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3豆豉与酱油关于豆豉生产技术的记载,以《要求》较为全面。将豆豉及酱类分章叙述,体现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质的不同。对大豆发酵食品来讲成为两大系,而且各具特点,因而其发展前途各异。如前项所述,从酱发展出了今日广泛为东亚以大豆及麦(麸)为原料所生产的酱油。而豆豉则派生出只用大豆为原料的日本溜酱油和我国福建琯头系酱油和农村生产的豆酱油。在我国农村自产酱油多是将热豆粒制成团,进行採黄,加盐水发酵,  相似文献   

2.
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营养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许多研究表明,日本纳豆含有独特的纳豆激酶,具有溶血栓、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功能;中国豆豉的加工处理可以使游离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可以使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活性更高的游离型大豆异黄酮等,进一步提高了豆豉的营养与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同源的三种大豆发酵制品——豆豉、纳豆及天贝的发展现状、生产工艺、食用价值、营养和功能,旨在借鉴纳豆和天贝的研究及发展经验,为我国豆豉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豆豉保健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大豆发酵制品豆豉各种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并针对豆豉保健功能成分研究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豆豉与日本纳豆功能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据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豆豉,声同豆豉也”。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在唐代外传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现如今在日本风行的健康食品纳豆就是从我国传入的豆豉的孪生姐妹,严格说是我国细菌型豆豉的孪生姐妹,因为,我国的豆豉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大豆中的营养保健成分及其功能特性,对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膳食纤维和大豆卵磷脂的生产工艺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为大豆的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豆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因为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保健功能而备受关注。从豆豉发酵微生物、加工工艺、功能性成分和风味物质等方面,对豆豉近年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豆豉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利用总状毛霉生产含γ-亚麻酸豆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是中国古老的食品。研究表明:利用毛霉发酵豆豉生产GLA是可行的,最佳的接种量为每10g煮熟的大豆接种5.3×107个孢子,发酵最适温度26℃,最佳豆豉曲发酵时间为72~96h,豆豉曲后发酵8d时获得含量比较平稳的γ-亚麻酸。在研究的最佳条件下发酵豆豉,能获得3倍于传统发酵豆豉的GLA。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淮山为主要原料 ,接种毛霉、酱油曲霉 ,发酵酿造 ,加入桂花后熟 ,得到了营养丰富的桂花豆豉。加入蒜氨酸保质期明显延长。探讨了桂花豆豉的生产工艺条件 ,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大豆功能性食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大豆中的营养保健成分及其功能特性,对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膳食纤维和大豆卵磷脂的生产工艺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为大豆的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喜欢吃酱,而南方嗜好豆豉,故有"南豉北酱"之说。做豆豉生意的发大财豆豉的原创是中国,最古老的名称为"幽菽"。"菽"即大豆的古称;"幽"之意为隐蔽、阴暗及禁闭,幽菽正是将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密封不见光的意思。豆豉还有很多名称,如大苦、香豉、大豆豉、豉、豉羹、豆莳、康伯等。据汉刘熙《释名》一书解释:"豉,嗜也,五味调和,幽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可见,豆豉的"豉"就是嗜好的"嗜"。  相似文献   

12.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洗涤、浸渍、蒸煮后冷却,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晒干而成。如制作中加入辣椒,即成辣豆豉,又称辣豆;如制作中加入盐,就称咸豆豉,又称盐豉,什么也不加的称为淡豆豉。 我国制作豆豉历史悠久,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记载:“豉,嗜也,五味调合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者同‘嗜’声。”汉代许慎在《说文》中说:“配盐菽者,乃咸豉也。”这说明在秦、汉时代或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用豆子经过发酵制作豆豉了。 豆豉最早称为“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幽菽”就是把大豆(也叫黄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到了汉代,改称豆豉。现今豆豉,最早是江西泰和留传下来的,后经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和家常菜肴,  相似文献   

13.
答疑解惑     
Ⅰ问:如何采用米曲霉发酵法制作豆豉?答:豆豉的传统生产工艺是利用毛霉、曲霉和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以加盐、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进程,让熟豆的一部分蛋白质和分解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保存下来,形成具有特殊风味的发酵食品。用米曲霉制曲,低盐固态发酵法生产豆豉,使大豆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得到了较好的分解,生产的豆豉颗粒松散,清香鲜美。1主要设备筛选机,浸料罐,蒸煮设备,曲室,发酵缸(池)。2原辅料配比大豆100kg,面粉20kg,食盐18kg,生姜5kg,花椒面2kg,小茴香0.05kg,其他混合辛香料适量。3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南方人嗜豉,北方人嗜酱。”其实,自古以来,豆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南方各省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 据有关资料介绍,豆豉最早人们把它称之为“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幽菽”就是把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秦代,人们改称“豆豉”,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味噌是一种调味品,以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风靡日本。味噌最早发源于中国或泰国西部,它与豆类通过霉菌繁殖而制得的豆板酱、黄豆酱、豆豉等很相似。据说,它是由唐朝玄奘和尚传到日本的,也有一种说法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当今,味噌在日本主要分为三大类:米、麦蒸后,通过霉菌繁殖,再与蒸煮的大豆、盐混合制得的米味噌、麦味噌,以及直接在蒸大豆上使霉菌生长而制得的豆味噌。因地区不同,大豆和米、麦比例及颜色的不同,构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种类繁多的味噌。每种味噌又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豆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大豆低聚糖、蔗糖和牛乳,经合理配比后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发酵,即可得色泽纯正、风味优良、质地细腻的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型饮品。经系列试验后确定了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黄豆为原材料制作豆豉,测定了浸泡、蒸煮、曲霉发酵、加盐后豆豉5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hydrate)及ABTS[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自由基能力,评价了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大豆经过浸泡、蒸煮后,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变化不大。曲霉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持续增大,盐对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有影响,发酵相同时间的豆豉,抗氧化能力随盐含量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新兴的古老食品纳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有关纳豆最早的记载是在1053年,有一个叫藤原明衡的日本人写了一本叫《新猿乐记》的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纳豆”二字。按照这本书的记述,纳豆就是“纳所之豆”。“纳所”指的是寺庙的厨房,这与鉴真和尚将豆豉带到日本的说法相一致,纳豆很可能就是由豆豉演化来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将煮熟的大豆用稻  相似文献   

19.
毛霉型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之一。它是以大豆为原料,利用毛霉所产的酶系分解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类等物质,当达到适宜的程度时,再添加食盐、酒等辅料,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让原料中的部分蛋白质及其分解的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保存下来,从而制得的风味独特的调味品。毛霉型豆豉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不仅含有丰富的基本营养成分,而且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它们通过各自或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构成了大豆发酵食品独特的保健功能,如抗氧化、减缓衰老、降血糖等。本文对近年来毛霉型豆豉中的大豆异黄酮、活性多肽、γ-亚麻酸、黑色素等功能性成分以及某些酶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对毛霉型豆豉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荞麦保健豆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配以荞麦粉赋予保健功能,添加奶粉、甜叶菊以调味制成荞麦保健豆奶,并探讨了荞麦豆奶的生产工艺及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