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测定热风干燥大曲在贮存期的理化指标、生化指标、酶系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的变化,探究热风干燥技术对大曲贮存期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热风干燥后大曲的水分和水活度显著降低,在贮存期间对氨态氮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贮存后期对酯类和2,6-二甲基吡嗪含量有促进作用;实验室贮存条件下,热风干燥在大曲贮存后期也能促进其酒化力、液化力、糖化酶活力提高和增加细菌的数量;而热风干燥对大曲在贮存期淀粉的分解、酯化力、发酵力、蛋白酶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酱香型大曲最佳贮存时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检测不同贮存期白曲、黄曲和黑曲风味物质和多组学分析大曲间风味物质差异及贮存中变化。结果表明,3种不同贮存期大曲中共检测出70种成分,其中吡嗪类、酯类和醇类占总含量70%以上,白曲独有壬醇等10种成分,黄曲独有2,3-二甲基-5-乙基吡嗪,黑曲独有糖醛等8种成分,共同成分43种。在贮存过程黄曲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呈先增后降趋势,贮存60 d时最多,白曲和黑曲内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呈非单调上升趋势,分别在180 d和120 d时含量最多。整体而言,在贮存中白曲风味物质变化较大,贮存120 d后黄曲和黑曲整体风味物质较接近,仅从曲香风味物质含量角度建议白曲、黄曲和黑曲最低贮存时间分别为180 d、60 d和120 d。  相似文献   

3.
研究浓香型大曲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根据这些化合物对大曲风味做初步评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大曲中的挥发性物质,用乙酸丁酯作为内标物,半定量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挥发性物质和大曲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0个大曲样品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以酯类、吡嗪类、芳香类为主;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是2,3,5-三甲基吡嗪、十四酸乙酯、1-苯基-2-丙醇、2,5-二甲基吡嗪、棕榈酸乙酯、2,3,5,6-四甲基吡嗪等;对10个大曲样本进行主成份分析,6号样风味最好,10号样其次,1号风味最差。通过对大曲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可为大曲风味质量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黄花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的黄花菜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分别鉴定出49、40和4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类、酯类、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八类成分,其中醛类物质(含量25%)为自然干燥样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烷烃类物质(含量53%与58%)分别为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黄花菜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黄花菜样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活性值和主成分分析,得出3-呋喃甲醛、3-辛烯-2-酮、十六烷、乙酸为自然干燥特征风味物质,(E)-2-甲基-2-丁烯醛、3-辛烯-2-酮、十六烷为热风干燥特征风味物质,(E)-2-甲基-2-丁烯醛、β-月桂烯为真空脉动干燥特征风味物质。从获得良好风味物质角度出发,真空脉动干燥可得到较好的干制黄花菜,为黄花菜干燥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HS-SPME-GC-MS研究大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研究传统食醋大曲固态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GC-MS共分离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56种,包括酯类22种,醇类11种,醛类9种,酮类3种,酸类1种,烷类3种,杂环类1种,吡嗪类1种,含苯类3种,胺类1种,其他类1种。大部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酯类、醇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在第3、7 d达到最高值,并在后期趋于稳定。醛类、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第13 d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而酸类物质呈积累趋势,并在第30 d达到峰值。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比较大曲固态发酵各阶段挥发性成分差异,所得结果与气质联用方法相一致,均表明大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在第3、7、13 d变化较大,而后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屯绿香气成分特点及风味特征。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屯绿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6个屯绿样品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种醛类物质、11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3种烯类物质、10种烷烃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14种芳香类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集中于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烯类,相对含量介于43.23%~67.52%。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4个主成分,包含8种醇类成分、7种酮类成分、9种烯类成分、5种醛类成分、3种烷类成分、2种酯类。  相似文献   

7.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五粮液包包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9种、酯类40种、酮类8种、醇类15种、芳香族22种、吡嗪类12种、呋喃类7种、酸类3种、内酯类3种、萜烯6种、烃类化合物1种、杂环类化合物1种。其中,有26种物质是首次在大曲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苯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壬醛、癸醛、2,6,10-三甲基十四烷、香叶基丙酮是山药片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苯类和醛类;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醛类和酮类。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山药片的风味在醇、部分芳香族化合物上具有相似性,真空冷冻干燥山药片与其它干燥方式山药片的风味差异主要是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这与GC-MS分析结果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山药片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得出联合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综合得分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  相似文献   

9.
以仰韶陶香型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大曲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半定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检测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7块曲样中共鉴定出香味物质50种,主要分为6大类化合物,其中包括醛类8种,醇类5种,酯类7种,吡嗪类4种,酮类6种,酸类10种,芳香族类5种,烷烃类4种,杂环类1种。相对含量分别为15.91%、33.19%、7.5%、6.35%、2.2%、26.52%、6.23%、2.08%、4.18%。其中,乙酸、(2S,3S)-(+)-2,3-丁二醇、3-甲基丁酸、己酸、苯乙醇、十六酸乙酯、四甲基吡嗪、2-甲基丙酸含量相对较高,这些微量成分可能对后期白酒香味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仰韶陶融型中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大曲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半定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检测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7块曲样中共鉴定出香味物质45种,主要分为六大类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17种,醇类8种,烷烃类8种,吡嗪类4种,酸类3种,芳香族类3种,酮类2种。相对含量分别为29.81%、49.26%、7.63%、4.94%、7.36%、0.75%、0.27%。其中,苯乙醇、2,3-丁二醇、十六酸乙酯含量相对较高,这些微量成分可能对后期白酒香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曲是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剂,更是香味物质的前驱体,与原酒的质量和产量密切相关。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跟踪分析浓香型721曲(曲皮和曲心)在培养阶段的风味物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包括醇类、酸类、酯类、含氮类、醛酮类、含硫类、呋喃类。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挥发性风味成分在发酵第1天就会迅速增长,后期经过转化或分解,含量有所下降,20 d后趋于稳定;含氮化合物前期主要是各种氨基酸,2~3 d后吡嗪、吡啶类开始迅速增长,20 d后趋于稳定;种类和含量最高的是酯类化合物,最少的是含硫化合物;大曲发酵前中期可检测风味化合物丰富,曲皮的风味成分种类高于曲心,曲心的风味物质含量总体高于曲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干燥方式对杏鲍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中短波红外干燥(short-and mediumwave infrared drying,ID)和微波真空干燥(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制得的杏鲍菇干燥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对这4 种干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挥发性成分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线性判别分析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干燥方式的杏鲍菇样品。利用HS-SPME-GC-MS从鲜样(fresh sample,FS)及4 种干样中鉴定出99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烷烃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6 类成分,其中醇类物质(19 种)为FS、FD、HAD和ID样品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醛类物质(18 种)为MVD样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鲍菇主要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对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鲍菇样品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其品质评价模型,得出干样的综合得分顺序依次为ID、FD、HAD及MVD,为杏鲍菇的干燥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对酱香型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曲香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究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酱香大曲在贮存初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变化,克氏假单胞菌(Kroppenstedtia)、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毕赤酵母属(Pichia)等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变为优势菌属;贮存初期曲香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醇类6种、酸类7种、醛类4种、酮类2种、吡嗪类2种、酯类11种、烯烃类2种、芳香族类5种;关联性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等细菌属与亚油酸、草莓酸、癸酸等酸类物质存在正相关,毕赤酵母属(Pichia)等酵母属与酯类物质存在正相关,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吡嗪类物质存在正相关,说明酱香大曲贮存过程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了吡嗪类化合物。本研究为高温大曲贮存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葱干制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香葱鲜样及不同干燥方式制得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香葱干制品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香葱鲜样和干制品中主要存在8类挥发性成分,分别是含硫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烯烃、烷烃和其他化合物。其中,香葱叶片和叶柄鲜样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含硫化合物,干制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则为烷烃类化合物。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叶片和叶柄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经主成分分析发现叶片鲜样中含硫类化合物、醛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热风干燥后叶片中噻吩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较高;微波干燥和微波联合热风干燥制得的叶片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叶柄鲜样中含硫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超声辅助热风干燥后叶柄中醛类和呋喃类含量较高;而热风干燥后叶柄干样中烷烃类物质含量较高。因此,不同干燥方式后香葱叶片和叶柄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较大,联合干燥方法后香葱干制品具有更浓郁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6种不同酱香型大曲的理化参数及挥发性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的挥发性组分具有显著的时空性特征(大曲生产地点和储存时间)。酱香型大曲主要挥发性组分包括芳香族、酯类、含氮化合物等。基于挥发性组分对不同类型的酱香型大曲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能有效地辨析其时空性特征。酱香型大曲生产地域之间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主要挥发性组分的种类,而相同地域不同生产企业和不同生产地点的酱香型大曲中的挥发性组分含量也差异较大。茅台原产曲的曲心和曲表的含氮化合物类挥发性组分的比例分别是52.83%和22.05%,其中较高的吡嗪类含氮组分是茅台原产曲的重要特征,而源于其他生产域的酱香型大曲中挥发性组分则以酯类为主(51.55%~79.49%)。同时酱曲主要挥性发组分种类及含量因陈曲时间而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热风干燥不同温度条件下草鱼鱼块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方法 研究设置3种热风温度(30、40、50℃)干燥草鱼鱼块不同时间(2、4、6、12 h),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分析挥发性物质,PCA、PLS-DA和HC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新鲜草鱼和不同温度(30、40、50℃)热风干燥草鱼鱼块分别检测出28、44、39和3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主要为脂肪氧化型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酮类、芳香化合物、酸类、酯类和烃类,对草鱼风味的改良和增香具有一定作用,其中醇类和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在干燥过程中,草鱼片内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峰面积(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元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温度下草鱼肉风味物质具有显著的差异,PC1和PC2之和为41.8%。此外,除去芳香族化合物,其中3-羟基-2-丁酮、1-辛烯-3-醇、己醛、己醇、2-辛烯-1-醇、棕榈酸、壬醛、2,7-辛二烯-1-醇、辛醇、壬醇等10种挥发性物质对干燥草鱼肉的整体风味贡献较大,可以被作为热风干燥草鱼肉中的标志性风味物质。结论 挥发性风味成分是热风干燥草鱼片过程中非常重要指标,可用于草鱼热加工样品的监测和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7.
热风干燥对油菜籽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热风干燥温度下将菜籽干燥至安全水分8%,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干燥后油菜籽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菜籽热风干燥后有85余种挥发性成分,分属于醛类5种、烃类45种、醇类9种、酯类12种、酸类1种、酚类1种、酮类1种和醚类1种等,其总相对含量依次降低,其他类别有10种物质。其中,酯类、醇类、烯烃相对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变化显示一定变化规律。经分析,筛选出可能的硫甙降解产物,其相对含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风干燥大曲在贮存期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热风干燥对大曲在贮存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热风干燥大曲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细菌丰富度呈先增后减,而细菌群落多样性随着贮存时间在增加。大曲中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绝对优势菌门,Weissella(魏斯氏菌属)为绝对优势菌属。热风干燥大曲于曲库贮存能促进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细菌的生长,而对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于实验室贮存对Kroppenstedtia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实验室贮存能使热风干燥大曲的Pae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seudogracilibacillus(假纤细芽孢杆菌属)、Kroppenstedtia和Melghirimyces(迈勒吉尔霉菌属)细菌的丰度进一步提升。随着大曲贮存时间的增加,于曲库贮存的热风干燥大曲细菌数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大曲香气质量评价模型,为中高温大曲的质量评价提供可量化的香气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中高温大曲样品进行香气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曲香气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感官品评与聚类分析验证此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本研究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检测出11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芳香类、吡嗪类、醛酮类化合物等,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对中高温大曲香气品质优劣起关键性作用的成分有19种,包括苯乙醇、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四甲基吡嗪等,由此构建的香气质量评价模型,可将中高温大曲样品分成3组,与对应大曲感官品评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中高温大曲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可以客观的反映大曲香气品质,为大曲香气质量的判断和分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干燥工艺对杏鲍菇品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杏鲍菇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优选杏鲍菇干燥模式,选用热泵、热风、真空冷冻和真空微波4 种干燥工艺对新鲜杏鲍菇进行干燥处理,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杏鲍菇主要营养成分、色度、糖(糖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总蛋白受干燥方式影响较小,总糖含量在真空微波干燥条件下最低(13.56%),总酚含量(39.97 μg/g)和粗脂肪含量(1.27%)在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最低,色度方面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保持杏鲍菇色泽;杏鲍菇中含量丰富的海藻糖受干燥方式影响为:热泵>真空冷冻>热风>真空微波干燥,主要的糖醇甘露醇含量变化为:热泵和真空冷冻>热风和真空微波。杏鲍菇4 种干燥方式条件下共鉴定出68 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热泵、热风和真空微波干燥后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均最高,主要风味成分为异戊醛、正己醛和2-甲基丁醛,真空冷冻干燥后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主要为1-辛烯三醇,同时还检测出酯类、酮类、烃类、吡嗪类以及少量其他类物质,各风味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风味。对比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保持杏鲍菇品质和风味,热泵干燥在经济性和稳定性方面可以做到较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