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以河北省465名农村家长为例,探究其态度、营养认知及购买行为对儿童零食消费的影响。家长虽重视儿童零食安全问题,购买零食不理性的占比却高为84.8%。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关注度"、"安全、营养认知"及"家庭年收入"会显著影响儿童是否偏好不健康零食,故需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整顿儿童零食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规范儿童零食广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学龄儿童家长零食购买和对零食安全的认知情况,对不同家长类型提出改善认知的建议,从而保障儿童健康。方法对河北省某农村地区中心小学350名学龄期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零食购买和安全认知的问卷调查,从1~6年级每个年级中随机选取1个班级所有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由儿童带回家由家长如实填写好后次日回收问卷。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并运用SPSS 21.0软件对家长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60.3%的家长首选小卖部作为购买零食的地点,70%的家长在选择零食购买渠道时首要考虑因素是"购买方便",86.6%和81.4%的家长表示会考虑零食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经常购买零食种类排名前5位的是火腿肠类、糖果类、蛋糕/派类、乳制品类和方便面类,其中经常购买火腿肠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63.9%。而家长对儿童自己购买零食情况并没有足够重视和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农村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程度,本研究将家长分为3类,即被动型家长、自我型家长和学习型家长。结论提高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家长的零食安全认知势在必行,建议将家长先聚类再开展针对性教育以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湖南省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正餐与零食食用行为,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省某贫困县农村地区425名3~6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被调查小学生不吃早餐;牛奶鸡蛋摄入不足;喜欢腌制、油炸类食品;饮水习惯不科学等不良饮食习惯广泛存在。偏好"限制食用"类零食,倾向于购买低价劣质零食,购买时不查看包装信息,常因食用劣质零食而中毒。据Logistic回归,综合来看学生性别、年龄、是否住校、是否留守、家庭规模、家庭子女数、是否以零食代替正餐、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吃零食频率、零食单价、食品安全与营养认知水平以及家长对学生关于食物安全营养的指导程度,显著影响被调查儿童的正餐与零食食用行为。结论:家长应加强指导儿童的饮食行为,学校应为学生开展营养教育,并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学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的通识课,培养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4.
以532名北京市3~6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其零食安全风险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家长的认知进行了分类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零食消费安全的认知可被分为乐观认知型、悲观认知型和理性认知型等三类,其中悲观认知型家长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0.2%。三种类型家长在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是否委托他人帮助代养儿童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为相关部门研究儿童家长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并与其开展有效的风险交流策略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9):13-13
2007年9月,卫生部首次披露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出台的指南。《指南》把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级,并针对3~17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提出指导意见。其中,高糖、高盐、高脂肪类的棉花糖、炸鸡块、膨化食品、巧克力派、方便面、冰淇淋等,则被列入“限制食用”零食名单。  相似文献   

6.
<正>膨化食品被列入限制食用等级2007年9月,卫生部首次披露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出台的指南。《指南》把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级,并针对3~17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提出指导意见。其中,高糖、高盐、高脂肪类的棉花糖、炸鸡块、膨化食品、巧克力派、方便面、冰淇淋等,则被列入"限制食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国内零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相较于成人,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更易受到健康威胁。然而,在有限的监测成本下,很难达到全面的风险监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首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工作,设置风险的优先次序。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地区零食安全为例尝试进行了风险预测工作,基于对2011—2013年北京地区官方发布的全市流通领域不合格零食信息数据,对其中蛋糕/派类、果冻类、膨化食品、饮料类等11类与儿童有关零食的危害因子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当地3~6岁儿童零食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将危害因子的高、中、低三级水平以及儿童对零食密集、经常和偶尔消费的三种情况进行了交叉匹配,形成了九大风险矩阵。结果北京地区的蛋糕类、饼干类、糖果及膨化食品类零食,由于其消费量密集,且致病菌污染、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以及食品添加剂过量等问题突出,属于第一风险矩阵,在之后的风险监测中应作为监测重点进行监测。而其他风险矩阵的零食/危害组合可随着风险的强度减弱而逐级减弱监测力度。结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通过对食品风险的分级分析并设置优先次序,可为有效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已正式出台。《指南》指出,零食可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一定量的能量及营养素,科学、合理的食用零食不仅无害,而且对身体还是有益的。《指南》将孩子喜欢的零食分为了十大类,按“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来推荐。我们特意请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莽与食品安全所的专家对各类零食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9.
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正式发布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出台针对3-12岁儿童零食的新标准.其中对零食的定义是"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能量、平衡营养或增加水分,能够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食品",儿童零食则是指适合3-12岁儿童食用的零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正确选购儿童零食呢?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零食,就是泛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各种食物。近日,笔者调查发现,许多人都有吃零食的习惯,特别是小朋友,甚至不少成年人也都非常青睐各种零食的味道和口感。然而,吃零食有害健康,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为此贪吃的孩子们不知挨过多少遍父母的训斥。其实,零食也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对零食的摄取,只要把握好品种的选择、进食量及进食的时机等环节,对促进健康还是有益的。A.儿童篇:小学生成廉价小零食的消费大军专家指出,儿童要适当食用零食回想童年时代,最让你难以忘怀的一定是那些小零食了,它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现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廉价的问题零食,这些问题零食的主要客户群就是那些孩子们。无论家长们怎样强调,孩子们对于高盐、高糖、高脂肪的膨化食品及油炸食品等的喜爱也不会消退一丝一毫。每个家长都曾经是孩子,对于这一心态一定颇有体会,断然拒绝可能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网友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也许是养成孩子正确食用零食之习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新春将至,家里总要准备一些糖果、饮料等零食来招待客人,可这对于家里有儿童的家长来说,可是头疼不已。面对"小谗猫"企盼的眼神,家长们不禁苦恼,究竟能不能给孩子吃这些零食呢?添加剂最多的9大零食排行榜据2014年《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9种孩子常吃的零食含添加剂最多。报告指出,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儿童零食安全状况堪忧,直接关系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风险预测与风险分析作为被国际社会普遍遵循和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应成为我国农村零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之外制度性、常态化的治理方式。方法本研究以河北省某农村地区为例,通过对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4—2015年食品监督抽检结果的分析,以及对该地区350名5~13岁学龄期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食品安全风险预测的手段识别当地零食/危害组合,并根据消费水平和危害程度交叉形成了九大区域。结果综合危害高低和消费主次的情况,九大区域可被划分为四大风险阵营,其中糖果、火腿肠、蛋糕、方便面等零食属于第一风险阵营,应被重点监管和交流,其他零食/危害组合的风险可随着风险强度减弱而逐渐减弱监管力度,但是对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组合,例如饼干、调味面食类等,也应作为重点监管对象。结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可帮助确定风险的优先次序,发现重点监管对象,为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奠定基础。本研究为实施地区性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和风险分析提供思路,以便监管部门开展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时下,为了获取更大利润,一些商家瞄准儿童零食市场,推出一些所谓的"新型儿童零食",这些食品往往高油、高糖、添加剂过多。如何买到健康、安全的儿童零食,成为一些家长的烦心事。6月15日,由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等联合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零食的专门标准,也是第一个关于儿童零食的标准。可以预见,《通用要求》的实施将对儿童零食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宝贝,总是备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关注:最近是瘦了还是胖了,有没有长个儿……这些关心却苦了孩子的亲爹娘,明明别人家孩子零食也没断过,却出落得又帅又可爱,而自家孩子不仅不长个,还越长越胖。说起来,这得怪你给孩子吃了太多垃圾零食。事实上,零食也是分等级的。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零食为"非正常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括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8所中小学537名学生,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1w零食摄入频率10次及以上的有55.9%,平原高于山区(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走读生高于住宿生(P0.05),喜欢零食的学生高于不喜欢零食的学生(P0.01),家长零食摄入频率高的高于频率低的(P0.05)。影响中小学生零食摄入频率的因素有类型(OR=1.65)、零食是否影响正餐(OR=0.29/0.39)和家长1w零食摄入频率(OR=6.67E-10/8.41E-10)。结论:应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营养知识宣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芳 《针织工业》2014,(7):100-103
为了全面地反映国内市场上儿童针织服装机械安全性的现状,根据GB/T 22705—2008、GB/T22702—2008及GB/T 22704—2008等儿童服装安全方面的系列标准设计了相关问卷,在京、津、冀地区随机选取400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与县城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侧重方向等地域差别对所研究内容影响较明显;儿童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对所购童装符合机械安全标准要求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了解家长的消费习惯及已购买童装符合国家机械安全标准的程度,为针织童装企业生产及消费者购买针织童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零食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零食消费的营养素模式。方法:利用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991年、2004年和2006年的连续3d24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零食消费率的主要因素,并控制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者的营养素摄入模式。结果:我国中老年零食消费率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2006年的上升速度约为1991~2004年的10倍。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及体力活动水平是影响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行为正处于快速变迁阶段,应及时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引导合理的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严峻的现实,了解儿童家长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情况,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风险交流。选择山西省吕梁某农村地区909名3~12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同时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家长的认知进行了分类和特征分析。依据被调查家长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情况,可将家长分为自我型(占28.9%)、外向型(占16.4%)和敏感型(占54.7%)三类,其中敏感型家长人数最多。三类家长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自我型家长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比例最高,外向型家长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比例在三类中最多,敏感型家长拥有最高比例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提高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家长的零食安全认知势在必行,建议将家长先分类再开展针对性教育以提高风险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文章将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分为四类,即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通过编制调查问卷,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量表,并选取山西某煤矿一线矿工作为实测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实测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生理、心理、环境及管理四类因素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高风险青少年在6个月的时间内持续每天摄入花生或花生酱可显著降低他们的身体质量(BMI)指数。该研究名为"零食干预作为学生肥胖干预(针对墨西哥裔美国儿童)一部分的益处",已发表于《儿童应用研究杂志》。这一为期6个月的随机研究跟踪了257名超重和肥胖的拉丁裔青少年,那些每周食用花生和花生酱零食超过四次的孩子们比每周不到一次或没有的孩子们显示出的结果更好。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岁,男孩和女孩显示出类似的效果。这些零食是一盎司花生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