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微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值5.5,反应时间16h,所得微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5.71%,吸油率为92.1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荸荠淀粉为原料,利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以吸水率、吸油率为指标,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糖化酶与α-淀粉酶总质量与淀粉干基的质量比)、酶配比(糖化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及淀粉初始乳浓度对荸荠微孔淀粉等因素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荸荠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组合工艺条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并与原荸荠淀粉进行理化性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荸荠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酶用量反应时间;制备荸荠微孔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酶配比为4:1、淀粉初始浓度为20%、p H6.0,反应温度为58℃、酶用量为0.94%、反应时间为15 h,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微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51.05%,吸油率为161.87%,其吸附性能远高于原淀粉。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出现了孔洞状结构,同时出现部分塌陷,形成浅坑状。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微孔淀粉的透明度、老化值降低,吸附性能、抗老化性、抗凝沉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4.
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绿豆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时间20 h,温度42℃,pH4.2。经吸水、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绿豆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5.
大米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仅一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大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42℃,pH值4.2.吸水率和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的大米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6.
交联微孔甘薯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混合酶为酶解剂,采用交联-酶解法制备得交联微孔甘薯淀粉。FT-IR红外光谱证明,交联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的-OH、-CO基团上,为酯化交联,结构强度明显增强。此种交联微孔甘薯淀粉较之原淀粉,吸水率、吸油率、抗老化性、抗剪切性、抗酸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张国权  张艳  张洁  梅仕峰  罗勤贵 《食品科学》2012,33(23):184-188
为明确α-淀粉酶和糖化酶协同水解小麦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动力学特征,以小麦A淀粉为材料,系统地分析pH值、反应温度、α-淀粉酶及糖化酶用量对水解速率的影响,并确定α-淀粉酶、糖化酶单一酶的米氏常数以及双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在单一水解体系中,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小麦A淀粉的降解均遵循Michaelis-Menten方程,α-淀粉酶的米氏常数Km为9.548mg/mL,最大反应初速率(Vmax)为0.659mg/(mL.min),糖化酶以淀粉为底物的米氏常数(Km)为12.676mg/mL,最大反应初速率(Vmax)为0.555mg/(mL.min)。水解产物葡萄糖对反应体系具有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其抑制常数(Ki)为4.288mg/mL。在小麦A淀粉质量浓度为5mg/mL、α-淀粉酶10U/mL、糖化酶20U/mL、反应温度55℃、pH4.5、水解时间为25min的条件下,可达到淀粉的水解极限即还原糖生成质量浓度为2.54mg/mL。α-淀粉酶和糖化酶可协同水解小麦A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双酶协同作用的水解效率明显高于单酶的水解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研究磁性固定化酶水解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探讨了固定化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了经游离酶与固定化酶处理后微孔淀粉的孔分布、孔径与孔深。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固定化酶用量对微孔淀粉的制备有较大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定化酶用量2.0%,反应时间15h,溶液的pH4.5,反应温度35℃,在此工艺条件下,吸油率高达67.52%。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化酶制备的微孔淀粉孔分布均匀,孔径大4、均一,孔深适中,这与实验中固定化酶制备的微孔淀粉吸油率明显提高恰好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板栗淀粉为原料,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协同水解板栗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研究制备条件对板栗淀粉成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板栗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20 h,酶解p H 4,酶用量1%,在该条件下所得到的微孔淀粉的吸水率高达16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板栗微孔淀粉的颗粒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制备的板栗微孔淀粉表面有孔。  相似文献   

10.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交联微孔淀粉的制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淀粉通过交联处理后 ,再进行酶解制得交联微孔淀粉。研究表明 ,最佳工艺条件为 :交联剂用量 0 4μL/ g ,淀粉乳浓度 0 .1~ 0 .2g/mL ,温度 5 0℃ ,pH 4 0 ,酶用量 2 0 % (按淀粉质量计 ) ,反应时间 1 2h。交联后酶解能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玉米微孔淀粉制备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比较酶法及酸法水解处理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并借助于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式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分析手段对产品显微 结构及热相变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金华  周毅  秦礼康 《食品科学》2011,32(20):312-317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马铃薯微孔淀粉对刺梨浓汁吸附保藏效果。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吸附刺梨浓汁最佳工艺参数为:吸附时间40.2min,微孔淀粉与刺梨浓汁的比1:3.6,吸附温度39.5℃,此条件下反复吸附3次可达饱和吸附,VC的饱和吸附量为69.1mg/g。饱和吸附刺梨浓汁的马铃薯微孔淀粉,最佳干燥方式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C保存率达81.2%;最佳保藏方法为压片-真空法,除前9d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吸附的VC损失较大(43.70%)外,其后降解缓慢,至30d时VC含量38.8mg/g,损失率仅0.43%。  相似文献   

15.
张煜  孙波  接伟光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260-263,267
利用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将其用于豆粉的加工中制成乳酸菌豆粉。以喷雾干燥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豆粉的菌体存活量、含水量、蛋白质分散系数及溶解性为指标,对喷雾干燥过程中的进出口温度、物料浓度及乳酸菌微孔淀粉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的进口温度170℃,出口温度80℃,浆料固形物含量为15%,乳酸菌微孔淀粉添加量4%。活性乳酸菌豆粉中乳酸菌存活量达到7.76×107cfu/mL,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扫描电镜图片显示,添加微孔淀粉后豆粉的微观结果无太大变化且乳酸菌被包埋在豆粉颗粒及微孔淀粉孔洞内部。  相似文献   

16.
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提高其耐热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煜  孙波  蔡柏岩  钱磊 《中国乳品工业》2012,40(4):21-23,31
利用微孔淀粉的包埋特性将乳酸菌包埋于微孔淀粉孔径内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适的包埋条件:以震荡方式,pH值为6,温度为20℃,微孔淀粉用量4%,时间40 min,被包埋乳酸菌为109mL-1。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包埋后乳酸菌在60,70,80,90,100℃下耐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绒 《粮食与油脂》2009,(10):23-25
用乙酸酐对多孔淀粉进行乙酰化表面疏水性改良,制得吸油率更高乙酰化多孔淀粉;研究表明,反应体系温度为30℃,pH值为7.0~7.5,乙酸酐加入量为淀粉质量10%,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制得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率为73.5%,较原多孔淀粉提高20.4%,多孔淀粉经乙酰化后可明显提高其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2,4-二硝基苯酚(DNP)的毒副作用,延长药效时间,本文以α-淀粉酶催化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的微孔淀粉作为载体,负载DNP制成缓释制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 h,增加DNP的初始浓度及降低负载过程温度有利于增加吸附量。在DNP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 h时,微孔淀粉对DNP吸附量可达3.4369 mg/g。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共同作用的表面物理吸附,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释放介质的体外释放实验中,0.50 g的DNP-微孔淀粉缓释制剂(载药量为3.3085 mg/g)的释放时间可达12 h,释药量分别为91.18%和89.29%;而原料药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完全释放时间分别为4、3 h,DNP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1.01%、92.23%。DNP-微孔淀粉缓释剂的释放动力学分析表明,DNP-微孔淀粉在模拟胃液中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药,符合Peppas动力学方程;在肠液中遵循Fickian的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因此,微孔淀粉对DNP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本研究可为DNP缓释制剂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直接发酵法制备甘薯微孔淀粉,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30℃、摇床转速170r/min条件下,初始pH为5.5、3%豆饼粉、3%接种量、添加初始马铃薯生淀粉10%、前期发酵40h后,补加15%生淀粉,后期发酵45h,制得微孔淀粉吸附性能较佳;通过交联反应可提高微孔淀粉结构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0.
微孔淀粉制备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坚  沈汪洋  万楚筠 《食品科学》2005,26(11):154-156
改进了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在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的基础上进行了原淀粉的预处理工作,包括原淀粉的预糊化和超声波预处理。结果表明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从原工艺的61%提高到97%,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