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采用低能乳化法制备番茄红素微乳液,利用伪三元相图优化番茄红素微乳液配方。探讨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质量比(Km值)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伪三元相图微乳液区域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并对微乳液的类型、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微乳液最佳配方为油相为亚麻籽油、乳化剂为吐温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Km值为2∶1,采用最佳配方得到的番茄红素微乳液为O/W型,微乳液液滴呈规则球形,粒径为(167.70±0.45)nm, PDI为0.179±0.006,Zeta电位为(-7.71±0.53) mV。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番茄红素微乳液均一稳定。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微乳化体系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微乳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以微乳化体系的稳定性为指标,研究了油、乳化剂、助乳化剂、Km值、储存温度对番茄红素微乳体系的影响,找出最佳工艺条件;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番茄红素微乳体系的最优组合。结果:最佳组合为:油脂种类:中链甘油三酸酯;乳化剂:吐温40;助乳化剂:乙醇;Km=11:6;储存温度:37℃。结论:按上述工艺制备的番茄红素微乳液中番茄红素含量可以达到2.5%,产品色泽自然,稳定性良好,可以任意比例与水混合,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以山茶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优化微乳液配方并研究其稳定性。探讨助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和制备温度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采用电导率法区分山茶油微乳液类型,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加水量的山茶油微乳液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山茶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质量比1∶2)作油相占比34%,加水量15%,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作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6∶4,制备温度25℃。在最佳条件下,微乳液的类型为W/O型,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耐盐性和耐碱性。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油茶籽油微乳,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水与助乳化剂(W/A)质量比对油茶籽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建立油茶籽油微乳黏度与电导率随W/A添加量变化的模型,对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微乳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W/A质量比1∶1;模型预测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W/A添加量)分别为40.75%、74%,对应的黏度、电导率分别为6 325.3 m Pa·s、86.166μS/cm。  相似文献   

5.
食品级大豆油W/O徽乳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水/Span80-Tween80/醇/大豆油食品级微乳。选用助乳化剂浓度法制备微乳液。用改良三角相图法筛选得到了能形成大豆油微乳的食品乳化剂。考察了助乳化剂及其浓度对增溶水量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油包水(W/O)、双连续(B.C.)和水包油(O/W)类型。结果表明,大多单一食品乳化剂不能形成W/O大豆油微乳,Span80和Tween80复配后HLB值在9.7~12.9之间时能获得相对大面积的可转相微乳区域。乳化剂与油的相对比例不同,助乳化剂助溶效果不同。甘油是低乳化剂含量下效果相对较佳的助乳化剂,其浓度为25%时的增溶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姬书亮  黄玲 《印染助剂》2012,29(7):19-22
以N-十二烷基亚氨基二丙酸二钠(NCNA)和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为乳化剂,采用界面复合物生成法制备艾蒿油乳液,通过油相离心系数对艾蒿油乳液的稳定性进行表征.讨论了搅拌速度、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剂配比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速度为3 000 r/min、温度为60℃、乳化时间为15 min、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m(Span80)/m(NCNA)=8/2时油相离心系数为0,乳液最稳定.通过多媒体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乳液液滴的分布及大小形态,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液滴粒径集中分布在20~50 nm.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乳化条件对用大豆卵磷脂配制的乳液稳定性、微滴的直径(粒度)和乳液粘性的影响。将卵磷脂用(A)Hansen分散器、(B)加热和(C)超声处理三种方法分散在水中制成乳液,比较了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的稳定性最好,C最差。微滴的直径髓卵磷脂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将乳化剂分散在油里制成的乳液,其粒度小于将乳化剂分散在水中制成的乳液。乳化温度和乳化后的存放温度升高时,乳液变得不稳定,乳液的粘性随卵磷脂含量的升高而上升,将卵磷脂分散在油里制成的乳液,其粘性高于将卵磷脂分散在水中制成的乳液。存放温度升高,乳液的粘性降低,粘性取决于乳化方法和卵磷脂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由较小的微滴构成的乳液粘性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转相法获得较为稳定的高碳醇乳液,考察了助乳化剂聚醚改性硅油含量、乳化时间和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离心稳定性测试分析乳液的性能。结果表明,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聚醚改性硅油三者质量比分别是3∶3∶(2~3),乳化时间为40~50min,乳化温度为65℃时,高碳醇乳化效果较好且得到的乳液稳定性较佳。  相似文献   

9.
番茄红素是存在于番茄及其制品中的天然食用色素,因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但由于番茄红素不溶于水,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对真空加热涂膜法制备粉末状预乳化番茄红素进行了研究,以粉末中番茄红素的水分散性、保留率和溶解速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物料因素和操作因素对粉末状预乳化番茄红素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复配乳化剂为蔗糖酯和单甘酯,质量复配比为3∶5,用量为总质量的4.5%,涂膜时间1.5 min,涂膜温度150℃,赋形剂可为糖粉、麦芽糊精或变性淀粉。按上述工艺制备的粉末状预乳化番茄红素中番茄红素质量分数可以达到3.35%,粉末色泽自然,溶解速度快,水分散性、乳液稳定性良好,其中顺式番茄红素占总番茄红素质量的58.53%。  相似文献   

10.
以苯乙烯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单体A和单体B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苯丙乳液,对乳液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对乳液和浸渍后汽车工业滤纸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得到合成乳液最佳乳化剂用量2.0%,引发剂用量2.0%,反应温度为77℃,搅拌强度为400r·min~(-1);最佳单体的配比为: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单体A∶单体B为60%∶40%∶5%∶3%;乳液平均粒径0.145μm,粒度分布均匀。浸渍后滤纸的性能指标是:耐破度320kPa,耐水性99min,透气度350L·m~(-2)·s~(-1),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番茄红素油树脂为原料,利用皂化法和重结晶法作为主要提纯工艺,纯化得出高含量的番茄红素晶体。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番茄红素提纯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番茄红素油树脂∶丙三醇∶氢氧化钾∶无水乙醇比例4∶3∶1∶1(V/V),皂化温度70 ℃,皂化时间2.5 h,重结晶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纯度达到61.64%。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03-0111-03 doi:  相似文献   

12.
番茄红素油树脂是以番茄皮渣为原料、以非极性溶剂为介质来进行抽提而得到的油溶性成分的混合物,其中除含有番茄红素外,还含有一定数量油脂及脂肪酸,维生素E、甾醇及磷脂等类脂性成分.本研究通过对皂化后所得脂肪酸经AMP衍生化所产生衍生产物的GC/MS法,对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红素油树脂中脂肪酸组成包括14∶0,16∶0,18∶0,18∶1,18∶2,18∶3等几种,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脂肪酸总量的75%,而不饱和脂肪酸仅占25%,并且所有脂肪酸的碳链均较短.  相似文献   

13.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其在大豆油中稳定性、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机溶剂从番茄原料中提取番茄红素油树脂,采用皂化法与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来纯化番茄红素油树脂得到番茄红素晶体。考察了时间、温度、光照对溶于大豆油中的番茄红素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添加量番茄红素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在大豆油中的保存率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低温避光贮存比高温光照贮存的保存率高。高添加量番茄红素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秋橄榄中的番茄红素,对影响萃取的诸因素,如萃取剂的种类、料液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进行研究,并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另外,还研究了温度、光照、金属离子对秋橄榄番茄红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丙酮作萃取剂时,秋橄榄果实中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最佳,优化后的萃取温度为52℃,萃取时间为2.1 h,料液比为1:21(g:mL)。验证实验发现,萃取量为(218.03±9.10)μg/g鲜重,与预测值较接近。秋橄榄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在高温、阳光直照、Fe3+存在的条件下十分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番茄红素不同提取工艺及其对性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番茄为试材提取番茄红素,比较研究微波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两种工艺及其对番茄红素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为氯仿-丙酮(2:1);有机溶剂浸提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40℃,料液比1:4,提取时间70min,浸提次数3次,提取率为89.89%;微波提取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微波功率360W,微波时间15s,提取次数2次,各因素中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影响最小,微波起辅助作用,提取率为97.58%,比有机溶剂浸提高出7.69%,且节省时间和溶剂;微波提取所得产品纯度较高,无溶剂痕量残留。两种工艺所得番茄红素性质基本相同,对光、高温、酸、高浓度NaSO3,高浓度Ca2+和Cu2+,Fe3+等不稳定;对氧化剂、低浓度NaSO3、碱、Na+、K+、苯甲酸钠、Vc和柠檬酸等基本稳定,且弱碱有轻微增色作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Lycopene, a tomato carotenoid,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inhibition of certain chronic diseases including prostate cancer. Tomato oleoresin is a lipid-rich material resulting from successive solvent extraction of the tomato fruit. Thermal stability and isomerization of lycopene in oleoresins prepared from 3 different tomato varieties, Roma, High Lycopene, and Tangerine, and tomato peel waste, were studied at 25 °C, 50 °C, 75 °C, and 100 °C in the dark. Thermally degraded lycopene compounds and isomers of lycopene were analyzed by a combination of C30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with a 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 UV-visible spectrometer, or mass spectrometer. Effects of antioxidants on lycopene were also studied at 50 °C. As the sto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25 °C to 100 °C, the degradation of total lycopene in oleoresin from all sampl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P <0.05). Lycopene at 25 °C and 50 °C may degrade mainly through oxidation without isomerization. Isomerization of lycopene in tomato oleoresins increased at 75 °C and 100 °C. Tetra- cis lycopene in Tangerine tomato varieties followed different degradation and isomerization pathways compared with all -trans lycopene in other tomato varieties. Addition of α-tocopherol or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slowed the rate of degradation of lycopene in oleoresin.  相似文献   

17.
番茄红素是一种具有优越生理活性的功能因子,相比天然全反式番茄红素,顺式结构的番茄红素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率。以全反式番茄红素为原料,脂肪酸为溶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对番茄红素进行异构化,探究脂肪酸,微波条件,催化剂对番茄红素异构化的影响。以番茄红素顺式占比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微波加热法制备高顺式番茄红素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温度81 ℃,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11 min,亚油酸和辛癸酸甘油酯1:1比例添加3 mL,催化剂二烯丙基二硫添加量80 mg/mL,此条件下得到13Z,(5Z,9Z)及其他未知未知异构体组分番茄红素总顺式占比为(40.19±0.27)%。稳定性试验表明,温度越低,番茄红素保留率越高,等温条件下,反式最稳定,(5Z, 9Z)次之,13Z最不稳定。此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红素顺式占比,从而提高番茄红素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提高生物利用率,并为开发含番茄红素的功能食用油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种生姜有效成分联合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生姜中有效成分姜辣素、姜黄素以及生姜蛋白酶同步提取的方法,文中使用乙醇溶剂法结合旋蒸确定了生姜中3种有效成分同步提取的工艺条件,即生姜与无水乙醇料液比1∶3(g∶mL),生姜蛋白酶提取中缓冲液pH值为6.5,冰浴时间7 h;姜辣素、姜黄素旋转蒸发最佳温度为60℃,转速为16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生姜中姜辣素、姜黄素的提取率分别为0.3143%、0.3889%;生姜蛋白酶的得率为1.376%,比活力达到4 465 U/mg。此工艺能够同步提取姜辣素、姜黄素以及生姜蛋白酶3种有效成分,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适合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