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旨在为共轭亚麻酸(CLNA)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综述了CLNA的生理功能和制备方法。CLNA具有抗癌、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特别是糖尿病、肥胖症以及乳腺癌、结肠癌等常见癌症。物理提取法制备CLNA时提取率较低,不适用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化学合成法制备CLNA因需要底物和催化剂,后续纯化步骤烦琐,生物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可得到较高含量的CLNA,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培养fat-1转基因小鼠下丘脑神经干细胞获取外泌体并提取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内源性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对丘脑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的调节作用,探究n-3 PUFAs抑制下丘脑炎症及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培养fat-1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下丘脑神经干细胞,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收集外泌体并提取总RNA,经高通量测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分析及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进行相对表达量的测定。结果:与野生型C57BL/6小鼠相比,fat-1转基因小鼠下丘脑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具有特异表达谱,且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处于下丘脑炎症、脂肪酸代谢等通路中关键位置。经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关键靶基因表达均受到调控。结论:内源性n-3 PUFAs水平的增加可以调节下丘脑神经干细胞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下丘脑炎症、抵抗肥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细胞和组织受到一定剂量射线照射后,其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变化。其主要机制为,电离产生大量自由基后,破坏细胞DNA及内部端粒酶结构,破坏线粒体膜电位稳态,进而导致细胞的凋亡、异常增殖、功能发生改变。本文就现有主要的辐射防护剂和天然药物的抗辐射功能进行简要综述,并阐述其中可能的机制。其中氢巯基类辐射防护剂主要成分为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类主要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起作用;多糖的种类繁多,植物多糖具有辐射防护作用;免疫调节剂和细胞因子中的粒细胞集落因子有较好的防辐射功效;而天然中药成分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作为一种新的防辐射药物,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双壳贝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经济物种和生态指示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养殖,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在生态毒理学中的环境指示作用,其免疫能力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双壳贝类先天免疫的主要参与者是血细胞,血细胞参与细胞凋亡、吞噬、抗氧化和免疫黏附等细胞免疫,同时还能分泌大量的溶菌酶、细胞因子、补体系统、抗菌肽等参与双壳贝类的体液免疫,因此,血细胞参数如细胞活力、吞噬能力、粘附能力、总循环血细胞计数、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检测成为探索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重要内容。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以其高效、快速、高灵敏度、客观性强等特点成为双壳贝类免疫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流式细胞术在双壳贝类免疫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FCM的发展历史、双壳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及FCM在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应用,同时,讨论了流式细胞术在进行贝类总血细胞计数、细胞分类、吞噬作用、细胞凋亡等免疫参数的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提出流式细胞术在处理和检测样品中凾待解决的问题及对未来流式细胞术作为贝类免疫参数检测技术发展展望,以期流式细胞术在未来贝类免疫学的进一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内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含量的增加对小鼠体质量和血液中外泌体miRNAs表达的影响,探讨n-3 PUFAs通过外泌体抑制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能自发生成n-3 PUFAs的fat-1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对照),通过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建立肥胖动物实验模型,测定小鼠体质量。提取小鼠血浆中的外泌体并鉴定;分离外泌体内的RNA,构建文库并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根据测序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找到其调控的靶基因和相关联的通路,发现miRNA-靶基因互作关系。验证miRNA与肥胖的关联度以及在肥胖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fat-1转基因小鼠体质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外泌体提取鉴定成功;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小鼠组间进行对比时,差异表达显著(P<0.05且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的miRNA有46 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6 个重要miRNA(mmu-miR-665-3p、mmu-miR-122-5p、mmu-miR-122-3p、mmu-miR-194-5p、mmu-miR-34c-5p、mmu-miR-223-3p)落在脂肪酸代谢通路以及内吞通路关键位置,功能与脂质代谢和肥胖相关,所对应的靶基因分别为Fads1、Elovl2、Elov6、Hadha、Scad1、Scad2、Hsd17b12、Acot2、Acot4和Arf6、H2-T-ps、Arrb1、Ist1、H2-T10、Wwp1、Snx4、IL2rb、Mvb12b、Rab11、fip3、Kif5a、Nedd4l。结论:n-3 PUFAs含量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小鼠的体质量,抑制肥胖。n-3 PUFAs能够调节血液中外泌体内miRNA的表达,其中具有显著差异性的miRNA与肥胖有关,其相关的靶基因集中在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通路中,提示可能是n-3 PUFAs降低体质量抑制肥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干酪乳杆菌对不同剂量丙烯酰胺诱导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105 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 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低、中、高剂量丙烯酰胺组分别给予5、15、 30 mg/(kg·d mb)丙烯酰胺灌胃;干酪乳杆菌干预低、中、高剂量丙烯酰胺组给予2.1×109 CFU/(kg·d mb) 干酪乳杆菌饮品灌胃,同时分别给予5、15、30 mg/(kg·d mb)丙烯酰胺灌胃。实验周期为4 周。末次灌胃后 收集各组大鼠粪便,禁食12 h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留取小肠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小肠组织超微 结构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乳酸(D-lactic acid,D-LA)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干酪乳杆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正 常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丙烯酰胺组小肠紧密连接肿胀,微绒毛排列稀疏,微绒毛长度明显缩短(P<0.05); 干酪乳杆菌干预后,大鼠小肠微绒毛排列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丙烯酰 胺组大鼠血浆中D-LA和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干酪乳杆菌干预后,大鼠血浆中D-LA和DAO水平显著 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丙烯酰胺组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升高 (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干酪乳杆菌干预后,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和粪肠球 菌的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干酪乳杆菌对不同剂量丙烯 酰胺诱导大鼠的肠道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变性泡介导的加速链交换扩增技术,建立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新方法。收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1 492例疑似SARS-CoV-2样本,以荧光定量PCR结果为参考,计算ASEA-SARS-CoV-2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表明:ASEA可在30 min内完成核酸扩增,检测限为1 000拷贝·mL-1。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99.9%。该方法可在30 min内检测SARS-CoV-2,而之前报道的传统qPCR方法需要数小时。建立了一种基于变性泡介导的加速链交换扩增技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卓怡云  吕婧  刘颖  王子龙  刘曼  梁惠 《食品科学》2019,40(7):156-162
目的:探讨纳豆激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改善效果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 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酒精模型组(酒精体积分数56%的白酒灌胃:第1周灌胃6 mL/(kg?d mb),第2周灌胃8 mL/(kg?d mb),第3周灌胃10 mL/(kg?d mb),第4~10周灌胃11 mL/(kg?d mb))、纳豆激酶对照组(灌胃530.39 FU/(kg?d mb)纳豆激酶)、纳豆激酶干预组(灌胃530.39 FU/(kg?d mb)纳豆激酶+酒精)、甘利欣干预组(灌胃200 mg/(kg?d mb)甘利欣+酒精);后两组酒精剂量同酒精模型组,实验持续10 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活力;计算脾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结果:酒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明显的病变损伤,纳豆激酶和甘利欣干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与酒精模型组相比,纳豆激酶干预组和甘利欣干预组大鼠血清ALT、AST、GGT活力显著下降(P<0.05),CHE活力有一定上升趋势。与酒精模型组相比,纳豆激酶干预组和甘利欣干预组大鼠脾指数、CD3+CD4+ T淋巴细胞比例、CD3+CD8+ 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TCRαβ+CD161a+ NK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结论:纳豆激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改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D4+、CD8+ T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