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种源紫香椿的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对不同种源表型为紫色的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提取并进行条件优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及风味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HS-SPME技术的最佳萃取条件为65μm PDMS/DVB的萃取头,在50℃时萃取40 min。采用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10种紫香椿中共鉴别出了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30种萜烯类化合物、14种含硫类化合物、6种醇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和1种酸类物质,其中西牟红香椿检出36种、临朐红香椿32种、淄博香椿27种、青州红香椿38种、焦作红香椿39种、黑油椿34种、巴山红27种、运城红香椿34种、常山本地椿34种、河北红香椿36种。样品经过GC-O-MS分析,在10种紫色表型的香椿中分辨出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6种含硫类化合物、6种萜烯类化合物、2种醛类化合物。山东地区的4种香椿(西牟红香椿、临朐红香椿、淄博香椿、青州红香椿)萜烯类和含硫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其他地区的高,而且含有特有的挥发性成分(+)-β-芹子烯。经主成分分析,西牟红香椿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的综合评分最高,风味最佳,其特有的(+)-β-芹子烯对风味影响最大,而常山本地椿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的综合评分最差。经过综合评分,选出西牟红香椿为风味最优香椿,为香椿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香椿嫩芽的品质差异和加工适用性,以6个产地来源的红油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总皂苷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6个产地中,山东淄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0.74%;河南桐柏香椿嫩芽中的VC含量最高,达0.83%,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0.05);山西永济香椿嫩芽的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产地。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8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河南新乡检出16种,河南桐柏33种,山西永济29种,山东淄博28种,陕西安康33种,湖北十堰陆35种,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6种共有化合物,分别为2-己烯醛、β-环柠檬醛、2,4-二甲基噻吩、2-巯基-2,3-二氢-3,4-二甲基噻吩、古巴烯和[1R-(1R*,4Z,9S*)]-4,11,11-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碳-4-烯。不同产地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萜烯类、醛类和含硫类物质,且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综合分析山西永济香椿品质较为优良,不同产地香椿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呈现出产地差异性,可根据产品加工需求选择原料产地。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云南德钦产区玫瑰香冰葡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测定,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少量醛类、酮类和烷烃.结果表明,酯类、醇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玫瑰香冰葡萄酒香气的主要构成组分,三者的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香气成分的91.1%;在玫瑰香冰葡萄酒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大多数都具有令人愉悦的花果香气,是形成玫瑰香冰葡萄酒浓郁果香的主要香气成分;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丰富,相对含量较高,且大多数属于单萜醇类,均具有玫瑰香气,可能是形成玫瑰香冰葡萄酒独特玫瑰花香的主要香气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为β-香茅醇、里那醇和橙花醇.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分析及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研究汉源红花椒和金阳青花椒的香气活性成分。从两种花椒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3种化合物GC-O检测结果有气味活性。按照稀释因子排序,两种花椒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包括桧烯、月桂烯、柠檬烯、芳樟醇、1-萜烯-4-醇、乙酸芳樟酯6种单萜化合物。这些关键化合物在两种花椒中的含量及稀释因子不同,导致两种花椒风味不同。汉源贡椒中气味最强势的化合物为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整体风味为柑橘香、香气浓郁;金阳青花椒中气味最强势的为芳樟醇、1-萜烯-4-醇和月桂烯,整体风味为辛香、药草香,香气清雅。  相似文献   

5.
董竞  杨婉秋  王曼  马银海 《食品科学》2013,34(4):217-220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云南玉溪香椿果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提取物中共鉴定出69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65.31%,质量分数达到1.0%以上的有18种物质。其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与已报道的平原地区所产香椿果相比较,其中35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38.88%,仅在云南玉溪香椿子中出现。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大豆组织蛋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以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峰面积及出峰数为指标,优化萃取条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大豆组织蛋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气相色谱-嗅闻(GC-O)鉴定大豆组织蛋白的香气活性物质。结果表明:采用DVB/CAR/PDMS萃取头在70℃条件下平衡30 min,吸附30 min,萃取效果最好。4种大豆组织蛋白各鉴定出54种、89种、55种和58种挥发性物质,仅有10类化合物在4种大豆组织蛋白都被鉴定出。4种大豆组织蛋白通过GC-O共检测出13种香气活性成分,其中12种对豆腥味的形成具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传统小麦酱中的挥发性成分,以气-质联用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传统小麦酱中的活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化合物,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72.835%,在传统小麦酱中的含量为102.845μg/g,包括醛类6种、酯类10种、酸类6种、烃类8种、醇类1种、杂环类化合物7种、酮类1种,其他化合物3种。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分离出25种活性香气成分,其中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稀释因子较高的有乙酸、异戊醛、糠醛、3-甲硫基丙醛、二甲基三硫醚、1-辛烯-3-醇和四甲基吡嗪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对市售3种不同品牌镇江香醋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鉴定出其中的52种香气成分,主要是酸、酯、醇、酮和杂环类化合物,其中18种香气成分在3种不同品牌镇江香醋中均检测到,不同品牌镇江香醋所含的香气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可据此区分评价不同醋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金芒、青芒、红玉和贵妃四种芒果为研究对象,应用电子舌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四个不同品种芒果之间的风味品质差异。电子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很好地区分四种芒果,其中青芒和红玉味觉特征相近,贵妃和金芒味觉特征相近。理化指标显示,水分含量、pH、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与电子舌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采用SPME-GC-MS鉴定四种芒果的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萜烯类、酯类和醛类等7大类物质,其中烯烃类化合物为芒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均达到50%以上。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能够将四种芒果进行很好的区分,其中青芒和红玉挥发性成分更为接近。得以区分四种芒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有:金芒中(E,Z)-2,6-壬二烯醛、异松油烯、3-己烯-1-醇以及芳樟醇;贵妃中2-蒈烯、(E)-罗勒烯以及4-蒈烯;青芒中a-桉叶烯、己醛以及(E)-3-己烯醛以及红玉中3-蒈烯、柠檬烯。四种芒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呈香特性与他们整体香气的感官分析结果保持一致。综合理化指标、电子舌、SPME-GC-MS以及香气感官分析结果显示青芒和红玉,金芒和贵妃具有相似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子豪  王笑园  傅娆  温馨  倪元颖 《食品科学》2022,43(20):296-303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对菇娘果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综合评价单个挥发性组分对整体香气贡献程度,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菇娘果中有43 种挥发性组分,其中有10 种主要香气活性物质(OAV>1),主要包括4 种醛酮类化合物(正己醛、甲硫基丙醛、反-2-顺-6-壬二烯醛、1-辛烯-3-酮),其香气分别描述为青草味、薯片味、黄瓜味、蘑菇味;5 种酯类化合物(甲基-2-甲基丙酸酯、丁酸甲酯、2-甲基丁酸甲酯、丁酸甲基乙基酯、癸酸甲酯),其香气分别描述为花香、果香、苹果香、刺激果香、葡萄酒香;1 种呋喃类化合物(2-戊基呋喃),其香气描述为焦糖味。GC-O法中,4 名嗅闻人员主要鉴定出“苹果味”2-甲基丁酸甲酯、“薯片味”甲硫基丙醛和“青草味”己醛。通过香气定性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发现,2-甲基丁酸甲酯、甲硫基丙醛和己醛是菇娘果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技术(UltraHighPressure,UHP)、微波联合紫外杀菌技术(Microwave-Ultraviolet,MW-UV)以及传统热杀菌技术对香椿芽菜进行处理,通过感官评价及菌落总数比较不同方式的杀菌效果,然后测定亚硝酸盐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色泽、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来综合评价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HP杀菌效果最好(菌落总数0.92 cfu/g),其次是MW-UV(1.28 cfu/g),巴氏效果最差(6.80 cfu/g);UHP处理组样品各指标值均优于其他方式,但对主体香气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影响显著,相对含量降低28.16%;MW-UV处理组色泽劣变严重,但其香气成分与对照组最接近;巴氏杀菌较好地保留香椿芽菜原有色泽及香气成分,但对生物活性成分的损失率较大(总多酚、总黄酮、总生物碱损失率分别为6.94%、18.39%、3.61%);高压蒸汽灭菌(High-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HPSS)处理后,香椿芽菜的各项指标值均劣于其他样品。综合对比,UHP技术和MW-UV技术优于传统巴氏杀菌和HPSS方式,能较好的保持香椿芽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朱永清  李可  袁怀瑜  徐瑞  李华佳 《食品科学》2016,37(24):118-12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测定"巴山红"香椿芽叶5个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特征,从15个香椿芽叶样品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组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嫩芽期以萜烯类为主,芽叶期及新叶期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成熟叶及老叶期萜烯类和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当;在嫩芽期到芽叶期,挥发性化合物变化较快,对于嫩芽鲜销和加工品质稳定影响较大;在5个不同发育时期对香椿芽叶呈味特性有较大影响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差异,影响较大的物质最主要集中在醇类、酯类、醛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本研究较全面地呈现了"巴山红"香椿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呈味物质构成特征,同时也为"巴山红"香椿尤其是成熟叶及老叶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对中国传统药酒致中和五加皮酒中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谱库(NIST05.L、wiley7n.L、W8N08.L)检索、双柱(HP-Innowax、DB-5)保留值分析、标准品对比、香气描述及与参考文献数据对比,共定性出83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19种,醇类7种,醛酮类13种,萜烯类31种,酸类4种,烯烃类3种,其他芳香物质6种。萜烯类物质种类占定性物质总量的37.3%,是五加皮酒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挥发性化合物。应用外标法定量并结合相关阈值对其中嗅闻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37种重要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及香气活度值(OAV)分析。通过GC-O强度分析和香气活力值(OAV)计算进一步筛选得到15种关键香气物质:茴香脑、辛酸乙酯、己酸乙酯、4-烯丙基苯甲醚、p-茴香醛、异丁香酚、丁香酚、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癸酸乙酯、水杨酸甲酯、樟脑、桂皮醛。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五加皮药酒香气组成及其品质改良、口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4~6月香椿嫩芽制备的香椿发酵茶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采收期香椿茶发酵前后6 个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降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揭示香椿发酵茶品质随采收期的变化规律,确定香椿发酵茶最适的采收期。结果表明:6 个样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各有特色。随着采收期的延长,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中总黄酮、多糖、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逐渐增加,皂苷、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逐渐降低。不同采收期香椿嫩芽经发酵处理后,总黄酮、多糖、皂苷、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逐渐减少,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逐渐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均逐渐降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逐渐增强。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为6 个样品中主要的DPPH自由基清除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6 个样品中共检出7 类90 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和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其中4、5、6月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分别检出42 种和49 种、47 种和52 种、50 种和51 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 类挥发性物质简化为3 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8.01%,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醛类、萜烯类、醇类以及烯类氧化物是区分6 个样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因素,4月和5月香椿茶发酵前后的4 个样品得分较高。综合分析,采用5月香椿嫩芽制作的香椿发酵茶品质比较优良。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葡萄皮渣蒸馏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3种葡萄(贵人香、雷司令、霞多丽)皮渣蒸馏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葡萄皮渣蒸馏酒中共检测出114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包括酯类40种、醇类23种、酸类8种、醛类4种、酮类2种、酚类2种、萜烃类24种、其他类11种,其中酯类、醇类和萜烃类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且贵人香皮渣蒸馏酒的香气成分种类更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香气化合物与葡萄皮渣品种的关系,对3种葡萄皮渣蒸馏酒样共有的22种香气成分和8类香气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经综合评价得出贵人香葡萄皮渣蒸馏酒香气品质最佳,雷司令葡萄皮渣蒸馏酒次之,霞多丽葡萄皮渣蒸馏酒最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与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ve,SAFE)法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分析鉴定新鲜香椿中关键香气成分。结果显示,采用两种萃取方法共鉴定出9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类12种,醛类11种,萜烯类34种,酮类2种,醇类4种,酯类4种,酚类1种,酸类1种,烷烃类15种,环烷烃类4种,其他类2种。经OAV值计算,共确定出(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甲基环硫乙烷、己醛、3-甲基-正丁醛、反-2-己烯醛、反-2-辛烯醛等9种香气成分;经GC-O-MS分析,共鉴定出(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2-甲基环硫乙烷、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己醛、反-2-己烯醛等7种香气活性物质。综合OAV和GC-O-MS分析,最终确认(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甲基环硫乙烷、己醛、反-2-己烯醛为新鲜香椿的关键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生长期红油香椿中主要活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集4-10月的红油香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叶中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  相似文献   

18.
以红油香椿幼嫩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生长期、空间部位各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香椿生长期Ⅰ共检测到挥发性化合物成分35 种、生长期Ⅱ17 种、生长期Ⅲ 22 种、生长期Ⅳ15 种、生长期Ⅴ12 种、生长期Ⅵ16 种;随着香椿嫩芽的不断生长,羰基类、含硫类、醇类整体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烯类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烃类、其他类均逐渐下降。红油香椿嫩芽上部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26 种、中部19 种、下部12 种,其中含硫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达72.15%、88.33%和88.59%,构成香椿的主要香气成分。根据不同空间部位香椿特征香气成分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相对含量推测,中部为香椿香气释放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香椿中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及探究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建立香椿中3种特征香气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干燥温度和时间对香椿3种特征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萃取剂的萃取效果为:乙腈>乙酸乙酯>乙醇>正己烷,3种净化剂的净化效果为:石墨化炭(pesticarb,PC)>键合十八烷基硅胶(octadecysilyl,ODS)>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确定香椿前处理的最佳萃取剂为乙腈,最佳净化剂为PC。热风干燥过程中,3,4-二甲基噻吩、反-2-己烯醛和2,5-二甲基噻吩3种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趋势和幅度并不相同;3,4-二甲基噻吩含量下降幅度较小,为15.08%;2,5-二甲基噻吩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达到89.75%。从3种目标物质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香椿中存在其前体物质,热力作用会促进这些前体物质向目标物质的分解转化,但干燥时间的延长会促使目标物质持续散失。由感官评定试验可以看出,当热风干燥温度为50℃、热风干燥时间为2 h时,香椿的感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