的情况。研究发现,发酵乳中α-乳白蛋白(α-LA),β-乳球蛋白(β-LG),as-酪蛋白(αS-CN),β-酪蛋白(β-CN)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抗原降解率分别为31.8%,20.54%,4.08%,18.67%和25.47%。确认菌种为瑞士乳杆菌。可被用于生产低致敏乳源蛋白基料。  相似文献   

8.
以纯牛奶和荔枝汁为主要原料,以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探讨三种乳酸菌的不同组合发酵对凝固型荔枝酸奶的发酵特性和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产胞外多糖能力较强,单独发酵时胞外多糖含量达到22.50g/L,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单独发酵时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5.73 g/L和0.29 g/L;各种不同乳酸菌组合发酵后酸奶的表观粘度和持水力与胞外多糖的含量呈正相关(R2=0.98);干酪乳杆菌产酸能力弱,单独发酵后p H高于其它添加有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组合,导致酸奶的硬度偏低,但干酪乳杆菌联合嗜热链球菌或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时,发酵酸奶的硬度和乳酸菌活菌数均明显优于单独发酵组。因此,当干酪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联合发酵时,能充分发挥三个菌种的各自优势,菌落总数、胞外多糖含量和质构均能达到较好的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酵过程中蛋白分子质量分布、游离氨基酸组成、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酪氨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干酪乳杆菌发酵对脱脂薏米营养品质的影响。脱脂薏米经干酪乳杆菌发酵后pH值下降,总滴定酸(TTA)上升。发酵后薏米蛋白发生显著降解,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48 h发酵后总游离氨基酸增加了1.7倍。发酵薏米水和醇提取液多酚含量显著增加,其FRAP和清除ABTS·+能力显著增强。发酵薏米酪氨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显著提高,发酵48 h后分别增加了0.35倍和2.01倍。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可显著提高脱脂薏米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瓯柑汁为原料,分别接种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Lpc-37)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Vege-Start2.0CN)发酵,对比发酵过程中瓯柑汁的总活菌数、pH、总酸、还原糖、有机酸含量及发酵后总酚、总黄酮、Vc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乳酸菌均能在瓯柑汁中较好地生长,随发酵时间的增加,瓯柑汁的总酸含量持续上升,pH、还原糖、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逐渐下降;发酵120 h后,植物乳杆菌组残糖量更低(7.35 g/L),副干酪乳杆菌组乳酸含量更高(29.27 g/L),2种乳酸菌发酵的瓯柑汁总酚、总黄酮、Vc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植物乳杆菌组增加得更多。综合以上,采用植物乳杆菌发酵瓯柑汁可获得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的发酵瓯柑汁产品,采用副干酪乳杆菌发酵瓯柑汁可获得乳酸含量丰富的发酵瓯柑汁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