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肉类研究》2016,(9):1-7
对比分析不同日龄的嫩鹅(70日)和老鹅(300日)鹅肉营养组成和风味品质间的差异,对鹅肉的基本成分组成、脂肪酸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挥发性香气成分和质构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嫩鹅肌肉中水分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老鹅(P0.05);在嫩鹅与老鹅肉样中确定出14种脂肪酸成分且在种类上无差异,两者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相近,嫩鹅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老鹅,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2种鹅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均高于一般膳食要求,且嫩鹅要高于老鹅;嫩鹅和老鹅鹅肉中均检出15种游离氨基酸,老鹅鹅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要高于嫩鹅。在氨基酸风味对比上嫩鹅相比于老鹅具有更高比例的甜味氨基酸和更低比例的苦味氨基酸;嫩鹅与老鹅鹅肉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差别较小,但各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相差很大,其中老鹅鹅肉中醇类、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对于嫩鹅有所下降,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所上升;在质构特性上,嫩鹅与老鹅鹅肉间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老鹅鹅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性高于嫩鹅,弹性要低于嫩鹅,而嫩鹅与老鹅间黏附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选取240 日龄朗德鹅、扬州鹅、浙东白鹅以及皖西白鹅各12 只,取胸肉进行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4 种鹅肉的pH 值均在正常范围值内,肉色较好,皖西白鹅熟肉率最高,食用品质较好,浙东白鹅剪切力最低;4 种鹅肉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4 种鹅肉中共检测出30 种脂肪酸,皖西白鹅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51.55 mg/100 g,对鹅肉风味的产生有重要作用,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油酸以及二十碳五烯酸是其主要脂肪酸(占比81.8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saturated fatty acid,PUFA/SFA)为2.52;朗德鹅具有最低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值(0.23),其次是皖西白鹅。鹅鲜肉中共检测出17 种氨基酸,其中7 种为必需氨基酸,其中皖西白鹅具有最高的氨基酸含量(41.57 mg/100 g),鹅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essential amino acid/amino acids,EAA/TAA)达到33.12%,鲜味氨基酸含量达到0.96 mg/100 g;共鉴定得到17 种挥发性有机物,醛、酮和酸是鹅生肉的主要风味物质,其中皖西白鹅具有最丰富的挥发性物质类别,3-羟基-2-丁酮、丙酮以及4 种酸是皖西白鹅的风味主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部分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分别是皖西白鹅、扬州鹅区别于其他鹅种的主要标志,扬州鹅与浙东白鹅呈现较高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更好的盐水鹅产品的加热方式,本实验以浙东盐水鹅为原料,比较了三种加热方法(微波、蒸、煮)对盐水鹅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含量、pH、剪切力、色差),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产品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显著(p<0.05)降低产品的水分含量,仅为44.35%,煮制的盐水鹅水分含量最高,为68.62%,蒸制的盐水鹅剪切力值最小,为14.54 N,嫩度最好。煮制和微波处理所得产品的pH没有显著差异。就L*值而言,经煮制后均最高,高达50.39,蒸制和微波加热过程会较完整地保留鹅肉表面的光泽。同时,蒸制的盐水鹅风味最好,煮制的次之,微波的最低,蒸制的盐水鹅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达到42种,烃类和酯类含量相对较高,而经煮制的盐水鹅产品中醇类和醛类较多。经煮制处理的盐水鹅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1.02%和52.13%;微波处理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0.86%和19.93%。综合来看,煮制条件下盐水鹅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和更好的营养价值,这些结果为盐水鹅产品加热方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茶籽油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均检测出6种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精炼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略有提高;醛类物质为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精炼后茶籽油中酯类相对含量增加了3倍以上,杂环类化合物百分比从3.52%下降到1.62%,酮类化合物从2.33%下降到0.11%。总之,精炼可以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大量酯类化合物,并对茶籽油果香起到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新鲜海鳗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游离氨基酸、ATP(腺苷三磷酸)及其关联物、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以分析海鳗的营养及风味特性。结果表明:海鳗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5.4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3.6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较高;甘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为主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41、1.50g/kg 和0.89g/kg;IMP(肌苷酸)对海鳗的鲜味有很大贡献,在新鲜海鳗肉中的含量高达7.15μmol/g;海鳗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烷烃类化合物,对鳗肉嗅感起作用的主要是醛类、酮类和含硫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李磊  王昆  何静  吉日木图 《食品科学》2019,40(6):223-22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驼、牛、羊乳3 种乳中脂肪酸(fatty acids,FA)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 种乳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驼乳检测出33 种脂肪酸,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23.73±2.17)%);驼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相对含量((4.09±0.54)%)显著高于牛乳和羊乳;牛乳中检测出29 种脂肪酸,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27.44±2.45)%);羊乳检测出34 种脂肪酸,且油酸相对含量最高((30.89±3.57)%)。3 种乳中羊乳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含量最高((35.26±3.86)%)。此外,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驼乳的脂肪酸含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驼乳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MUFA∶PUFA为1∶0.60∶0.08,驼乳更接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SFA∶MUFA∶PUFA为1∶1∶1。PUFA与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LCFA)呈负相关,与n-6 FA相关性最大(0.978);SCFA与LCFA呈正相关,n-6 FA与n-3 FA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对西藏常见的5种食药用真菌灵芝(Ganoderm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羊肚菌(Morchella)、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和青冈菌(红菇蜡伞)(Hygrophorus russula(Fr.)Quél.)干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灵芝和黑木耳中的脂肪酸种类最少,为7种,羊肚菌的脂肪酸种类最丰富,为10种,且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最高,为(73.82±2.19)%。亚油酸在羊肚菌中含量较高,达(52.94±1.29)%,其次为灵芝、黑木耳、青冈菌和松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FA,P/S)、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aturated fatty acids,USFA/SFA,U/S)结果是:羊肚菌的U/S及P/S值均最大,黑木耳的U/S及P/S值均最小。同时研究发现青冈菌和灵芝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SFA)的比例基本一致,非常接近健康食用油黄金比例1∶1∶1。利用SPSS软件对各食药用真菌主要脂肪酸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子实体中均存在硬脂酸含量与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相关,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油酸、总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盐水鹅和酱鹅的差异,以浙东盐水鹅和酱鹅为原料,测定2?种样品的营养成分含量(蛋白质、脂肪、水分)与基本理化指标(灰分、pH值、色泽),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的主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酱鹅的蛋白质、灰分、脂肪含量和L*值明显高于盐水鹅(P<0.05),而水分和pH值差异不显著;就感官评分而言,两者的品质都良好,但在风味方面,酱鹅感官评分显著高于盐水鹅(P<0.05)。就风味差异而言,盐水鹅共有6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酮类、醇类物质,其中,2,4-戊二烯醛是最主要的风味物质,2-甲基-3-辛酮、1-辛烯-3-醇也对其特有风味有重大贡献;酱鹅共含有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酮类、醛类、吡嗪类,其中,酮类含量最高,吡嗪类化合物是酱鹅独有的物质。2-乙基-3-羟基-四氢吡喃酮、壬醛、四甲基吡嗪等对其烘烤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结果对盐水鹅和酱鹅产品加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微波杀菌技术对卤鹅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微波杀菌前后卤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微波杀菌前共检出38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杀菌后检出40种。其中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酯类、醇类、羧酸和醚是卤鹅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微波杀菌后醛类种类减少了1种,总含量减少了9.5%;酮类种类增加了1种,相对含量减少0.78%;芳香烃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5.74%;羧酸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4.14%;其它类化合物种类不变,含量变化小于1%;微波杀菌增加了卤鹅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对卤鹅风味改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扬州不同品种市售盐水鹅的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优选4种扬州市售盐水鹅,测定其水分、脂肪、蛋白质、能量并进行显著性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盐水鹅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水鹅c的水分含量最高,为66.53%;盐水鹅d的脂肪含量和能量最高,分别为25.87%和308.33%;盐水鹅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0.10%,更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对食品的营养要求;盐水鹅a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含量最高,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小尾寒羊不同部位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并初步评价4个部位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对4月龄小尾寒羊后腿、里脊、上脑和羊排4个部位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尾寒羊主要风味化合物为辛醛、壬醛、辛醇、1-辛烯-3-醇、辛酸和癸酸。里脊部位所含醛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均较高,对羊肉风味形成起主要作用。上脑部位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大于0.4,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因而上脑部位的脂肪酸组成更符合人体对脂肪酸营养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比较研究电子束(0、3、6、9、12?kGy)、60Co-γ射线(0、3、6、9、12?kGy)、105、121?℃杀菌处理对真空包装红烧老鹅脂肪氧化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脂肪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电子束、60Co-γ射线及高温处理可加速红烧老鹅肉脂质的氧化,9?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红烧老鹅TBARS值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105?℃杀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而105?℃杀菌组单不饱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21?℃杀菌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105?℃杀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电子鼻检测挥发性风味变化,表明3?kGy的电子束和60Co-γ射线、105?℃及空白组的风味差异较小。因此,低剂量电子束或60Co-γ射线辐照(<6?kGy)和105?℃处理对红烧老鹅肉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较小,可为红烧老鹅产品选择不同的杀菌方式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蛋白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感官评定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可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风味组分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前后的油炸罗非鱼风味变化明显,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经过食盐腌制处理,油炸罗非鱼油脂味、肉香味增强,土腥味减弱;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食盐腌制过后油炸罗非鱼的可挥发性气味物质中1-辛烯-3-醇相对含量降至4.17%,ROAV值为5.70、(E,E)-2,4-癸二烯醛含量升为5.12%,ROAV值为100,肉香味和油脂味明显增强,土腥味明显降低;食盐腌制处理后油炸罗非鱼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的消耗量增加,分别为38.94 mg/100 g和2.37 mg/g,且呈味氨基酸的占比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发生显著降低(P<0.05),提供鲜味的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含量显著(P<0.05)降低。实验证明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的风味物质及组分影响显著(P<0.05),显著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降解形成的挥发性物质显著提高,提高罗非鱼的油脂香、鲜味和肉香味,降低其土腥味和青草味,明显改善罗非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卤鹅因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口感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为了解其品质随日龄的变化,测定70、80、90 日 龄卤鹅胸肌和腿肌肉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日龄对卤鹅肉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 (P<0.05);部位对卤鹅肉的pH值、亮度值、红度值、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各理化指标在不同日龄和部位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波动性,无一致 的规律性;不同日龄鹅肉卤制后的理化性质在聚类关系上趋同性强,而不同部位鹅肉卤制后理化性质的聚类关系较 远。综上所述,日龄和部位对卤鹅肉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并且部位是影响卤鹅肉品质的 主要因素。综合来看,80 日龄卤鹅肉的营养价值较高,且腿肌肉比胸肌更有营养。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冷鲜乳鸽,通过生化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及微观结构观察,探讨辐照对冷鲜乳鸽品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冷鲜乳鸽的a*值、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汁液流失率、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值和酸价总体显著上升(P<0.05),菌落总数、L*值、b*值和质构参数总体显著降低(P<0.05);肌纤维直径显著减小(P<0.05),肌纤维间隙增大,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表明辐照处理既能促进乳鸽的脂质氧化水解成游离脂肪酸,也可以促进乳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解。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乳鸽中共检出8大类、7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烃类和醛类是挥发性风味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两种物质,说明脂质氧化对辐照乳鸽的风味起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可为辐照技术在乳鸽等畜禽肉中的加工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食用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以猪前蹄为原料,采用蒸制、煮制、微波制和低温慢煮制4 种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进行烹调,并测定烹调损失率、营养成分、胆固醇、总游离氨基酸、脂肪氧化、色泽、感官评分、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平。结果表明,低温慢煮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烹调损失率和胆固醇质量分数(P<0.05),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a*值(红度)、水分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P<0.05)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微波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的脂肪质量分数(P<0.05);蒸制酱卤猪蹄感官评分最高;煮制所得产品L*值(亮度)最大(P<0.05)。蒸、煮、微波和低温慢煮4 种熟制方式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酱卤猪蹄食用品质,但低温慢煮制在改善酱卤猪蹄色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风味物质种类和降低胆固醇含量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感官评定、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以及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海鸭蛋腌制过程中蛋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共鉴定出43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VOCs的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酯类、酮类、醛类、酸类和醇类等。贯穿腌制过程共鉴定出20 种特征性化合物,分别为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正丙醇、异丁酸、醋酸异丙酯、2,3-丁二酮、3-甲基-3-丁烯-1-醇、丙酸、2-甲基丁醛、乙酸丙酯、正丁醛、2-丁酮、异丙醇、异戊醛、异丁酸乙酯、四氢呋喃、2-戊酮、正丁醇、异戊醇与反式-2-戊烯醛,其中异丁酸和丙酸是咸蛋清呈现腥味的主要物质。新鲜鸭蛋中2-丁酮含量最高,腌制5 d后,乙酸乙酯成为咸蛋清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化合物,腌制25 d后异丁酸和丙酸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正丁醛和异戊醛在腌制过程中相对含量逐渐升高。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风味物质,可以对腌制过程进行明显区分,利用GC-IMS技术对风味物质的鉴定为区分海鸭蛋的特有风味及判断腌制中海鸭蛋的品质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毛竹笋发酵过程中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11种、醛类13种、酯类9种、酮类4种、酚类3种和酸类1种;醇类、酯类和酚类的相对含量随发酵进行先减少再增加,醛类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酸类的相对含量则缓慢增加。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698%,可较好反映发酵毛竹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绝大部分信息,为研究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