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沙门氏菌检验、志贺氏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可疑食物中毒食物和患者肛拭子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一份剩余食物样品和两份患者肛拭子均检出沙门氏菌,但均未检出其余致病菌;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抽检的食物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由沙门氏菌污染引起,与其余致病菌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跨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置与信息发布,为处置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一起跨区域Ⅲ级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风险点进行分析,对调查的处置过程和信息发布进行探讨。结果该起食物中毒是因为食用了被肠炎沙门菌污染的慕斯蛋糕引起,综合判定为生产加工环节污染。结论慕斯蛋糕二次加工、销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应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监管。跨区域食物中毒事件应由上级部门遵循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开展联合调查与信息发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疑似牛奶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引起食物中毒原因,为类似突发应急食物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综合分析判定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病28人,送检的牛奶样品中检出脱氢乙酸钠,含量为1.70和1.71 g/kg,未发现含有其他毒物。结论本次中毒事件是由牛奶中违规添加高浓度脱氢乙酸钠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夏季营口市鲅鱼圈区2处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查找该事件发生原因及致病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与调查技术规范,对营口市鲅鱼圈区建筑工地食堂进行食物中毒筛查,对发生食物中毒工地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病例、食堂留样食物开展相关病原菌分离培养,记录实验室检测信息。结果:2处建筑工地食堂就餐274人,共计209人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符合点源暴露模式,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头晕、呕吐;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荤素包子与梅菜扣肉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结论: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病例临床症状等,确定此次事件是因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荤素包子与梅菜扣肉为最终致病食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特征,为减少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4—2011年所报告的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共报告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32起,中毒人数672人,死亡52人,病死率为7.74%。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8月份报告最多;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起数的75.00%;中毒原因以化学性食物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27.68%,且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也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5.38%。结论:化学类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是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0年2月13日,东明县某村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59人发病,罹患率达69.41%。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认定为是一起不明原因的集体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8.
食物中毒是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性细菌污染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笔者对一起居民家庭聚餐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实验室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一起由于饮用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高钙牛奶饮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尤其是加大供应学生食品的监管力度。要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卫生意识,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工商业快速发展,人口激增,人们饮食习惯也受多元化影响,外食人口大幅增加,因此食物中毒比率亦有增加趋势,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进行认真调查,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2014年8月21日辖区某宾馆两名学生举办谢师宴招待客人后发生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积极查找本次事件的发生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情况,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参加谢师宴的人员及宾馆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宾馆的后厨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同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计发病82人,罹患率20.5%;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以腹泻、呕吐、腹痛、恶心、头痛和发热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葱油心片、蒜泥豆角和甲鱼炖放养鸡为可疑食品,将可疑食品进一步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蒜泥豆角为最终的可疑食品。结论: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卫生学调查等,确定本次事件是一起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蒜泥豆角为最终的可疑食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04—2013年吉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中毒1 622人,死亡25人,病死率1.54%,高发季节是第三季度,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植物类(31起)、不明原因(15起)、化学物质类(9起)、细菌类(5起)、动物类(1起)。植物性中毒事件中城市豆角中毒发生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毒蘑菇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P0.05)。结论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事件中进食可疑食物史者200人,累计发病95人,发病率47.5%,均治愈。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 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甘肃省食物中毒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6—2010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1 733人,死亡24人,病死率为1.38%。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三季度发生的起数分别占总数的36.17%和31.91%;中毒场所以家庭和集体食堂较多,分别占总起数的44.68%和34.0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6.81%;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0.00%。结论:食物加工和储存不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投毒及误食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食物中毒是听了令人惊悸的事件,尽管不断提出警告,但每年,特别是夏秋两季仍常发生程度不同的食物中毒事件.其原因是缺乏防止食物中毒的常识.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笔法介绍了食物中毒的原因、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一起酒店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等方法,分析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确认食物中毒病例26名,中毒罹患率为3.7%(26/710);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26份、酒店厨师肛拭子16份,其中13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PFGE指纹图谱一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江苏省食物中毒高发原因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2003年江苏省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比往年有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对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15年发生的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及毒素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患者血液、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后,综合判断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为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6人,全部发病并且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典型的食用有毒蘑菇后多脏器损害型症状,剩余食物蘑菇汤和菌体中均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两种毒素,但患者血液由于血液灌流后未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为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宣传教育,告知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若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