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为了评价双孢蘑菇的加工适应性,以双孢蘑菇为原料,采用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3种方式干燥处理后,再进行粗粉碎(60目筛)和超微粉碎(60目筛后再过300目筛),分别得到HAD普通粉、HPD普通粉、VFD普通粉、HAD超微粉、HPD超微粉和VFD超微粉,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和粉碎程度对双孢蘑菇理化、营养和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处理双孢蘑菇中,VFD双孢蘑菇色差变化与褐变度最小、复水性最佳,VFD双孢蘑菇粉振实密度和水合能力最大,粗多糖、可溶性蛋白和总三萜的溶出量最高,因此VFD双孢蘑菇整体品质最佳;HAD双孢蘑菇的整体品质最差;HPD双孢蘑菇粉麦角甾醇溶出量最高,HPD双孢蘑菇整体品质介于VFD和HAD双孢蘑菇之间。不同粉碎程度双孢蘑菇粉中,与双孢蘑菇普通粉相比,超微粉的粒径更小、振实密度更大、水溶性更好,营养和功能性成分的溶出量更高,抗氧化活性更强,而持水力和溶胀度有所降低。综合分析可知,3种干燥方式中,VFD能最好地保持双孢蘑菇的...  相似文献   

2.
普通粉碎与超微粉碎对茶树菇粉体加工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茶树菇粉体的加工适应性,探究更适宜生产的粉碎方法,以3个不同品种的茶树菇为原料,通过普通粉碎得到茶树菇粗粉,然后利用超微粉碎将粗粉制成茶树菇超微粉,比较茶树菇粗粉和超微粉的加工物理特性。结果表明,粗粉的中值粒径平均值为84.03μm,超微粉中值粒径平均值为24.57μm,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粒径明显减小;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随着粉体粒径的减小,粉体表面由片层状结构向絮绒状转变;堆密度减小,填充性降低;滑角和休止角减小,流动性提高;持水力和膨胀力减小,水合能力降低;粗粉和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缓的趋势,在60℃时水溶性指数最高,且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大于粗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茶树菇粉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茶树菇超微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茶树菇的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微粉化处理对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粉的理化性质及在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对天麻普通粉和超微粉进行粒径大小、分布、微观形貌、休止角、滑角、膨胀力、松密度、水溶性和主要成分等理化指标的测定,以及天麻活性成分天麻素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微粉化处理使天麻粉平均粒径由121.50μm减小到34.09μm,粒径分布范围变窄,粉体更加均匀;天麻微粉膨胀力、松密度和水溶性较之细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粉体的流动性降低;红外光谱显示天麻经超微粉碎后其主要成分未发生变化。普通粉和微粉的天麻素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是34.18%和45.49%。研究结果表明微粉化处理对天麻粉物理特性的改善有助于营养成分溶出,显著提高天麻有效成分的吸收率,为指导天麻微粉的应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广佛手为研究对象,用普通粉碎方式以及超微粉碎的方式制备不同粒径的广佛手粉(FC),并探究不同粒径粉体理化性质及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可以显着降低FC的粒径,延长超微粉碎时间,能减小粒径,使颗粒更细、更均匀,且经过超微粉碎的粉体其化学组成并不会发生改变。超微粉碎显著提升了粉体水溶性,降低了粉体持水性,粉碎后粒径大小对上述性质均有显著影响。粒径降低水溶性显著提升,持水性显著下降,粒径D50为20.01 μm的粉体水溶性高达64.49%,持水性仅有8.64%。在色泽方面,随着粒径降低,亮度值逐渐增大、红度值逐渐减小、黄度则先增大后减小。超微粉碎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广佛手多糖提取率,其中粒径D50为21.55 μm的广佛手超微粉多糖提取效率最高,达到了7.68%。该研究为广佛手的利用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八宝粥产品的营养及功能性价值,改善其稳定性,实验对八宝粥原料进行普通粉碎(3000 r/min,1600 W)及?20 ℃低温超微粉碎(960 r/min,1100 W)处理,通过研究超微粉碎对八宝粥粉体的理化特性(粒径分布、色差、水合特性、填充性、流动性和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抗氧化活性和总酚、黄酮溶出量)的影响,以期为超微粉碎在八宝粥加工产业的应用推广中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超微粉碎对八宝粥粉体的理化及功能特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经过超微粉碎后,八宝粥粉体比表面积明显增大,持水力及膨胀度下降,稳定性和流动性明显提高。与普通粉碎相比,过300目筛的超微粉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升至0.80和59.98%,总酚及总黄酮的的溶出量增加至2.14和11.33 mg/g,显著高于普通粉碎的样品(P<0.05)。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处理提高了八宝粥产品的理化及功能性价值,为八宝粥粉的深入研究及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粉碎、超微粉碎对人参中皂苷溶出率的影响。方法:建立RP-HPLC 条件,对同一来源,不同粒径的人参粗粉,1~12μm、0.5~1μm、200~500nm、200nm、20~80nm 人参微粉中的人参皂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粒径介于0.5~1μm 的人参微粉的皂苷溶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粒径人参粉。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可提高人参中人参皂苷的溶出率,有效成分最佳溶出粒度为0.5~1μm。本实验为寻求人参最佳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超微粉碎处理芒果皮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干法超微粉碎技术处理芒果皮,比较不同处理时间芒果皮超微粉的粒径、色度、休止角、滑角、溶解度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微粉碎15 min后的粒径为28.87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相比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会改变芒果皮的色泽,颜色更白亮;随着超微时间增加,粉体粒径变小,休止角、滑角和溶解度增大,粉体流动性变好,持水力和持油力提高,同时,多酚溶出量增加。研究结果为超微粉碎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芒果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绿茶粉在模拟人体温条件下内含成分的溶出规律。方法以40目(420μm)绿茶粉为对照,超微粉碎成74.85、34.62、20.84和15.10μm的茶粉,探讨不同粒径茶粉在37℃条件下内含成分的溶出规律,以探明茶粉饮/食用后内含成分在体内溶出的最适粒径。结果在37℃条件下,茶粉内含成分的溶出量、溶出速率与茶粉的粒径、溶出时间相关。内含成分溶出50 min后,15.10μm茶粉茶多酚的溶出量显著高于420μm茶粉,可溶性糖、水浸出物的溶出量也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粒径茶粉;15.10μm茶粉内含成分(除氨基酸外)的溶出速率在溶出后期也高于其他茶粉。结论模拟体温条件下茶粉粒径为15.10μm时最有利于其内含成分的溶出,食用茶粉以粒径为15.10μm茶粉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超微粉碎技术对油菜花粉中有效成分(槲皮素和山奈素)溶出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与普通粉(65~100 目)中槲皮素和山奈素的溶出差异。结果表明,油菜花粉超微粉中槲皮素和山奈素的溶出率比普通粉分别提高了45.16% 和27.86%,超微粉碎可显著提高油菜花粉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水芹为材料,通过与传统粗粉碎相对比,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水芹粉末的粒度分布、形貌特征、膳食纤维、黄酮及总酚总溶出量、颜色、功能特性以及流动性的影响。进一步针对不同粒度的水芹粉末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溶出特性,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最后,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评价了水芹粉末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水芹粉末粒径降低至42.19μm,比表面积增加至0.28 m2/g,可溶性膳食纤维溶出量增加至7.26%,黄酮和总酚溶出量显著提高。同时,超微粉碎处理增强了水芹粉的亮度和绿度,改善其溶解性、持水力及膨胀力,但使得水芹超微粉的流动性略微降低。此外,超微粉碎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黄酮、总酚、可溶性蛋白及多糖的溶出速率,且提高了水芹粉末对DPPH、羟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防普、越南、大叶金花茶叶、花两个部位化学指纹图谱差异, 分析其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 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金花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建立防普、越南、大叶金花茶叶和花的化学指纹图谱; 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 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 利用SPSS 23.0, 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 对叶和花间不同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在320和210 nm波长下, 防普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0.504、0.054; 越南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0.151、0.478; 大叶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0.069、0.748, 3个品种金花茶的叶和花相似度均较低。各部位不同化学成分含量结果显示:防普金花茶花中金丝桃苷、叶中二氢槲皮素含量最高 且花和叶中绿原酸、二氢槲皮素、水杨酸、芹菜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Sig<0.05); 越南金花茶花中牡荆素、叶中水杨酸含量最高,且叶和花中绿原酸、牡荆素、水杨酸、芹菜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Sig<0.05); 大叶金花茶花中牡荆素、叶中二氢槲皮素含量最高,且花和叶中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Sig<0.05)。结论 3个品种金花茶叶和花化学成分和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叶和花在药理活性和功效上各有侧重, 药用和食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筛选使用。  相似文献   

12.
金花茶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花茶浓缩液为试验材料,通过乙醇沉淀、透析等方法分离得到金花荼粗多糖TPS.采用Cellulose D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对金花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TPS0、TPS1、TPS2、TPS3、TPS4和TPS5 6个糖组分,并对各糖组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分析.糖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粗多糖的半乳糖醛酸约为中性糖的一半,表明金花茶粗多糖中含有相当一部分果胶物质;TPS0、TPS1和TPS2 3个组分以中性糖为主,而TPS3、TPS4和TPS5 3个糖组分则含有较高比例的半乳糖醛酸,表明TPS0、TPS1和TPS2 3个糖组分为中性多糖,TPS3、TPS4和TPS5 3个糖组分为果胶物质.构成糖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粗多糖中主要的构成糖有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它们以不同比例分布于离子交换柱层析并分离纯化得到的各糖组分;TPS3、TPS4和TPS5 3个糖组分中均含有约11%的鼠李糖,说明这3个果胶组分很可能由以半乳糖醛酸与鼠李糖交替连接而成的果胶分子链的毛发区域和由n个半乳糖醛酸连接而成分子链的平滑区域组成.另外,以上3个糖组分中均含有10%左右的葡萄糖,这与文献报道的果胶物质中葡萄糖比例较低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两种金花茶的生化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金花茶的含水量、水浸出物、总黄酮、水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为6.18%、30.16%、0.214%、10.09%,而显脉金花茶的对应含量则为10.06%、18.97%、0.445%、3.69%。普通金花茶的游离氨基酸为6.5014 mg/g,显脉金花茶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为1.2575 mg/g。二者茶多酚的含量均较少,总体上是显脉金花茶多于普通金花茶。在香气成分上,普通金花茶鉴定出45种,而显脉金花茶则只有26种。由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金花茶与显脉金花茶的差异性还是很大,普通金花茶的开发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4.
红花油茶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普通油茶为参考,主要分析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并对其两种茶籽仁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风干红花油茶籽仁中的粗脂肪含量为63.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3.34%,其中粗脂肪含量比普通茶籽仁高出15%以上。风干后的红花油茶籽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粗纤维,含量达到78.4%。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红花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精制金花茶皂甙的工艺条件。比较了聚酰胺、AB-8、XAD-1600和XAD-164种树脂对金花茶皂甙的静态吸附及解吸性能,筛选出最佳吸附剂,并对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解吸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AD-16型树脂的吸附与解吸效果最佳,优化出的最佳柱分离条件为:上样液浓度24.42mg/mL,pH4.88,上样流速1.20BV/h,洗脱过程用1.25BV的蒸馏水除杂后依次用1.75BV30%(v:v),2BV60%(v:v)的乙醇溶液阶段洗脱,精制得2个皂甙组分S2、S3,测定纯度分别为89.48%、70.61%,得率分别为38.94%、30.07%。经颜色反应,两者均为三萜类皂甙。  相似文献   

16.
王华  徐春雅  范毅强 《食品科学》2009,30(11):115-117
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将葡萄皮粉碎成粒度均一、表观性能良好的超微颗粒。通过对葡萄皮粉体性质研究表明,随着葡萄皮微粒粒径的不断减小,其流动性、溶解性、分散性和多酚类物质的溶出量均有所增大,其营养成分可以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红花油茶果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中的主要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红花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茶籽仁的子叶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花油茶籽仁中粗脂肪(干基)含量为60.3%,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8.8%,茶皂素(干基)含量为10.34%;红花油茶籽壳中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2.5%,粗纤维(干基)为73.4%,茶皂素(干基)含量为4.08%;红花油茶果的果皮中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4.0%,粗纤维(干基)为31.1%,茶皂素(干基)含量为20.05%.脂肪酸组成测定表明,红花油茶籽油属油酸型油脂,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相似文献   

18.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液,分别对金钗石斛超微/普通粉、水/醇提物、粗石斛碱和多糖进行实验,探究实 验组模拟消化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实验测定石斛碱、多糖溶出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3,5-二硝基水杨酸法 和阴离子色谱对多糖消化产物的分子质量、还原糖质量浓度和单糖组成进行分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 多酚类化合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化组中石斛碱溶出率不断增大,超微粉肠道消化液组溶出率最高达 (21.46±0.52)%,粗石斛碱消化液最低为(8.74±0.50)%;水提物组多糖溶出率高,在口腔和胃消化液中,超 微粉多糖溶出率比普通粉高;肠道消化液中的情况与之相反;多糖在消化过程中分子质量降低,还原糖质量浓度上 升,无单糖检出;多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普遍在模拟胃液中升高,在模拟肠液中降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蒸汽爆破预处理油茶籽饼粕,探究蒸汽爆破对油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率、理化性质以及内部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汽爆预处理最适条件为:1.2 MPa,60 s。汽爆处理茶皂素的表面张力为47.63 m/Nm,低于对照组的48.07 m/Nm,起泡性差异不显著(P<0.05),汽爆处理对茶皂素乳化能力影响较小。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汽爆处理后的油茶籽饼粕表面粗糙蓬松,原有结构被破坏,有利于茶皂素的释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茶皂素特征吸收峰的峰型和基本位置未发生变化,而部分峰的强度增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果表明所茶皂素主要由茶皂素E13、油茶皂苷D5、茶皂素B5或茶皂素C1三种单体组成。因此,汽爆预处理结合醇提法可实现茶皂素的高效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