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0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3篇
轻工业   1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豆分离蛋白与低浓度尿素相互作用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与低浓度尿素溶液相互作用红外光谱进行酰胺Ⅲ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溶解在不同浓度尿素溶液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与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在0.1mol·L~(-1)尿素溶液中大豆分离蛋白β-折叠含量最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β-折叠含量增加,无规卷曲含量在0.1mol·L~(-1)尿素溶液中达到最大,之后随尿素浓度增加而降低;α-螺旋和β-转角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其含量都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1mol·L~(-1)尿素溶液中两者含量与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中含量相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酸洗、醇洗后酸洗和提取分离蛋白三种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前处理,选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进行水解。考察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大豆肽得率、色泽、气味的影响。确定醇洗后酸洗为较好的前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底物浓度、酶解pH、酶解温度、加酶量对蛋白水解度DH和大豆肽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底物浓度5%(w/w),酶解pH8·77,酶解温度56·53℃,加酶量5400U/g蛋白。此条件下,蛋白水解度为22·56%,大豆肽酶解得率为77·90%。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高稳定性的大豆蛋白乳状液为原料,通过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形成凝胶。实验主要研究了乳状液油体积分数的变化对油滴粒径的影响以及油体积分数的变化对大豆蛋白乳状液酸凝胶的流变性质、质构和乳清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实验的油体积分数研究范围内,随着油体积分数的增大,大豆蛋白乳状液的油滴粒径增大。大豆蛋白乳状液的油体积分数越大,形成凝胶的时间越短,但是凝胶pH越高,酸凝胶(pH4.6)的强度越大。此外,油体积分数增大,大豆蛋白乳状液酸凝胶的硬度增大,乳清分离减小。  相似文献   
4.
邵丹丹  华欲飞  孔祥珍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325-327,332,333
通过改变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的调酸工艺之及调酸以后的处理,确定了大豆多糖SSPS(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作为稳定剂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1.5%的脱脂酸性乳饮料在SSPS添加量为0.6%,5℃调酸,搅拌速度为1000r/min,均质压力为30MPa下,SSPS对酸性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沉淀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姜黄色素为芯材,高粱醇溶蛋白为壁材,卡拉胶自组装,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负载姜黄色素的中空和实心复合纳米颗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中空(C-HNP)和实心纳米颗粒(C-SNP)的最佳芯壁比为1∶10,其粒径约为71 nm和135 nm,电位为-37.7 mV和-38.2 mV,包埋率为89.6%和84.1%,负载率为8.01%和7.49%。透射电镜显示两种纳米粒子呈规则的球形形态,C-HNP具有内部中空结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复合颗粒中酰胺峰Ⅰ和Ⅱ均发生蓝移,卡拉胶和姜黄色素一些吸收峰发生相应偏移,说明它们与蛋白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体外消化模拟实验显示复合纳米颗粒显著地增加了姜黄色素的体外溶解释放率,C-HNP具有更高的控释能力。结果表明,高粱醇溶蛋白是一种适合疏水性分子包埋与控释的生物原材料。  相似文献   
6.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大豆蛋白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低脂质含量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和亚油酸组成的三元体系,模拟大豆蛋白质制备过程,结合TBA值与羰基含量测定.研究反应后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变化情况.结果证明,反应后大豆蛋白的TBA值和蛋白质氧化值增加,氨基酸组成中天冬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而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胱氨酸)含量减少;进一步分析表明,反应后大豆蛋白的天冬氨酸含量增加,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胱氨酸)含量减少可归属于大豆蛋白氨基酸残基与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及其降解产物的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孔树脂对大豆糖蜜超滤液的脱色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比较了3种不同的大孔树脂D201、D315、AB-8对大豆糖蜜超滤液的脱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具有较高的脱色率和较低的总糖损失率,且解析容易。最佳的操作条件为:室温、pH4.0、流速1.5BV/h。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研究了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并以此制备不同酶活的脱脂豆粕。分别提取分离蛋白。考察了不同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并从蛋白溶液浊度、NSI值和碱溶上清液的分子量分布角度探讨了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上述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发现随豆粕中酶活力降低,所得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大豆蛋白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在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了促进我国大豆浓缩蛋白的发展,对其加工、性能和应用进行了阐述.逆流浸出法是目前较常见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备方法.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度较低,但是它有较强的持水性、持油性以及较高的黏度,通过改性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功能性质.传统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大量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被加工成组织蛋白.经过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以应用于对乳化性及持油性要求较高的高脂肪食品中.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常温下正己烷浸提去油,得到高脂肪氧合酶活力的豆粕,采用不同干热程度处理得到酶活不同的豆粕,进而以碱溶酸沉法制备分离蛋白。发现不同脂质过氧化程度的豆粕提取出的分离蛋白性质差异比较显著。不同蛋白氯仿-甲醇提取液的荧光测定证实了过氧化脂质的存在。浊度反映了蛋白中不溶性聚集体的含量。凝胶的流变、质构和渗透性测定表明了不同程度蛋白聚集的凝胶性质的变化,而凝胶的扫描电镜图也显示了凝胶微观结构随灭酶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