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结合现场卫生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对中毒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此事件初步认定是一起由酒店聚餐导致的原因不明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实验室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一起由于饮用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高钙牛奶饮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尤其是加大供应学生食品的监管力度。要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卫生意识,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本次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以总结经验,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开展现场调查,对可疑植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9人中有8人发病,罹患率88.89%,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头晕、腹痛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5月1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山野菜为可疑食物。结论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野生有毒植物——藜芦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事件中进食可疑食物史者200人,累计发病95人,发病率47.5%,均治愈。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15年发生的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及毒素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患者血液、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后,综合判断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为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6人,全部发病并且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典型的食用有毒蘑菇后多脏器损害型症状,剩余食物蘑菇汤和菌体中均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两种毒素,但患者血液由于血液灌流后未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为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宣传教育,告知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若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9年成都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毒蘑菇样品的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毒素检测,综合判断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本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暴露人数3人,发病3人,死亡1人,早期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后逐渐出现肝功能损害。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条盖盔孢伞。样品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毒蘑菇条盖盔孢伞引起。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大众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力度,并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快速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 为中毒事件的调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中毒原因, 运用液质联用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确证。结果 两起食物中毒样品均检出河豚毒素。结论 本方法检测快速、准确、结果可靠, 对快速查明中毒原因和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野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动物试验,查找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 搜索发现同一家庭中毒患者4名,罹患率80.0%,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平均潜伏期3h,食用野蘑菇与发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采集剩余野蘑菇7个及患者指认的草坪现场同一种类野蘑菇4个,经形态学鉴定为大青褶伞,动物试验显示该野蘑菇有消化系统毒性。结论 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误食有毒大青褶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蘑菇种类,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1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27.27%。采集施工现场野生蘑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为黄盖鹅膏。结论该中毒事件为河北省首次明确报道的黄盖鹅膏中毒,今后工作应注重加强监测预警和宣传教育,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防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米酵菌酸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5起因食用河粉类食品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21人,死亡9人,病死率为42.9%;临床特征出现较多的症状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食品中防腐剂使用情况。方法从8类场所随机抽取14类食品样品,按照相应标准检测7种食品防腐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2386批次食品样品,防腐剂不合格样品9批次,不合格率为0.38%;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5.07%、21.17%,山梨酸及其钾盐不合格率最高,为0.21%。山梨酸及其钾盐、苯甲酸及其钠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3种防腐剂在预包装食品中的检出率高于散装食品,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和丙酸及其钠盐、钙盐在散装食品中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蔬菜制品复合使用防腐剂样品占其抽检样品量的58.82%,其次是焙烤食品,占比为32.37%。结论广西企业生产的部分食品中防腐剂使用基本符合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少量食品存在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防腐剂问题,部分食品复合使用两种以上防腐剂。  相似文献   

13.
Hui  Zhang  Hewen  Wei  Yinan  Cui  Guoqun  Zhao  Fengqin  Feng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9,74(7):M418-M421
ABSTRACT:  Monolaurin is a nontraditional antimicrobial agent that possesses bette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but causes no health problems to consumers, but the use of monolaurin in the food industry as a preservative is still limited. Using a microtiter plate assay,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for monolaurin were 25 μg/mL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 12.5 μg/mL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and 30 μg/mL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 The interaction with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s revealed that monolaurin and nisin acted synergistically against the test microorganisms, monolaurin in combination with sodium dehydroacetate or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was synergistic against  E. coli  and  B. subtilis  but not  S. aureus , and monolaurin combined with calcium propionate or sodium lactate showed no synergistic effects against any test microorganism. The interaction with food components revealed that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iveness of monolaurin was reduced by fat or starch while the monolaurin activity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 presence of protei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use of monolaurin as a nontraditional preservative in food product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e potential use of monolaurin as a nontraditional preserva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s, such as nisin, sodium dehydroacetate, or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nd suggest that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iveness of monolaurin may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high-fat or low-starch f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   

14.
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风险。方法按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程序,应用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risk ranger)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微生物检测等。结果上海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列报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第3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的严重性中等、全人群易感;4—6月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为72.0%,乳及乳制品日均消费量达86.60 g/人;假设生乳在加工前金黄色葡萄球菌超过105 CFU/g的概率为1/1 000,则每人每天因食用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乳及乳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概率为2.5×10-7,每年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乳及乳制品食物中毒病例数862人,风险等级49。结论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风险程度属于中等,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最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以腌制韭菜根中筛选得到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莴苣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ctucae)、解淀粉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土杨芽孢杆菌(Bacillus toyonens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探讨了防腐剂复配的效果。结果表明,EDTA、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对以上供试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IC50分别为0.1422~0.3872 g/kg、0.0233~0.0999 g/kg、0.0238~0.3203 g/kg、0.0353~0.2342 g/kg,抑菌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EDTA。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复合防腐剂最佳配方为苯甲酸钠0.2 g/kg,脱氢乙酸钠0.3 g/kg,其对腌制韭菜根中腐败菌的抑制率达94.2%~99.9%,具有较好的防腐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近年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韶关市共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384人,死亡8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2.73%.第二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苦瓠瓜;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钩吻及毒蘑菇中毒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学生为高发人群,家庭和学校为高发场所的特点,要加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要提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屈长波  王恬 《食品科学》2014,35(11):54-57
研究食品添加剂脱氢醋酸钠对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仔猪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选用10 日龄哺乳仔猪(杜×长×大)192 头,随机分成4 组(每组4 个重复,每重复12 头),饲喂不含脱氢醋酸钠的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脱氢醋酸钠0.02%(实验组Ⅰ)、0.1%(实验组Ⅱ)和0.2%(实验组Ⅲ)的日粮,实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仔猪51 d体质量,Ⅲ组显著降低13.26%(P<0.05),Ⅰ、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2)Ⅲ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显著降低(P<0.05),而Ⅰ、Ⅱ组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仔猪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除Ⅲ组外,Ⅰ(P<0.01)、Ⅱ(P<0.05)组均有明显升高。因此,日粮中添加0.2%脱氢醋酸钠,明显降低仔猪的抗氧化能力,食品中使用高剂量脱氢醋酸钠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食品安全法》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并提出监管对策。方法以2009年底作为《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的分界线,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公开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通告数据为基础,对《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物中毒报告数和中毒人数均明显下降,且在总体维持较低的水平下呈现平稳趋势;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的主次顺序已由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性、化学性、不明原因,转化为有毒动植物性、微生物性、化学性、不明原因;在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中,集体食堂所占比重已从32.8%下降至22.4%,家庭所占比重从38.4%上升至49.7%,家庭已成为食物中毒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食物中毒情况明显好转;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及发生场所的特征变化,为制定相应的食物中毒防范措施和监管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脱氢醋酸钠是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剂。对食品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将其应用在生食蔬菜 ,进行了微生物指标检测和分析 ,讨论了脱氢醋酸钠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